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公司每進行一次海外收購,都會引發海外對其商業意義之外的政治反應,如果收購對象是美國公司,就更加如此。從早些時候聯想集團對美國老牌電腦公司IBM的個人電腦業務的收購計劃,到當前的中海油收購美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優尼科(Unocal),都備受美國從議員到普通百姓的各方關注。而此次中海油的收購行動,因為有政府在其背后的若隱若現,收購的動機又被各方著力渲染為國家能源戰略的實施,故引發的喧鬧自然甚囂塵上,前景分外撲朔迷離……
金融時報:中國的能源豪賭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出價196億美元,競購美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優尼科(Unocal) ,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最大的一次海外競購;是第一宗將會引發激烈競爭的競購;也是第一宗在西方具有政治敏感性的“戰略性”行業競購。
由于所有這些原因,它肯定會在美國引起爭議。即便在中海油提出這一競購出價之前,美國國會的一些議員就在要求基于國家安全理由對它進行審查。這些國會議員包括鷹派人物鄧肯·亨特(Duncan Hunter),他是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擁有很大的權力。亨特此前也曾反對與中海油類似的中國國有公司聯想(Lenovo)對IBM個人電腦業務的收購,盡管聯想的收購最終還是獲得了成功。
中海油顯然從聯想的收購中吸取了經驗教訓。中海油表示,為了獲得美國監管當局對交易的批準,如有必要它準備答應在美國銷售它在美國本土生產的所有能源,并將放棄美國資產。它還提出,將保留優尼科的絕大部分員工。
這些是否足以安撫對中國不滿的美國人還有待觀察。美國國會已竭力抨擊中國日益增大的雙邊貿易順差及其匯率體制。如果一些美國政客試圖把中海油的競購,描繪成中國為控制對美國經濟舉足輕重的資源而展開的一場用心險惡的戰斗中的第一次戰役,那也不足為奇。
中國并沒有掩飾它在全球范圍收購資源以滿足該國日益增長的需求的雄心。然而,優尼科最具價值的未開采資源位于中亞和東亞。而且,承擔最大風險的是中海油:如果中美對抗在某個時候爆發,那么,中海油擬議中的美國投資將是早期的受害對象。
作為全球最大的債務國,美國政府沒有理由拒絕其最大債權國對美國私人部門的投資,尤其當它自己的公司大舉投資中國時更是如此。而在嚴重依賴中國貸款來資助包括國防預算在內的美國政府預算的情況下,仍然阻礙中海油的收購,將是荒謬的。
中海油擬議的收購交易的確引發了一些疑問,但多數與商業邏輯有關。中國認為,它需要收購海外能源公司,以確保供應,但只有在中國公司能夠比這些海外能源公司的擁有者進行更有效的管理時,中國的這一觀點才是有意義的。否則的話,占用大筆資金購買可以在全球市場上自由購買的原材料的做法,往好里說是浪費,往壞里說就是風險很大。更奇怪的是,中海油認為,它需要購買一家美國石油公司,才能獲得亞洲的油氣儲備。而它原本就可以在其他地方直接購買這些儲備。管理、運營和企業文化的整合將是件艱巨的任務,對此這家中國公司此前并無經驗,而且它還可能被迫對優尼科的一些資產進行處理。
但這些只是中國政府和中海油少數私人股東擔心的問題。美國立法和監管機構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應當是公平對待這一交易,避免使它成為毫無根據的“修理中國”論調的目標。
華爾街日報:無需渲染中海油競購的資源搶奪色彩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競購加州聯合石油公司的舉動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北京正力圖把全球有限的石油資源都收入囊中。其實這筆交易,對于緩解中國對能源的渴求可能并沒有什么幫助,而造成流向北美等全球其他市場石油供應中斷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Unocal亞洲的大部分開采業務都要長期服務于泰國及其他國家的市場,這就意味著幾年之內流向這些國家的供應不大可能轉向中國。Unocal雖然在亞洲聲名顯赫,但在原油開采領域卻難以躋身頂級企業之列,而石油才是中國目前極為迫切需要購買的大宗商品。相反Unocal在亞洲的資產偏重于天然氣業務而天然氣是一種難以運輸的重要能源,而且在亞洲的儲量相對較為豐富。
這些因素表明,盡管中海石油對Unocal高達185億美元的出價也算是開創了中國企業收購美國公司的先河,但這筆交易對全球石油市場的沖擊并沒有一些評論家認為的那樣嚴重。一些分析師表示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對中國企業收購海外資產,能源市場將做何反應方面存在著根本的誤解。
盡管,經濟及商業的擴張成為推動中國企業海外擴張的動力來源,但石油產品等大宗商品的價格仍然是由供求關系這個基本規律來決定的。這就意味著某塊資產歸屬于某個國家,并不一定表示其他國家就無法從這塊資產中獲益了。
