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饋
讀過貴刊上期的《海外收購的另類門檻》一文,其獨特的行文視角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中所談及的一些問題,確實需要引起那些試圖通過海外收購進行擴張的國內企業的注意。中國企業在進行海外并購的過程中,涉及到其他國家的經濟安全問題往往是非常棘手的。因為中國的企業大多具有國有背景,由此會引來被收購方所在國政府的更多關注,尤其是那些對中國懷有戒備心理的國家。這其中所體現出的就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了,國家之間的政治互信在此顯得至關重要,如何化解,我想政府在外交上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北京李唯一)
在中國銀行業的改革戰役剛剛敲響之際,貴刊4月號就以《標本深發展》為題做了封面文章,我認為正當其時。引入國際戰略投資者,改善銀行股權結構,將對于中國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產生重要影響。目前,中國銀行業的改革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如何借鑒國外銀行的先進方法,并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是中國銀行業面臨的難題。希望深發展能夠先行一步,為后來者提供更多的寶貴經驗。
(東莞勞慶華)
無論何種游戲,都有其游戲的規則。中國企業進軍國際資本市場的過程,正是中國企業學習國際資本市場規則的過程。對于世界資本市場所要求的會計準則、相關法律,以及與我國現行法則的不同之處,都是我們企業迫切需要熟知的信息。希望貴刊能再多介紹一些這方面的知識,以幫助我們國內的企業在海外上市之路上提供更多的信息。 (成都覃松)
采編手記
金融業需要“刮骨剔毒”
文/ 李欣
從中行到建行到農行,從股份制銀企公司的董事長到普通分行的書記員,金融業界最近驚天大案越來越多,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安全的重要的危險地帶。
其實, 涉及到金融業的高管層經濟犯罪的話題并不新鮮。從2002年開始,已有光大原董事長朱小華、華夏銀行原行長段曉興、中國銀行原行長王雪冰等一批金融高官“落馬”。銀監會去年全年共查出違規金額5840億元,各類銀行機構處分違規人員4294人,有各類機構高級管理人員244人“落馬”,被銀監會依法取消任職資格。
在這種背景下,《董事會》雜志專門對由國外資金控股、并由國外人員主導的深圳發展銀行股份公司的“新橋模式”進行個案研究,就像及時雨一樣,為中國銀行企業的公司治理帶來許多借鑒。
公司治理對金融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深入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的嚴重缺失導致了東亞金融危機。近年來,美國和歐洲發生的一系列公司丑聞則再次凸顯了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中國國內的金融丑聞也印證了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公司治理對銀行企業的作用不僅在于防范危機,而且有助于創造更好的經營績效,降低融資成本,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股價表現也往往更好。
從2004年開始,中國銀行與中國建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試點,希望三年左右轉型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如果從積極的方面著想,現在頻頻曝光的銀行丑聞可以說是中國銀企內部系統的“刮骨剔毒”。
光去“毒”還不行。中國金融企業更需要“營養”發展。標本深發展另一重要意義在于制度構建的方向。可以說,引進戰略投資者,特別是境外戰略投資者,是轉變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行為的催化劑。境外戰略投資者不僅能帶來資本,更能幫助改進國內商業銀行治理方法。在華外資銀行的經營業績有助于對此問題的理解。截至2004年10月末,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達659.3億美元,其中外匯貸款250.3億美元,人民幣貸款折合569.9億美元,而不良資產率僅為1.26%,不良貸款率也只有1.3%。
深發展的“標本”意義在于最高管理層、董事會以及管理團隊的互相檢查和監督。董事會的審計、風險管理、資產保全委員會以及獨立董事的獨立性與合作性,保障了公司運作的安全性。
刮骨之痛并非短暫。去“毒”之后的中國銀行企業,假以時日恢復與發展,才真正得以新生。否則日積月累,將會演化為中國經濟破壞力極大的“定時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