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術的變革正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信息資源是一種可復制、再生、重構和重復使用的社會財富,對于全球信息資源的擁有和使用程度將是衡量一個國家進步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信息技術六大方向
信息技術融合了微電子、計算機、網絡、有線和無線通信、高清晰度顯示、軟件、多媒體應用技術等,在全球形成了龐大的產業規模,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下:
1.微電子技術向微納系統集成方向發展。代表微電子技術水平的是集成電路制備工藝,是電子信息硬件技術的“核心”。隨著集成電路功能日趨復雜,集成度越來越高,制造工藝已從亞微米進入到納米尺度,能夠將不同功能的復雜系統集成在一塊或多塊微電子芯片上,形成系統集成芯片(SOC),這無論對受到量子效應限制的器件原理還是工藝技術都帶來巨大的挑戰。 作為信息技術硬件的“心臟”,集成電路的應用十分廣泛,已滲透到從計算機的CPU到各種IC卡等電子器件和設備應用的廣闊領域。 系統集成是21世紀微電子技術發展的重點,目前已能夠在一塊芯片上集成108-109個晶體管。突破物理和工藝極限,對新一代集成電路制造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將是未來學術界和產業界關注的重點。
2.軟件被稱為是信息技術的“頭腦”。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推廣,軟件的功能和結構日趨復雜,智能化和網絡化程度越來越高,將在文化、經濟和生產等領域扮演重要的角色。 軟件的無線互聯技術已實用化,軟件復用和構件技術作為未來軟件開發的發展方向,將引起軟件產業的深刻變革。軟件技術向網絡化發展,分布計算、網絡和互聯網相關的軟件技術、Linux及自由軟件成為軟件領域的主要技術熱點。由于軟件和芯片設計相互融合和滲透,使得軟件技術的發展將把高速處理器、大容量存儲器、高速光通道和先進的人機自然交互充分結合和利用起來,實現網絡的高速智能化。 趨于成熟的軟件無線互聯技術已形成了WAP(無線接入協議)標準,開始進入大規模商業應用階段,從而使移動設備、移動計算設備接入互聯網成為可能,這將大大推動移動信息終端、筆記本電腦、手機、車載信息設備的發展,使網絡的接入終端設備更加多樣化。
3.計算機技術向多媒體、智能化方向發展。 計算機技術包括計算(網絡計算、移動計算、并行計算等)技術、PC機、服務器及其外部設備設計開發技術、多媒體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并行處理技術將繼續迅速發展,計算機性能平均每兩年提高一個數量級。未來幾年,CPU將由32位向64位過渡;產品結構從以計算機為核心轉向以因特網網絡設備為核心;存儲設備在系統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存儲技術向海量存儲方向發展;多媒體技術將使計算機、通信、家電融為一體,DVD光驅正取代CD-ROM,語言和手寫識別技術以及數字圖像交互技術已走向實用化,多媒體技術在微機中得到普遍運用;電腦將更加個性化和擬人化;筆記本電腦迅速發展,手持電腦也以全新的面貌推出問世。

4.網絡技術向多業務、高性能和大容量方向發展。網絡技術包括網絡通信技術、網絡安全技術和網絡服務技術。目前,網絡技術正向多業務、高性能、大容量的方向發展。IP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和超高速因特網將成為未來網絡技術發展的重點。第二代融合數據、語音和影像等多源信息傳輸為一體的國際互連網絡即將取代第一代單一數據網絡,采用密集波分多路復用技術(DWDM)的光通信網絡技術將極大降低網絡傳輸成本,向用戶提供無限帶寬,實現多媒體實時通信。網絡多媒體通信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同一網絡上實現所有媒體成分數據的有效傳輸。與傳統的數據通信不同,多媒體通信包含多種成分、結構和內容的信息源。多媒體數據通信期間的巨大流量和連續媒體的實時性要求,使快速而有效的數據轉發機制成為多媒體通信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隨著數字化進程的日益加深,人們的家居生活越來越明顯地刻上了“網絡”的烙印,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家電開始走向數字化、網絡化。微軟、Intel、AOL等先后宣布支持基于互動電視的網絡應用,這標志著基于信息家電的網絡生活已成為世界性潮流。與傳統IT或家電產品相比,信息家電往往集電腦、電信和消費類電子產品的特征于一體,使家電具有了信息獲取、加工、傳遞等眾多功能,能夠在家庭中扮演“家庭信息娛樂中心”的角色。各種信息家電、上網機頂盒、MP3播放器、連網電話、連網游戲機、掌上電腦、專用連網控制器將隨因特網的發展和用戶各種接入的需求而迅速普及,在美國,2000年有94%的人通過個人電腦上網,而到2002年,這一比例降到64%,30%的個人電腦市場讓位給信息家電。

