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銀行: 中國應將人民幣升值
世界銀行(World Bank)上月表示,中國應將人民幣升值,放棄將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做法,并贊同將人民幣與一籃子貨幣掛鉤。世界銀行警告說,如果不將人民幣升值,投機資本的流入可能會造成該地區經濟不穩。
長期以來,世行一直在呼吁中國和發展中的亞洲提高匯率政策的靈活性。世行該地區首席經濟學家霍米·卡拉斯(Homi Kharas)說,目前匯率投機者不會立即引發20世紀90年代的那種金融危機,但“數量非常大的資金”涌入該地區,可能令經濟情況被扭曲。他建議中國將人民幣與一籃子貨幣掛鉤。“這的確是個時機問題,而時機要視各方面情況而定。”他表示。
將人民幣改與美元、日元、歐元和其他貨幣組成的一籃子貨幣掛鉤,也許還會有助于化解美國國內日益高漲的貿易保護主義壓力。以美國為首的七國集團(Group of Seven)財長已加大了對中國的壓力,要求中國立即向更加靈活的匯率體制轉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外國的壓力可能會加速中國政府引入更大彈性匯率制度的時間表。但他沒有表示改革何時將會發生。中國政府迄今尚未披露這一時間表。
世界銀行預測說,由于全球需求低迷,油價上漲以及中國采取措施遏制快速增長勢頭等原因,今年不包括日本在內,東亞地區的經濟擴張將從2004年的7.2%放緩至6%。世行預計,中國將實現軟著陸,預計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將從2004年的9.5%放緩至8.3%,2006年將進一步放慢至7.5%。
但卡拉斯先生表示,世行對其預測的態度仍然“十分謹慎”,因為它預測中國經濟軟著陸已經有了一段時間。“在中國,當局需要找到一種方法讓國內資產對外國人而言更昂貴些。在其他國家,仍然存在擴張投資和消費的空間,用以抵消全球需求放慢的影響。”卡拉斯先生說。
華爾街日報:經濟形勢變化給人民幣帶來新的升值壓力
全球的經濟形勢和來自各國的政治壓力在不斷考驗中國,中國政府抵制升值壓力的難度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候。
許多經濟學家和市場人士也認為,在目前形勢下,人民幣應該升值。最近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似乎進一步增強了那些呼吁人民幣應盡早升值人士的信念。許多經濟學家說,對中國政府來說,關鍵之處在于,讓人民幣由于自身實力增強而升值比讓它因外界壓力太大而被迫升值要好。中國官員也承認,他們感覺到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正越來越大。
美國有人提出,如果中國再不讓人民幣升值,美國就應對所有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征27.5%的關稅。目前,美國參議院內支持這一提議的人越來越多。美國眾議院的一項議案提出,將把外匯操縱列為應該禁止的補貼行為。與此同時,中國還面臨著美國和歐盟貿易保護主義者的反對,他們要求遏制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今年以來出口大幅增長的勢頭。
今年起,中國在投資、消費和出口幾方面的增長比較均衡了,通貨膨脹也比較溫和。但這種局面對全球經濟平衡卻是一種新的威脅。隨著投資步伐放慢,中國的進口也明顯下降。同時,中國的出口卻在急劇增加,從鋼鐵到汽車零部件等各個領域的過剩產能都在向海外市場尋找出路。這些從美國經常項目赤字的擴大上就可見一斑。今年前兩個月,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較一年前劇增50%,達到290億美元。
現在,中國再也不能重復它以前的論調了──她曾聲稱,雖然她對美國有很大順差,但她對亞洲國家有逆差,所以其總體順差并不大,因此,人民幣的匯率水平基本是恰當的。今年一季度,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為165億美元,去年同期逆差為84.4億美元。
在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為防止人民幣貶值而對其實行了與美元掛鉤的制度,此舉無意中迎合了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以及亞洲鄰國的需求。一些人認為,現在的情況非常相似,雖然導致的政策正好相反:經濟形勢的發展已使人民幣升值有利于中國自身的利益。
金融時報:人民幣未低估 不必調整匯率

