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說,“十五”計劃的結果將成為“十一五”規劃的起點。雖然“十五”計劃還有一年,現在已經可以做出如下判斷:
第一,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特征更加鮮明。預計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152000億元以上,提前一年實現“十五”預期目標,按當前匯率計算,人均1400美元左右。消費需求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都是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明顯標志,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比過去更加雄厚。事實證明,十六大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定是完全正確的。事實也同樣證明,十六大所說的我國目前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狀況,還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所謂進入新階段的特征更加鮮明,是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所顯示的特征。未來5-15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規劃,需要把握這種階段性特征及其繼續演進的基本脈絡。
第二,經濟增長空間擴大。擺脫通貨緊縮,又預防了通貨膨脹,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為“十一五”規劃提供了比較平穩的起點。但是,不論是從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波動的常態看,或者是從我國體制缺陷和結構性矛盾所引發的經濟波動看,都不能完全排除或長或短地中斷快速增長進程的可能性。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加快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廣闊空間,也面臨嚴峻挑戰:資源和環境的強大約束和增長成本的上升,經濟結構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中的實際困難,在實現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協調發展方面面臨許多兩難選擇,以及外部環境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等等。
第三,社會矛盾比較突出。我國正處在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大變動的時期。這種變動帶來巨大的發展活力,也蘊含著深刻的社會矛盾。原因是:經濟體制改革引發社會利益關系的重大調整和重組,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和激烈市場競爭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產業結構變化使人們的就業產生不穩定性,二元經濟結構的改變伴隨著空前規模的人口流動,等等。今后5-15年需要更加注重從體制上、政策上和實際財力上解決社會問題,但在爭取經濟快速增長和解決社會問題二者之間面臨許多兩難選擇。
第四,經濟體制仍然帶有明顯的過渡性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還不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在激發經濟活力的同時,其負面影響開始顯露;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尚未完全革除,而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所取得的某些積極社會經濟成果卻在體制轉軌中有所流失。經濟改革仍處于攻堅階段,仍然要高揚改革的旗幟。如何按照有利于實現“五個統籌”而不單純是促進經濟增長的要求繼續深化改革,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體制保障,是“十一五”乃至更長時期的重大課題。
第五,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加入WTO標志著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三年來對健全法律法規、促進對外經濟貿易和國家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負面影響比預想的小。2006年底將執行全部承諾而結束“過渡期”。在融入世界經濟貿易體系過程中如何趨利避害,利用這種歷史機遇推進現代化建設,把負面影響減小到最低限度,是制定“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
第六,發展觀念的轉變。科學發展觀不僅是發展理念的進步,也顯示出政策調整的動向。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和改革的全局,統籌兼顧不同方面的發展和不同領域的改革,才能夠化解矛盾,保證現代化建設比較協調地推進而不致發生大的曲折。科學發展觀提出不久,只是初見成效,長期形成的經濟和行政管理體制、統計考核體系和干部選拔制度,以及思維定勢和工作方法,都不是短時間所能完全改變的,發展觀念的轉變和相應的政策調整遠未完成。
我認為,以上幾點基本判斷,可以作為考慮“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