5.通信技術向寬帶化、個性化和綜合化方向發展。通信技術包括衛星、光纖傳輸技術、移動通信技術、數字微波技術、有線與無線接入技術等。低軌道衛星通信目前已經實用化;光纖傳輸技術急劇增加了信息傳輸的速度和容量,已形成傳遞活動畫面的通信業務;移動通信技術發展迅速,GSM、CDMA數字移動通信已全面取代模擬移動通信,GPRS(2.5代)走向商用,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國際標準正在制定;數字微波通信系統由準同步數字系列(PDH)全面轉向同步數字系列(SDH);寬帶接入技術發展迅速,光纖主干網站接入帶寬已超過G級,國際互連網(Internet)無線接入技術和藍牙技術日臻成熟;IP電話向電信業務的滲透,使傳統電信技術與IP技術融合速度進一步加快,包交換、DWDM光傳輸、IP選路和Web應用已成為下一代寬帶網必須考慮的四大要素,ATM技術將與IP技術相互結合、揚長補短。
6.顯示技術向大屏幕和平面方向發展。新型大屏幕、高清晰度的數字平面顯示器的大規模生產正成為全球新興產業,在電子信息產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據統計,目前全球使用互聯網的人口已經達到2.6億,預期2005年將超過10億。這表明一個基于網絡的社會正在出現,這將依賴于高品質的信息顯示終端設備,預示著一個全球性的巨大商業市場正在形成。
多極化、合作化和國際化
目前,世界電子信息產品的市場與生產仍主要集中在少數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但是有向亞太地區新興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擴散的趨勢。美國既是世界第一大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國,也是第一大銷售市場,其電子信息產品進口額大于出口額,進口產品主要是計算機、電子元器件、消費類電子產品和通信產品,而主要出口產品中同樣包括計算機、電子元器件和通信產品。日本為世界第二大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和銷售國,出口遠大于進口,主要出口電子元器件和消費類電子產品。美國和日本兩國的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和銷售額超過世界總額的一半。在西歐,英國、德國、法國和意大利是四大貿易國,進口的主要產品是計算機,占西歐電子信息產品進口總額的42.5%。亞太地區的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大于進口,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和中國臺灣地區是亞洲主要的出口地,在世界電子信息產品市場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出口電子元器件和計算機類產品。目前世界200多個國家中,有一定電子信息工業生產能力的約有50個國家和地區。值得注意的是,亞洲和拉丁美洲電子信息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市場正在高速發展,所占的比例正日益增加,亞太地區電子信息產品的生產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步上升。
計算機與通信產業自身面臨著變革,信息技術的相關產業面臨著重組。范圍更大、內容更豐富的信息技術應用市場正在創新中形成。

計算機產業與通信產業的融合,推動全球經濟由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轉變。新經濟對傳統經濟既是巨大的挑戰,也帶來新的機會。正因如此,新經濟對全球經濟的挑戰成了新千年伊始在瑞士達沃斯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主題。鼓勵創新,鼓勵競爭,進一步放松對產業的管制,促進多元化投資特別是對民營經濟的投資,成為各國政府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新經濟成長的普遍共識。
信息呈現社會化傾向,信息資源獲取和應用的方式多樣,信息滲透的領域不斷擴大,從學術研究和經濟領域發展到政治、文化、軍事、法律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信息服務的主題,將從傳統的決策、技術、工程和專業咨詢等,轉向以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為目的的綜合性課題。
高速高效率的信息互聯網將使企業能夠集成整個供應鏈,企業對企業的電子商務市場將世界經濟的參與者帶到了一個集中的基于網絡的位置。電子商務變革傳統產業的根本目標是:在原料供應、生產制造、分銷批發、客戶服務的傳統商業流程中,減少中間環節,為社會提供更大規模、更低成本、更好的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原材料將通過新的、進一步縮減中間過程的供應鏈進行流通;生產與制造領域將大量使用企業資源規劃(ERP);分銷與客戶將基于網絡實現一對一的營銷。一句話,就是在信息流、資金流的支持下,實現物流的智能化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