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石油價格在高位振蕩,能源問題成為東亞地區各國尤其是中國的一個熱點問題。這里,我們把東亞地區界定為中國、日本、韓國和東盟十國,在某些情形中,包括俄羅斯。中日韓和東盟在整體上是原油凈進口地區,其中三個大國的供應缺口特別突出。
中國“缺口”
從需求的動態變化看,中國又是一個特別的國家,其在2003年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和石油消費國,石油凈進口量達11000萬噸,中國成為世界能源市場上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確實,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大到足以影響世界的程度。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參與國際分工程度的不斷加深,中國經濟與外部世界之間體現了更多的互補性,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逐漸加深。在能源和其他基本原材料方面,中國國內供應的缺口逐年加大,整體風險水平也在提高,如何解決這個經濟發展帶來的問題,對于中國的長期可持續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由于中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的重化工業階段,GDP的增量所消耗的能源相對較多;另外,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處于加速階段,家庭小汽車的擁有量呈指數增長,人均住房面積增大、家用電器的普及等帶來的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也使人均能耗呈快速增長態勢。因此,中國的能源需求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將會有可觀的增長。在供應方面,國內的原油儲量很不樂觀,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將日趨嚴重,預計到2020年,中國依賴度將超過70%。同時,世界的石油供應呈相對剛性;而且,其地域分布極端不平衡,探明儲量大多位于OPEC組織中的中東國家,由于來源單一,相應的不確定性也將較大。中國正面臨能源短缺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挑戰。
能源安全
東亞地區整體原油儲量不足,對外部能源供應的依賴程度日趨加大。同時,其石油供應來源比較單一,相應的不確定性較大,能源安全問題成為區域內各國亟待解決的問題。東亞地區,尤其是中國的能源需求的急劇增長,區域內相對剛性的供給能力,造成對區域外進口依賴程度增加。其中一個最直觀的問題是原油的戰略儲備明顯偏少,中國的該項儲備僅為500萬桶的增加。而OECD國家超過30億桶。中國和區域內其他國家的儲備相對進口量嚴重偏少,一旦供應中斷,會對整體經濟產生很大影響。能源供應安全的問題已成為東亞地區多數國家強烈關注的問題。
能源來源單一問題。對于能源安全問題,傳統上人們關注于數量風險(供應中斷),但現實遇到更多的是價格風險。由于供應來源單一,討價還價的地位不利會造成額外的價格風險。由于東亞地區對于中東原油的過度依賴,已使世界原油市場上形成了一個亞洲溢價“Asian premium”,中東原油生產商知道東亞各國別無選擇,向東亞進口商習慣性地收取了歧視性的溢價(大多在每桶1-1.5美元之間)。同時,能源來源單一也使面臨供應中斷的可能性加大。所以,東亞國家尋求能源供應多樣化的愿望很急迫。
缺乏區域合作機制。由于歷史以及一些復雜的原因,中日韓及東盟國家間尤其是與區域內能源供應大國俄羅斯間經歷了太多的沖突和對立,有關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均有欠缺。有時,摩擦大于合作。比如,在近年發生的中日爭奪俄羅斯與西伯利亞管線計劃的事件就是一個例子。
對跨國能源項目缺乏法律保護和區域整體的金融支持。能源基礎建設需要極大的投資。預計,在2001-2030年間,中國的累積能源投資將達22530億美元,俄羅斯亦達10500億美元(據IEA, World Energy Investment Outlook),融資問題相當嚴重。巨額的基建投資(主要是輸送管線的建議)面臨的風險很大,還牽涉到國家間關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的關系,有關的規制和法律框架等問題。在俄羅斯,中日等國遇到了許多這方面的問題。同時,由于融資數額巨大,迫切需要一個超國家的金融機構來統一運作。
對于能源環保技術開發不足。一些國家,尤其是中國能源消費的結構有問題,偏重于煤,而非天然氣。煤占62%,而氣僅占3%。原油和煤炭的消費增加,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負面效應,其中尤以中國煤消耗引起的污染最為嚴重。如何清潔利用煤炭,以及液體化以形成對石油的替代是中國以及區域內其他國家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從長期看,對于風能、氫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是本地區各國尋找解決能源供應的一個可能的途徑。
沒有很好地利用地緣優勢。東亞國家是缺油國,而鄰近的俄羅斯遠東地區是石油天然氣含量極其豐富的地區。東亞地區如能加強俄羅斯的能源合作,雙贏的可能性很大。但到目前為止,俄羅斯的舍近求遠主要賣給歐洲,而東亞地區又主要依靠中東供應。
路在何方
加強區域合作。2002年9月,日本經濟產業大臣平沼赳夫(Hiranuma)作為東道主在大阪召開了一個中日韓和東盟國家的部長級會議,從此10+3能源合作部長級會議成為制度。2004年6月,首次能源部長級會議在馬尼拉召開,會議提出了一系列在推動能源區域合作的倡儀??梢哉f,東亞地區的能源合作已進入起步階段。
加強與國際能源機構的聯系。國際能源機構作為一個全球性的能源機構,對本地區的能源安全問題給予了特別關注。其在2001年和2002年,該機構與中國政府在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問題進行了磋商,其與東盟和印度在2003年和2004年進行了類似的正式溝通。
國際能源機構在推動東亞國家在能源安全的合作機制方面作了切實的努力。總體說來,能源的區域合作剛起步,東亞地區在這方面可以參照歐洲的經驗。有關石油安全的合作有可能會成為區域全面經濟合作的一個契機。
如果把東盟暫列于我們討論范圍之外,東北亞國家即中、日、韓、俄以及朝鮮和蒙古的能源消費量超過了世界的1/5,在未來的30年中,中、日、韓的消費增量預計將占世界總消費增量的1/3。從長期看,中、日、韓的能源供應缺口會加大。但是,在同一區域,俄羅斯的原油探明儲量占世界的14%,而天然氣則占30%。就地緣角度而言,本地區既存在大的需求,又有大的供給。對消費國來說,其有強烈的能源供應多樣化的要求以分散風險,而從供應國來說,就近銷售從經濟上是有利的。但是由于歷史的、政治的原因,中日、韓、俄四國之間的隔絕為時很長,要建立充分的相互信任機制還任重道遠。在現實的利益面前,各方的合作前景總體看好,而且可能會發展得較快。如果在政府層面上能夠推動這方面的工作,同時配套以法律框架和一些必要的規制并借鑒歐洲的經驗,四國合作的潛力很大。中國也對區域合作寄予厚望。
目前,一個跨國的管道天然氣網絡的建設還處于具體操作階段。該網絡符合能源安全、經濟效率和環保三項原則,是區域內基礎建設的一個特別重要的舉措。但由于投資浩大,又涉及多方面困難,需要多方協調解決,其中有關的一個創議就是建立東北亞開發銀行以解決相關的融資問題。
中國政府對于能源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溫家寶在2004年6月25日主持會議,聽取中國工程院關于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的匯報時指出,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和妥善解決能源問題。一要加強國內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保持國內原油持續穩產,加快天然氣發展。二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建立經濟、安全、穩定的油氣供應渠道。三要加快科技進步,大力提高油氣資源開發、加工和利用效率。四要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節約優先的方針,采取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推進油氣節約使用。五要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開發石油替代產品,優化能源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六是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建立石油儲備制度,完善多方面、系統性的石油保障和風險規避體系,維護國家石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