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很多的企業就像是古代的游牧民族,在各處游蕩,卻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棲身之所。沒有自己的根基注定不會成長為參天大樹,這根基正是本文要討論的企業核心能力。
中國的制造能力已經成為改變世界的巨大力量,低成本加高質量的生產能力使中國成為 “世界工廠”。如果認真思考一下就會發現,我們的企業所實現的低成本制造大多只是依賴于我國現階段的低成本勞動力。當勞動力價格隨著國家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上升之后,我們的企業還能剩下什么競爭優勢?而從新產品研發的角度來看,我們的企業更是乏善可陳,那么他們在以后的競爭中,將如何面對外國企業兇猛的攻勢?
從我們所討論過的陽光衛視,到熊貓電子,我國很多的企業就像是古代的游牧民族,在各處游蕩,卻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棲身之所。沒有自己的根基注定不會成長為參天大樹,這根基正是本文要討論的企業核心能力。
什么是核心能力
近年來, “核心能力”這個詞在國內被越來越多的提起,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它的產生以及確切含義。核心能力是在1990年由兩位管理科學家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提出的,它的產生代表了一種企業發展的觀點:企業的發展由自身所擁有的與眾不同的資源決定,企業需要圍繞這些資源構建自己的能力體系,以實現自己的競爭優勢。
如圖中所表示,最底層為公司所具有的各種與眾不同的能力,例如,公司可以擁有某個方向的研發隊伍、高效制造系統甚至是一套別人無法企及的管理體系,這就構成了公司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在此基礎之上公司要建立其真正的“核心產品”,而此產品并不一定指的是生產出來的產品,它可以代表某種被公司開發出來的技術。以這些“核心產品”出發,公司構建起多個戰略業務部分,這些部門可以用來服務不同市場,或者用于制造出不同的最終產品。這種觀點強調公司可以依據核心能力及核心產品來打造不同的最終產品,起決定作用的是核心能力,它的缺失將導致最終產品喪失競爭力。
對于熊貓電子來說,它曾經擁有的競爭優勢不是電視機本身。它作為第一個涉足很多電子領域的領頭羊企業,相對其他競爭對手而言,曾具有很強的研發優勢和銷售能力,這些對于它在國內市場的競爭來說已經非常有利了。對于熊貓的產品轉型有其自己的道理,跟隨市場的變化尋找新的方向也被很多外國企業所采用。然而熊貓沒能做到的是利用好它在各個領域里的領頭羊優勢,不斷將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讓與對手,它的每一個產品都如曇花一現。熊貓應該從自己核心能力的角度來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而單純的改變產品無法根治企業的痼疾。下面兩個企業的運營實踐有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
西方企業核心能力戰略的實施
蘋果公司(Apple)是最早涉足個人電腦領域的廠商之一,它所生產的蘋果I,II代電腦曾經流行于諸多國家的大中學校園。蘋果更是第一個開發出圖形界面操作系統的公司。公司的創始人群體有著超群的創造及研發能力,這正是它們曾經輝煌的原因。然而由于內部紛爭,公司曾經陷入低谷,計算機市場占有量大幅下滑到5%,而蘋果操作系統也遠離了大眾的事業。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蘋果開始重振雄風,先是打出口號“Think differently”以吸引那些喜歡標新立異的顧客,緊接著以令人炫目的速度退出幾代設計新穎的個人電腦。現在最讓人欣賞的蘋果產品莫過于它的ipod音樂播放機,蘋果在本世紀初開發出相關產品,同時利用對MP3播放系統的深刻了解,開發出了全系列播放機產品,它們以獨樹一幟的時尚設計和高貴的品質征服了無數客戶的心,全球銷量以千萬記。我們需要清楚的是,蘋果并沒有停止創新,它已經把創新當作公司必不可少的運營實踐,融入企業的基因中了。即使蘋果還無力于微軟/英特爾聯盟競爭計算機市場,但它依然能夠在其他領域打造出令人欣賞的產品,讓人們不斷感受到它的力量。
勞斯萊斯(Rolls-Royce)的名字一直是被與世界上最高貴的汽車相聯系在一起的。公司在20世紀初起步于英國之時確實以其汽車生產聞名于世,公司的早年發展離不開汽車,同時利用這種對交通工具的深刻理解開始向剛剛誕生的飛機工業發展。到二戰結束時,勞斯萊斯可以為商用,民用以及軍用飛機提供高性能的引擎,并得到廣泛應用。這時的公司以高貴的豪華轎車以及高性能的引擎作為自身發展的兩把尖刀。勞斯萊斯的汽車一直秉承手工生產,每年的生產只限千輛,價格昂貴,卻是世界富豪和政客的首選。隨著英國勞動力價格的不斷增長,其生產成本也不斷上漲,公司最終決定將汽車部門出售,而專注發展高性能發動機。勞斯萊斯的產品轉移使得公司能夠更加集中精力在引擎制造上,所提供的領域包括民用飛機、軍用飛機,以及大型輪船。公司最大的特點在于它所提供的整套產品與服務包,它提供引擎的同時還給各大航空公司提供終身的服務。勞斯萊斯先進的引擎技術與整套的產品及服務包構成了它核心競爭力,并以此占領全球民用飛機引擎將近50%的市場。

構建持續競爭優勢
成功的制造型企業多種多樣,例如蘋果公司,以其時尚的設計稱雄音樂播放器市場;英特爾公司依靠永遠走在對手前面的芯片研發科技占領大部分個人電腦中央處理器市場;戴爾公司則提出全球第一個直銷供應鏈體系,使得它的產品從成本到資金流都領先于對手;而豐田公司的準時制(Just in time)制造及供應鏈系統大大降低其汽車生產成本,成為競爭對手效仿與學習的對象,卻鮮有人能夠達到它所實現的境界。這些先進且富有創意的公司運營系統非常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因為所處環境與資源的不同,我們的企業不應直接模仿它們的體制,但隱藏在這些優秀機制背后的邏輯是非常值得去借鑒的。
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需要企業不懈的努力與嘗試,需要構建起自己的“絕活”,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
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這些老牌企業不僅曾經擁有輝煌,更重要的是在幾代領導人之后仍能夠續寫輝煌,無法保持自己競爭優勢的企業將無法長期生存。熊貓電子曾經在電視及手機市場取得的輝煌被競爭對手所替代,正說明它曾經建立起來的競爭優勢沒有持續下去。在一個像中國這樣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企業惟一的生存之道就是不斷提高自己以適應快速的市場變化,同時領導者需要明確意識到企業強在哪里,有意地去維持這些強項,并不斷打造新的強項。中國的市場需要企業具有不一般的生存能力,中國更需要更多自己的企業能夠走向世界,而在 “打天下”之前,構建自身核心競爭力正是我們企業修身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