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國歌》)的時候,常常讓我們熱血奔涌,壯懷激烈,但對什么是“血肉長城”,并沒有真切的感受。可是,這回我踏進昆侖關,諦視著一幅幅沾著鐵血寫就的題詞、題聯,環顧著莽莽蒼蒼的要塞雄關,要是用“內心震撼”來表達,似乎份量嫌輕,因為內心震撼,有時會在瞬息之間,或可持之不久。那又是什么震憾?那簡直是靈魂震撼了!因為回來之后,幾天之中,我幾乎抬不起頭來,腦際間總是縈繞、拷問著這幾個詞:什么是“國難”、“國恥”?!什么是“國殤”、“國魂”?!
可不是么,上個世紀中國抗戰14年,14年之中大大小小的戰役數以百計、千計,昆侖關之戰,并非是中國戰場上最大的戰役,可為什么戰役之后時間剛過4年,日寇的鐵蹄尚在蹂躪中國的土地,而當時的中央政府,就投入不菲的人力、物力,開山劈嶺,砌石架,營構這巍峨墓園呢?而且有15位國民黨政要在此親筆題詞、題聯,其地位之高,政要之眾,恐怕在國內遺壘上是絕無僅有吧?!足見這場戰役之重要。
不錯,這戰役確是中國抗日戰場上的重大戰役,不但戰役意義重大,還因為對壘雙方都是各自的鋼軍鐵旅。參戰的日軍是坂垣師團,該師團在東北戰場上和蘇軍有過惡戰,赫赫威名;而中國參戰的主力是杜聿明指揮的陸軍第五軍,該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裝備最為先進精良,堪稱忠勇精銳之師。敵軍在關上死守,我軍在下面強攻。據介紹,在昆侖關附近的一個叫石牛嶺的441高地,雙方你占我奪,你奪我占,來回輪番沖擊就有20多回,光肉搏就10多次。最后日軍彈盡糧絕,我軍以為敵人可束手待擒,蜂涌而上,沒想到敵軍狗急跳墻,施放毒氣彈,同歸于盡。光這,我軍就慘死700多人。可以說在這塊高地上,尸骸累累,堆疊如山,其戰之烈,其情之慘,恐怕在戰史上,尚不多見。整個戰役才10多天,我軍損失1.5萬余人,敵方死亡4000多人,日軍的第五十師團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被我軍炮擊斃命。至今,60余年過去,故壘猶存,芳草萋萋,放牛的人偶爾還踩到露出地面的白骨。所以,要說“血肉長城”,恐怕441高地的石牛嶺,堪稱一例了。
聽說,10多年前,中村正雄的三位親屬,曾到昆侖關憑吊他的墓地。他們來到關前,踏上331級臺階,每上三級便跪地一拜。這是對日軍發動這場血腥戰爭的懺悔?還是對中村正雄“靖國”亡靈的叩首?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當我得知文化大革命期間,有多少次紅衛兵來昆侖關破“四舊”,而被當地的農民兄弟們用水泥灰漿把銘題字跡封存,這才得以完好存留至今,我聽罷深深為之感動。這次造訪故壘名關,遇見當地一位年過半百的農民,我問他:“當年紅衛兵來破‘四舊’,你們為什么敢出來保護?”這位農民回答:“這些軍人為國犧牲,是什么‘四舊’?”農民的回答,讓我釋懷。是的,有什么恥辱、災難比國恥、國難更令人銘心刻骨?有什么夭殤、魂魄比國殤、國魂更光榮偉大?民族至上,國家至上。沒有這種認識,沒有這種精神,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讓世人所矚目,國人能不以此為大嗎?!
當我們歸去,回首夕陽,已含山而下,猛見紀念塔上那顆風融雨剝的十二角星。這顆星讓我穿越時間的隧道,走進歷史的深層,感慨世事滄桑之余,想起海峽對岸。此岸和彼岸,依然隔著深水一灣。兩岸如何達到無“岸”而統一,需要兩岸人民的共識和智慧。那么,讓我們共同唱起70年前寫就的《義勇軍進行曲》吧,為了我們的民族,為了我們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