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 饋
最近,對連鎖零售業的討論非常熱烈,比如財富論壇來了沃爾瑪老總、在大盤下跌的情況下蘇寧股價逆市而上、中國首富黃光裕的新聞不斷、百安居收購歐倍德,等等。《董事會》5月號做了個零售業的系列文章,有冷靜觀察,有跨國連鎖的管理案例,也有業內人士的憂患與對策,看后加深了我對此產業的了解,感到受益匪淺。比如《家樂福秘笈》一文,使我了解到家樂福獨特而成功的經營理念,也使我了解到為什么家樂福在中國能成功,而沃爾瑪還處于摸索狀態,并開始向家樂福學習。沃爾瑪都學了,中國的連鎖業更應當學習了,我相信這組文章對中國零售業不無裨益。(上海 路斌)
貴刊在2005年5月號的成長欄目里,對時尚行業的分析讓我看后頗有啟發。在現今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中,傳統的“產品”消費觀已經逐漸被“品牌”、甚至是“概念”的消費觀所替代,這一現象在時尚消費品行業尤為突出。國內在高檔品牌的塑造和推廣方面其實還有很大的空間,如何尋求準確的定位,把握特定的消費人群,專門的發展基金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分析、研究,并且要解決的問題。 (南京 潘曉波)
貴刊5月號封面文章《高管“通透運動”》,可謂切中當今中國公司治理問題之流弊。就我們的實際工作感受而言,中國上市或非上司公司頻繁爆發的高管腐敗案,都與公司信息的高度封閉有關。許多公司的問題雖然爆發于一時,但卻是經過長期積累而成的。如果有比較充分的信息披露或者新聞媒體能夠及早介入,那么,公司問題在積累的過程中就能夠被及時發現,給投資者以及社會所帶來的損失也會少得多。充分的信息披露,已經成為解決中國公司治理問題的一種共識。但除了強制性的披露之外,新聞媒體的作用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深圳李楊波)
采編手記
陽光是最出色的消毒劑
文/陳銳
本刊上期之所以選擇“公司高管通透運動”作為封面文章的主題,主要是基于我們在編輯雜志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兩種認識:其一,在中國當前轟轟烈烈的所謂完善公司治理的運動中,我們發現,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中央企業在完善公司治理的實踐上似乎更多地集中在了公司架構的完善上,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保證制度有效運作的人的因素;其二,包括中央企業在內,中國的公司治理實踐在第三方約束方面,似乎更多地依賴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監管來保證治理制度的貫徹,而忽視了更為有效的自下而上的社會監督。基于這兩種認識,我們認為,中國的公司治理之所以會走入這樣的誤區,是由于中國的公司高管信息并沒有實現真正的公開透明。
當前,制定適應本國實際情況的公司治理準則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一種趨勢。但國與國之間在準則上無論存在怎樣的差別,其背后的基本原則并沒有改變,即所謂的自我監管,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市場監管原則。正如制度經濟學家所說的,決定制度有效性的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能否保證制度的自我實施。公司應根據其自身的具體情況確定自己的公司治理準則,并保證其能被有效的執行。在執行的過程中,公司應更重視實質而非形式。簡單的公司治理架構的完善,并不必然導致公司治理機制的有效實現。為了保證公司治理機制發揮更為有效的作用,相對于治理架構而言,人的因素更為重要。如何激勵和約束人去有效地執行公司治理準則,必須依賴于提高公司高管信息的透明度進而保證社會監督的有效性。本刊之所以提出公司高管通透運動,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公司治理信念。
中國的公司治理實踐完全是在引入其他國家的公司治理制度和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是,在其他國家早已經被歷史證明為非常有效的制度,引入中國之后卻產生了與制度制定者的初衷大相徑庭的結果。也許仍然有人會用“中國特色”加以搪塞。但對于股票市場來說,對于眾多的上市公司來說,國外幾百年的股票市場經驗足以證明,再繼續強調所謂的本國特色只會讓中國證券市場更加走入歧途。
無論在哪一個國家,要保證公眾融資市場的有效性,提高公司高管信息的透明度都是必須要遵守的原則,其披露信息的詳細性再怎么強調都不過分。而且,這也已經成為各國在制定公司治理準則的過程中最一以貫之的原則。因為,制定公司治理準則的目標就是要讓投資者對那些承擔公司事務責任的人以及公司在他們的領導下是如何運作的,有更多的了解,從而保證投資者能夠獲得足夠多的信息來做出投資決策。公司高管信息的披露既是上市公司降低融資成本和實現其商業目標的手段,同時也是通過市場監督機制來保證公司高管履行其所承擔責任的有效途徑。保證高管信息足夠的公開透明,是公眾投資者對公司的整個體系建立起足夠信任的基石。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布蘭迪斯以其一貫的深刻和權威方式對信息披露的作用做了形象而精妙的總結:陽光是最出色的消毒劑,燈光是最有效的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