西方國家不斷施壓,要求中國調整人民幣匯率。但是,目前沒有可信證據表明人民幣幣值被顯著低估,而且在我們看來,此時調整人民幣匯率既無正當理由,也不符合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穩定的最佳利益。我們認為,人民幣不應升值。
一國貨幣低估的兩個癥狀,應當是多邊貿易的巨額順差及國內的高通脹率。中國經測算的貿易平衡一直保持略有盈余(該盈余無疑因高報出口發票價格和低報進口發票價格而被夸大);但由于石油價格波動和國際總體經濟形勢動蕩不定,這種盈余可能會迅速逆轉。而且,雖然中國的貿易順差有所增長,但其多邊貿易順差卻遠非世界最高。美國將中美雙邊貿易赤字歸咎于中國,但實際上,美國的貿易赤字是由于其巨額財政赤字和美國居民沒有儲蓄習慣造成的。美國辯解說,其消費支出遠遠超過國民收入是在為世界做貢獻,但這僅僅是一己之言,理由并不充分。事實上,美國的財政政策和低國民儲蓄已經成為全球貿易不均衡的根本原因。
中國吸引了巨額資本流入,其金額超過了外國直接投資。但這是國際資本投機的表現,這種投機壓力始終在威脅著整個發展中國家的穩定。通過人民幣升值,從而使投機者獲利,這并不明智,而且只是權宜之計。
在中國,有人希望調整人民幣匯率,并不是他們認為國家經濟基本面存在問題,而是為了擺脫來自布什政府的壓力。然而,人民幣升值并不能顯著減少美國對中國及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國際收支逆差,因此中國即便以人民幣升值為代價,也只算是權宜之計。由于人民幣升值后中國進口商品的價格也隨之降低,并且中國對美出口商品中所含的進口成分高達70%至80%,因此,人民幣升值10%也無異于杯水車薪。
而且,中國應當因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可以得到一些鼓舞或幫助:因為國際法治規則已經在實踐中開始起作用。美國單邊收取進口稅的做法很可能會違反世貿組織法規;并且人們很難把一個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稱為貨幣操縱國。
各抒己見
匯豐銀行(HSBC)首席經濟學家簡世勛(Stephen King):
中國根本不需要對其固定匯率制做調整。小幅升值只會吸引更多投機資金流向中國,它對減輕美國的貿易逆差也于事無補。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約瑟夫·斯蒂格里茨(Joseph Stiglitz):
人民幣升值將使中國的外匯資產大幅貶值。對中國來說,最好的辦法是征收出口關稅,這對中國出口的效果與人民幣升值相似。
斯坦福大學教授羅納德·麥金農(Ronald McKinnon):
中國應該維持現行匯率制度不變。中國已經陷入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而且,要擺脫這種處境非常困難。一方面,出于壓力,如果中國政府真的提高人民幣匯率,這就意味著,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會受到很大影響,可能導致通貨緊縮,這就是代價。但另一方面,如果中國政府任憑外匯儲備進一步增加,就會引起外國人的極大抱怨。作為反擊,他們可能會對中國的貿易采取限制性措施,這對中國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說,中國已經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中國惟一的辦法就是要學會如何在這種處境中生存下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總裁羅德里戈·拉托(Rodrigo Rato):
由于中國經濟表現強勁,現在是它開始朝更具彈性的匯率邁進的“好時機”。選擇時機是中國政府的事情。朝更具彈性的匯率體系邁進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中國的經濟。因為,彈性匯率和更加開放的資本賬戶將幫助中國更好地應對外部沖擊。現在這不再是個技術問題,甚至不再是個經濟問題,而是個政治決策問題。現在就看中國的有關政治部門如何選擇時機了。
國際經濟學會資深研究員莫里斯·戈德斯坦(Morris Goldstein)
和尼古拉斯·拉迪(Nicolas Lardy):
相對于人民幣大幅升值或匯率不變而言,人民幣中等程度升值雖然顯得并不如此“誘人”,但溫和升值的理由堅實,也更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如果中國不調整匯率,就會冒如下風險:金融領域進一步過度擴張,損失處理壞賬所取得的成果,美國和歐洲針對中國出口的貿易保護主義就會抬頭,亞洲各國間的緊張關系可能加劇。人民幣的中等程度升值(15%至25%),應當是對當前不均衡狀態的最好回應。這將有利于中國的金融穩定,并在更穩定的匯率制度和國際收支狀況的基礎上,與各國建立更廣泛的國際協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