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份的最后10天,中銀國際CEO李山完成了他的告別曲。他分別向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中銀國際執行董事及中銀全體員工一一道別,掛冠而去。
有人指出,李山是被勸退辭職。確實,四年的帥位,李山坐得并非安穩,其間不斷傳出他要離職的消息。而這一次的起因則是在公司30多位董事和總經理對李山的年中考評投下反對票,結果是其“基本不合格”。
事情何至于此?李山的好友表示,李山辭職主要緣于個人的職業選擇。中銀國際是一家國有企業,與李曾經工作過的海外投行在激勵機制和運作模式上有不小的區別,與控股方理念不合是他出走的根本原因。
李山透露,離開中銀國際之后,他將把主要精力投入創辦三山公司。新公司注冊在香港,主要從事私人投資、資產管理業務。
中銀國際于1998年9月成立,第一任CEO高西慶,第二任梁小庭,第三任方風雷,李山進入中銀國際是2001年4月。“把中銀國際建成世界第一流的投行。”上任之初的李山決心在任內干出一番事業。李山把中高層管理人員的工資平均下降35%,重塑激勵機制,把死工資變為薪酬與業績掛鉤。他一年內更換超過50%的員工及80%的高層。同時,還請來了高盛亞洲債券部一把手和高盛亞洲直接投資部一把手擔任高級顧問。
但一篇名為《香港2002-2007夏郁秋迷》的研究報告給李山帶來巨大麻煩,前中銀國際研究部主管何綽越在文中公開批評香港聯系匯率制度,李山和中銀國際遭到組織上的空前壓力,結果何掛冠離去,李山寫下檢查。
中銀國際三大業務包括:投行業務、股票經紀和定息收益。股票交易背靠中銀香港,連續幾年市場排名第一,但由于母公司中銀香港上市,這塊業務收入從高峰時的數億跌至剛剛可以維持;定息收益主要為中銀香港安排銀團貸款和債券承銷。中銀香港上市后,把銀團貸款轉為自營,導致中銀國際該業務每年幾億收入亦從此消失。
再看投行業務。李山在任期間,中銀國際有中外運、平安保險、華夏銀行等大單。“中銀國際IPO項目雖多,但基本是依靠中行資源。”有投行人士表示,“關于李山離任的傳聞由來已久,中銀國際未能在投資銀行業脫穎而出,李山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李山1963年生于四川威遠縣,是苦孩子出身,刻苦學習,敢講敢干。曾在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美國高盛、美國雷曼兄弟等任職,1998年回國任國家投資銀行籌備小組副組長。
李山陣痛式的改革已見成效。如今的中銀國際,在內地投資銀行中與中金、中信分坐前三把交椅;2002年成立的研究部門和衍生產品部,如今在香港排名前三;債券交易額年均上千億,是最賺錢的業務;與高盛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并為中銀香港上市首次打通日本市場;目前手上有上海汽車、上海制藥等投行項目,以及十幾個大中型項目儲備。從2001年以后,中國銀行再沒有為中銀國際投一分錢,而中銀國際每年利潤上交卻逐年上升,但理想主義者李山還是不被容于中銀。
“我一定要選在比較放心的時候離開,離中行上市日程越近,對中行越不利。我不能在那時撒手而去,這不是我的為人”。李山人已黯然別去,話卻言猶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