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形勢的發展改變著中國和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環境,兩國的廣泛合作有著越來越重要的戰略意義,其中能源合作應當成為廣泛合作的主要內容和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經濟基礎。
冷戰后國際主要政治軍事力量對比繼續發生著變化,反應這些變化的是一系列重要事件和事實,如北約東擴、美國駐軍中亞、伊拉克戰爭、美國增強太平洋軍事力量和加強與日本的軍事同盟、獨聯體內的格魯吉亞、烏克蘭、摩爾多瓦、吉爾吉斯斯坦相繼發生“有色革命”。這些事件和事實改變著國際政治和軍事格局,改變了中國和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環境。
1.美國或北約在歐亞大陸戰略要點加強了軍事存在,從東歐至中亞再到亞太和東北亞,各要點相連形成扇形地帶,中俄同處扇形合圍帶內。中俄在遠東和中亞地區面臨著共同威脅。
2.獨聯體內格魯吉亞、烏克蘭、摩爾多瓦和吉爾吉斯斯坦相繼發生以“離俄入歐”或“疏俄親美”為共同點的“有色革命”,不僅動搖了獨聯體存在的基礎,嚴重削弱了俄羅斯在獨聯體的主導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使上海合作組織的行為能力受到限制。
3.相繼發生“有色革命”的格魯吉亞、烏克蘭和摩爾多瓦三國處在中亞和里海至歐洲的能源通道上。德國、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哈薩克斯坦等國正在積極探討修建中亞和里海經烏克蘭奧德薩港至歐洲的石油管道。此項目一旦實施,將明顯減少歐洲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也對中國石油進口多元化產生消極影響。
4.中俄在亞太地區分別面臨與日本的領土爭端,特別是日本向俄提出除“北方四島”以外的領土要求和加緊對中國釣魚島主權的進犯后,中國和俄羅斯與日本的領土爭端有擴大和激化的可能。
擴大能源合作是中俄全面合作的優先領域
中俄政治關系正經歷歷史最好時期,但中俄經貿合作特別是能源合作長期落后于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水平。兩國能源合作潛力巨大,擴大能源合作應該成為中俄全面合作的優先方向,這主要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
1.能源在兩國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俄社會經濟發展與能源工業息息相關,聯邦和地方兩級預算收入(聯合預算收入)的32%、出口收入的54%來自能源工業,250億美元的穩定基金也全部來自石油出口超額收入。同時,能源供給不足正制約中國經濟發展,2004年石油進口量超過1.2億噸,進口量超過國內消費總量的40%,而且還有增加的趨勢。經濟結構分析表明,能源合作首先是石油和天然氣領域的合作不僅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互補互利。
2.俄石油出口和中國石油進口都存在地區結構單一的缺陷。俄羅斯93%的石油出口、100%的天然氣出口市場是歐洲,而中國進口石油的50%以上來自海灣地區。俄羅斯在石油出口方面,中國在石油進口方面存在的地區結構單一的現象,盡管形式不同,但都對兩國的經濟安全構成潛在威脅。兩國擴大石油合作從而分別實現石油出口和進口在地區上的多元化,有利兩國經濟安全。
3.俄發展油氣工業需要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直接投資。俄對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的投資嚴重不足,如按照《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2001-2003年俄石油工業應完成投資年均120億美元,天然氣工業完成投資年均91億美元,但實際完成投資分別只有87億美元和49億美元,僅是應完成投資的72%和 53%。俄石油和天然氣工業迫切需要增加投資,而中國石油企業具有對外直接投資能力和愿望,中俄能源合作有廣泛的現實基礎。
中俄面臨相同或相近的地緣政治挑戰,兩國應在相互依存中共同應對。中俄全面合作有利于鞏固和發展相互依存,有利于增強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政治和經濟力量。在互利基礎上大力發展能源合作,并在合作中加強政治和經濟互信,有利于發展和鞏固兩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