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頓商學院
美洲銀行進入中國的大膽之舉
“待售廣告:一家大銀行的股份有待出售,該銀行歷史沉疴沉重:腐敗,管理不善,人員臃腫,支行過多,高額壞賬。但是該銀行愿意學習自由市場的規則,改善自己的治理方式,并且處于一個高速成長的市場,消費者(13億人口)比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的人口都多?!?/p>
這則假想中的廣告不會登在任何地方。但是這則廣告很好地概括了美洲銀行即將面臨的機遇和風險——它宣布將以30億美元購入中國第二大國有商業銀行建設銀行9%的股份。很顯然,美洲銀行高調入股建行在中國得以立足的此番舉動帶有一種狂野的西部風格——因為這筆交易盈利和失敗的可能性各占一半。建設銀行面對中國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蓄勢待發,這筆交易為它帶來了急需的現金,贏得了一些可信度。但是也有一些觀察家指出,如果美洲銀行的高管以為他們憑借股份就可以在建行的改革中位高權重,那恐怕只會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美洲銀行進入中國很可能不會像中海油試圖進入美國那樣引起爭議,但它本身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的銀行系統目前面臨很多困難,如果美洲銀行能夠成功地在中國的銀行業進行更好的管理實踐,注入它們的經驗,那它將會從中得到很多東西。該筆交易也讓建設銀行有機會建立現代的風險管理系統,從而長期解決建設銀行的不良貸款問題。
多年來,中國的四大國有銀行的大部分貸款通常都在黨的官員的指令下,貸給國有企業。在計劃經濟下,由國家來決定哪些公司和項目可以得到貸款,借款人的信用度并不是個問題。長期以來,四大國有銀行都背負了沉重的不良貸款包袱。
穩定的金融體系有助于在未來幾年內加強中國的經濟發展。減少不良貸款對于防范銀行風險至關重要,而提高金融市場的監管環境——包括公司治理和會計準則——也能夠幫助避免市場崩潰。
美洲銀行入股建設銀行是中國銀行系統——甚至是中國整體經濟——現代化進程中非常積極的一步。中國的銀行業在過去20年中經歷了非常巨大的變化,從計劃經濟下的單一銀行結構,轉變為一個多樣化、多層次的銀行體系,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商業銀行參與其中。然而,長期以來的結構性特點使得加強國內銀行競爭力的任務更為復雜,也損害了銀行系統的整體效率。從某種程度來說,美洲銀行和建設銀行的這筆交易預示著西方金融機構將會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中國大的銀行改革中去。這也會是未來幾年內中國金融體系現代化——甚至拓展開說,重新構建中國經濟——的關鍵因素。
作者為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
艾維商學院
多品牌經理制度應該慎行
品牌是現代商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這的確是真實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品牌在吸引顧客上具有奇特的效應。
寶潔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成功,使得寶潔公司開創的多品牌經理制度受到很多中國企業的青睞,更有人把多品牌經理制度認為是企業成功的法寶和秘籍。多品牌經理制度固然是寶潔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就此過分夸大了多品牌經理制度的意義,并把這個作為專業化的時髦來趕,顯然就有失偏頗,甚至得不償失。
根據我們對為數不少的不同規模的中國企業的近距離觀察和了解,在現階段實行推動多品牌經理制度需要慎重。品牌經理制度實際上是品牌管理機制的具體體現。品牌管理機制就是指一種以品牌為中心、以不斷提升品牌資產為目標的企業營銷管理機制。在這種機制下,通常由一個品牌經理(或品牌管理小組)對一個品牌的全面業務(利潤、品牌資產、市場份額等)負責。
品牌經理制度要有效地發揮作用,一家公司至少需要有以下五個基礎:
第一, 公司要真正篤信并且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品牌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中心。惟有如此,才能夠讓品牌經理在公司發揮龍頭作用。
第二, 公司有足夠的高質量的品牌經理人才。品牌經理實際上是一個“小型”的總經理,對其策略思考能力、溝通協調能力、領導能力的要求都是很高的
第三, 公司要有完善的跨部門管理協調體制。品牌經理的很多工作都是需要有大量的跨部門工作,完善的跨部門協調機制是讓品牌經理發揮作用的重要保障。
