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事會的首要目標是確保股東的長期收益。如果董事會關注的是成效,而非意見的一致性,那么有效的公司治理就必然具有競爭性優勢。
安然公司的案例究竟給人們帶來什么?
我們在多大程度上意識到了這些啟示?
戴維·約翰遜是家族企業Campbell Soup雇用的第一個外人,這使得他有機會成為公司治理的創新者。他認為,董事會的首要目標是確保股東的長期收益。如果董事會關注的是成效,而非意見的一致性,那么有效的公司治理就具有競爭優勢。董事會的基本職責是雇用和評估CEO,監控有明確目標的戰略計劃的執行。董事會應該潛心于連續性的計劃、內部的發展和績效的獎懲,并對董事會成員進行評估。然而,現在僅有20%的公司董事必須面對績效測評。
戴維把經理們的績效獎勵與其所持有的股權份額掛鉤,對董事們也同樣適用。他認為,少而高效的會議更能促使董事們有效的工作。 董事會主席不必循規蹈矩,應該給能干的董事們以額外的培訓。戴維還開列了問題董事會的征兆清單,包括錯誤的評估、過于看重行業排名、問題的長期議而不決以及結構的不斷重組。
伊麗莎白·貝利(Elizabeth E. Bailey)是沃頓商學院商務和公共政策系的教授,還是多家公司的董事。她認為,公司治理政策應由股東、董事會和經理層共同制定。董事會的作用應該圍繞管理層掌握公司核心這一思想來確定,但是必須確保其中包含了股東利益。
她指出,那種認為管理層如果沒有人持續監控,就會產生私下交易的想法,這不過是人們從安然公司事件聯想出的,是個案而已。董事會也可以啟用外部人來監控管理層。這包括會計師、律師、信譽良好的代理機構、投資銀行和顧問、媒體、分析家以及公司治理的監管部門。此外,諸如會計和審計等法規標準也起著重要作用。法規在監管金融領域和市場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戴維·拉爾科爾(David Larcker)是沃頓商學院的會計學教授,也是一位高管薪酬方面的專家。他說,研究顯示,如果CEO兼任董事長,CEO的薪酬就會很高,并且規模龐大的董事會也傾向于增加薪酬。董事會規模越大就越傾向于錯誤決定。此外,任期長的董事會常常伴隨著高額的管理費用。
拉爾科爾的研究還表明,無論薪酬是否維持一種特權,它將來在主導公司發展方面都起著更加直接的作用,或者這一作用集中會表現在公司的其他方面,比如雇員、顧客、技術等。董事會不應該只是簡單地依賴薪酬基準,或只是與對手競爭薪酬。
羅伯特·米特爾斯泰德(Robert E. Mittelstaedt),沃頓研究中心的主任,他同時服務于多家公司的董事會。他指出公司應該增加獨立董事。公司治理的涉及面日趨廣泛,許多大的全球性企業都在進行改革,比如索尼公司已經將其董事會成員從38人減少到12人。跨國公司如果期待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就必須致力于公司治理的改革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