能源咨詢公司Wood Mackenzie駐蘇格蘭愛丁堡的分析師巴特(Derek Butter)認為,中海石油競購Unocal與中國確保能源供應沒有多大的關系。他認為競購Unocal是因為中國政府希望把中海石油打造為一家可以與跨國石油巨頭相抗衡的大型企業,同時獲得所需的談判技巧,為將來洽談大型項目做鋪墊。
中海石油也聲稱這筆交易完全是從商業角度出發的,但許多觀察人士都對此感到懷疑。他們指出在中海石油已得到承諾的融資中有從中國國有銀行借來的數十億美元的貸款,其中的一些貸款還是免息的。還有幾位分析師表示,中海石油提出的報價過高符合中國石油企業愿出高價收購海外資產的做法,而這種做法從長遠來講將推動原油價格的上漲。
不過目前來說中國在全球市場上扮演的主要角色是石油的需求方而不是供給方。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預計中國2005年的原油日需求將增至689萬桶,中國的原油需求增長是導致全球需求增長的主要因素。由于中國無法實現原油供應的自給自足,于是它鼓勵國內企業購買及開發海外資產。
中海石油的管理人士本周來到紐約拜會Unocal的代表,闡述該公司的收購要約并力求阻止美國政府以關系國家安全為由對這筆交易橫加阻撓。許多Unocal的股東都在等待雙方是否還準備提高報價,以及是否由此會引發新一輪的競價大戰。
各抒己見
美中經濟和安全評估委員會防務專家托馬斯·多納利(Thomas Donnelly):一定要小心謹慎!“我認為有相當充足的理由(支持封殺中海油收購優尼科的交易),并不單純因為優尼科是一筆國家資產。”他表示,“部分情況也關乎中國如何獲取能源供應的戰略問題。” 該評估委員會負責向美國國會報告雙邊金融關系對安全方面的影響。
香港Coudert Brothers律師事務所并購專家克利斯朵夫·史蒂芬斯(Christopher Stephens):“如果中海石油的競購順利進行,可能會由此引發中國企業更加深入的海外投資潮。如果榜樣立了起來,就會給中國對美國投資帶來深遠影響。”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阿莫斯·努爾(Amos M. Nur)教授:這樁收購預示著美中兩國“對石油不斷增長的需求,將會導致一場愈演愈烈的全球沖突”,這種沖突可能會使1991年海灣戰爭、9·11恐怖襲擊和目前的伊拉克戰爭“相形失色”。
美國馬里蘭大學商學院教授彼得·莫里奇(Peter Morici):“充分武裝起來的威權中國,一心想推翻支持民主和自由市場價值的全球制度”,它很容易變成“一個影響全球的法西斯式威脅”。而解決方案就是:停止“綏靖”中國,以貿易制裁打擊它,直到它改正方向。
華盛頓智囊機構經濟戰略學會(Economic Strategy Institute)的總裁普雷斯托維茨(Clyde Prestowitz):中國的巨額貿易順差意味著中國必須為它們找到用處,而買入的美國國債已經太多了,所以考慮資產收購成為必然之選。中國公司不斷發展壯大,雄心勃勃,想要登上國際舞臺,樹立國際品牌。就石油而言,他們對確保長期能源安全多少有些癡迷,所以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收購石油資產。
美國對外貿易委員會會長威廉·賴因施(William Reinsch):對中國活動的“多疑癥”正在增多。“總是有那么明顯的一小群人,對中國人高度懷疑,并認為我們正要與他們發生沖突。” “在任何一屆政府中,總有這樣的人藏在暗處——不幸的是,中國人每次都為此提供了方便。”
全美制造商協會負責國際經濟事務的副會長弗蘭克·瓦戈(Frank Vargo):“我們和中國有我們的矛盾,但投資美國不是其中之一。如果它們收購公司只是為了獲得品牌、關閉工廠,那將是個問題,但我覺得不大可能。”
標準普爾董事約翰·伯利(John Bailey):考慮到中國自有石油儲備日益下降,此類交易不足為奇,但這的確是中海石油不太容易消化的一樁交易。標準普爾和穆迪投資服務(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均將中海石油的信用評級列入可能下調的觀察名單。
首席亞洲事務評論員居伊·德·容凱爾(Guy de Jonquieres):中美兩國高度相互依存。美國在依賴中國為聯邦政府的運轉(包括國防項目)提供資金的同時,卻對中國收購一家中型能源企業的計劃大發雷霆,這有點近乎荒唐。事實上,在優尼科問題上動怒與美國國家安全無關。相反,它是國家感到不安全的一個征兆。中國對美國經濟介入的規模越大,美國經濟的成功對其意義就越重大,它避免雙邊摩擦的動機也就更強。
洛杉磯投資公司Chelsea Management Co.的CEO弗雷德·雷克勞夫(Frederick Ruopp):“雖然加州聯合石油在亞洲的天然氣儲備對雪佛龍起到很好的補充,但它們對中海石油而言則堪稱絕配……這可是家門口的資源。”“預計雪佛龍將試圖打監管牌,強調一家美國公司可以更為迅速地完成與加州聯合石油的交易。”但他認為中海石油的要約有優勢,“我們支持報價高的一方。”該公司持有54,000股優尼科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