第四, 公司應該有多個品牌。品牌經理制度產生的一個原因也就是促進各個品牌之間的良性競爭,沒有多個品牌,實踐多品牌經理制度的意義也就不大了。
第五, 公司的品牌建設資源要到一定規模。如果資源本來就很有限,并且還要分到各個品牌經理來掌控,資源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在考慮多品牌經理制度的時候,應該慎重思考企業是不是真的有設立多品牌經理制度的需要,有沒有條件或者愿不愿意創造條件讓品牌經理發揮應該發揮的作用。在管理上,沒有時髦的制度,只有最適合的制度。
作者Niraj Dawar為西安大略大學艾維商學院的Nabisco
講席教授
斯坦福大學
董事并非一定是金融專家
一般來說,公司出現財務丑聞時,董事會肯定飽受指責。人們認為腐化的首席執行官們對公司財務大動手腳時,董事們要么是串通一氣的同謀,要么是無知、自鳴得意的傻瓜。
已出臺的薩奧法案(Sarbanes-Oxley)規定,在董事會的審計委員會中,至少應有一名“資深金融背景”的專家,這一用語并沒有嚴格的定義,只是規定必須是那些有一些職業背景,能夠理解財務報表以及通用會計制度的人員。這一做法起初的用意在于,在某種程度上這將使董事會能對潛在的欺詐行為做到更好的監控以便盡早發現。然而,在注重于強化董事會監控職責的同時,改革人士卻忽略了董事應扮演的顧問角色與此的潛在沖突。
通過研究發現,金融專家擔任董事并不一定能提高股東價值。銀行董事通常為銀行利益服務的意愿勝過了為公司股東利益服務的意愿。因為,擔任董事的銀行高管不僅是合格的金融專家,而且擁有一個能影響公司政策的特殊渠道:他們的銀行。
眾所周知,銀行家董事能影響、有時候甚至幫助公司發起借新債或發行股票以進行新的收購活動。盡管薩奧法案要求加入審計委員會的金融專家必須是獨立董事,不過這些董事仍有可能置其獨立性于不顧,而代表其所在銀行與公司開展業務。
我們發現,銀行家擔任公司董事有助于通過其所在的銀行拓寬公司的貸款渠道,降低公司的投資項目對公司現金流的敏感度。不過,對于那些可能具有較多金融約束(financial constraints)的公司而言,很難享受到這些潛在益處。相反,擔任董事的銀行家向那些信用好、金融約束少而缺乏投資機會的公司增加融資,這就說明銀行家董事是為銀行最大利益服務的。那些金融約束較多的公司所獲得的貸款價格相對較差。
在對公司所獲得的貸款規模進行分析時,我們發現,與董事會不包括商業銀行人士的公司相比,包括銀行家董事的銀行提供的貸款規模均有大幅升高。但大規模的貸款并未轉化成其后出色的運營業績。對于那些來自銀行家董事所在銀行的貸款,其資產回報率和股本回報率一般都表現較差。同樣擔任董事的投資銀行家的影響力,通常與更頻繁的外部融資、更大規模的公債發行,以及在并購完成之后更糟糕的公司業績聯系在一起。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無法明確分析這種行為的動機,到底是銀行家有意識地利用他們的職務之便呢,還是他們在顧問這一崗位上未盡到他們的職責呢?
作者Ulrike M. Malmendier為斯坦福大學金融學教授
哈佛商學院
關于領導力的新觀點
隨著商業環境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人們對于企業領導者的要求也早已改變。如今,領導者所需的素質與以往相比大相徑庭。過去人們強調領導人員要具有傳統的管理方法,如財務、會計、營銷和戰略,現在人們更重視領導人的個人素質。在這個復雜而又飛速變化的時代,這些個人素質對企業的成功往往具有關鍵作用。
現代的公司要求企業領導人要具有如下與眾不同的素質:冒險精神、勇氣、創造性思維、跨文化意識、對含糊概念的容忍力、促進團隊工作的能力、對組織結構動態的理解,以及靈活性等等。
有時候,企業領導人常常不能預見,一個不合常規、與傳統企業模式格格不入的員工可能成為極具潛質的領導者。例如,一位高管人員在公司里被認為是一個古怪和脫離現實的人,“公司不知道該拿他怎么辦?!比藗兺ǔ_@樣說。但是,一位有創意的CEO來了之后,他會認識到這個特立獨行的人,對于經營一個迅速發展的新業務將是個理想人選,因為經營這些業務的人需要對整個商業環境有全新的視角。
除了在財務、營銷、技術、企業并購、經營管理、供應鏈和其他領域磨練業務技能外,管理者的個人素質還需要進行更深入地塑造。人們需要從三個方面來衡量領導力水平:個人、團隊和組織動態。領導者需要深入了解他們自身的強勢和弱勢。同時,他們也需要能為團隊的工作計劃提供最佳方案。最后,他們還需要以一個系統的視角來理解整個組織的動態變化。
權威的臣服等傳統理念,對管理者在處理上下級關系方面有著重大的影響。但是,經理們在他們需要向公司管理高層施壓推行他們的計劃時,卻通常選擇閉口不言。經理們還需要培育一種跨行業和跨領域的獨特視角——從公司外的專家或是公司內跨部門的不同角度來看待問題。有時候,公司的管理者認識到很多失之交臂的生意卻可以通過跨部門的合作得以挽救。如果把這些不同領域的聰明、有能力的人聚集在一起商量問題,他們會創造奇跡,而很多公司以前卻幾乎沒有意識到這些。
作者Robert Simons為哈佛商學院的商業管理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