
香港上市
10月14日,上海最大的家電零售商永樂集團以2.25港元每股的發行價,正式在香港聯交所掛牌,成為第二家成功登陸香港主板的國內家電連鎖企業。永樂掌門人陳曉的身價因此大漲8億元。在此前不久推出的《胡潤2005年中國富豪榜》上,陳曉以20億元財富位居第66名,比上一年多出5億元。
為了上市,陳曉在摩根士丹利的安排下,進行了為期15天的全球路演。永樂的4人路演團隊先后與78家承銷商面談,并與參加午餐會的100多家機構投資者逐個座談一小時,最終獲得了134倍超值認購。陳曉認為:永樂全部資產實現上市,將來不會存在關聯交易,使投資者非常放心。
他說:“此次股份認購反應理想,永樂成功上市后,我們將利用上市募集的資金以及集團在上海和長江三角洲的成功模式,有選擇性地開設新門店和收購合適業務,擴大市場份額。”
1996年永樂剛剛成立之時,注冊資本只有600萬元。9年之后,永樂市值至少達到50億元。從600萬元到50億元,9年內永樂公司價值增長了800倍。
依據永樂的持股比例,57名管理層人士掌握著53.78%的股權,其中陳曉最多,約為15%。對于上市,永樂新聞發言人黃建平透露,此次共發行4.558億新股,募集資金愈10億港元,大部分將用于擴大連鎖賣場。永樂上市后,位列內地家電零售業第三。
2004年6月,國美主席黃光裕將國美電器94家門店以88億元出售給香港上市公司鵬潤集團,更名后的國美募集資金12億港元。幾乎同時,蘇寧電器于2004年7月21日在深交所掛牌,募集資金4億元。各方先后上市囤積資金,一場家電零售業的爭霸戰在所難免。
鏖戰黃金周
今年十一黃金周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37%,比五一黃金周增長120%以上。四大巨頭都舉辦了大規模促銷:大中電器宣稱將手機整體價格下拉20%;國美讓利7億元;蘇寧電器則拋出10億元巨資要將家電價格下拉15%。
在這種近身肉搏的形勢下,永樂出人意料地宣布與對手國美結盟,以30億現金聯手采購。并向供應商提出“九條鐵律”,如果違反將面臨高達上百萬元的罰款。國美在全國88個城市中擁有直營門店330余家,而永樂也在6個省和3個直轄市擁有150余家門店,雙方聯手對蘇寧、大中施壓。
今年2月,永樂率先在上海推出“無息分期付款”的信貸消費模式。此計一出,永樂在黃金周期間平均每秒鐘售出8件家電。國美、蘇寧等也紛紛跟進,不惜倒貼利息擴大市場份額。
與國美和蘇寧在全國范圍內“開墾荒地”的布局相反,陳曉認為,“永樂不應該參與不理性的開店競爭,要始終以單店效益為中心。”在永樂的大本營上海,其市場占有率高達66%,完全將國美、蘇寧甩在身后。2004年永樂的上海銷售收入達60億元,今年預計可達90億。“上海的利潤完全可以支撐永樂擴張,上海的模式完全可以復制到其他城市。”陳曉將這種策略稱之為“提高畝產”。
永樂能否永遠樂下去
陳曉認為,黃光裕和張近東都比自己小。盡管永樂歷史只有9年,但陳曉已經在零售業經營了20多年。“多年經驗告訴我,零售業的真諦就是精打細算。國美總部鵬潤大廈位于北京黃金商圈,投資30億元,高達36層,包括酒店和寫字樓。永樂就不會這樣去花錢”。永樂總部位于上海郊區的南匯,造價約1000萬元。陳曉表示永樂即使上市也不會搬家。
北京是國美、大中的大本營。永樂繼6月份在五棵松開立旗艦店后,第二家店已落戶方莊,營業面積2萬平米、車位2000個。方莊人口密集,擁有在建中的地鐵五號和十多條公交線路,此地商業競爭極為激烈。雖然國美、大中和蘇寧為此做了充分的準備,但開業之初方莊店仍然擠得水泄不通,周末各路公交車上都擠滿了前去搶購的人。
永樂預計在今后的一年之內,北京將有超過60萬戶新戶入住,并提出了整體采購的概念,提供多檔家電套餐,目前看來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效果。陳曉為了貫徹“穩扎穩打”的方針,計劃年內在三環商圈繼續開出3-4家萬米以上大店,“永樂將實現一年拓展6-8家萬米以上店面,占3.5%市場份額,實現7個億銷售規模。三年后,店面擴展到20-30家,市場份額25%,銷售50億。五年后,要擁有40家超大店面,銷售80億,占領40%的市場。”
陳曉“精耕細作”的模式風險相對較小,給永樂帶來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業績。從2002年到2004年,永樂銷售收入和凈利潤的合年均增長率分別為86%和182%。獲得摩根士丹利和鼎暉國際入股后,陳曉借機改善公司治理結構,更加國際化后的永樂在2004年達到營業額82.67億港元,盈利2.12億港元,增長43%;今年上半年盈利1.56億港元,同比上升29%。
大規模收購也是陳曉的法寶之一。在中國家電零售業中,永樂不僅是參與收購最早、也是收購最多的企業。2003年5月永樂獲得河南通利50%股權,迅速打開中原市場。6個月之后,永樂收購廣州東澤90%股份,更名為永樂電器。此后永樂以每個月一家的速度,把江蘇廣源、南京上元、成都百貨吃掉。2005年7月永樂成為河南通利全資股東,計劃占有河南市場50%份額。同時,臺灣燦坤集團宣布將中國的一半門店轉手永樂集團,而此前氣勢頗盛的黃光裕則鎩羽而歸。
家電市場已經進入淘汰期,四大巨頭中,永樂盤踞上海,“畝產”居高不下。但是,在上海以外的地區,尤其在北方,永樂的氣勢落后于其他三巨頭。永樂想要永遠樂下去,還要看陳曉能否渡過收購后資源整合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