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華是武漢烽火通信科技公司的研發工程師,他起草的三項技術標準被國際電聯批準為國際標準;烽火通信公司坐落的光谷,是中國最大的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武漢則是中國經濟地理的天元。區位、產業、人才三類經濟要素的聚合,促成一個音符———自主創新。8月22日,胡錦濤總書記開始豫贛鄂三省調研,武漢光谷因自主創新而獲得“頭彩”。
每當重大決策出臺之前,中央領導集體都會到地方調研,以獲得更全面的信息,而武漢光谷,僅僅是調研路線圖上的一個點。當余少華在與胡錦濤握手交談的時候,他也許并不知道,在短短幾分鐘談話中所討論的話題,會在40天后成為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國家戰略。
戰略大變局的前奏
“這是一塊含金量非常高的牌子。”2004年11月,科技部長徐冠華在科技部正式批復合肥為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型試點市時如是說。國家級創新型試點市,是中央與地方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一次探索,也是自主創新戰略大棋局在地方上的一次“落子”。
自主創新從50年代的中國首個科技規劃就提出來了,但這是50年來第一次上升為國家戰略。50多年來,先后經歷了四個里程碑:向科學技術進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和國家創新體系,這27個字清晰地描繪了中國走向自主創新的歷史軌跡。而自主創新在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前,又演奏了一場什么樣的序曲呢?
作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一項制度化行為,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體學習的主題是“面向2020年的中國科技發展規劃”,邀請中國科學院孫鴻烈研究員、同濟大學萬鋼教授進行了講解。中央黨校辛鳴教授告訴《決策》:“第18次集體學習是中央決策層對自主創新認識的一個轉折點。”此后,中央政治局的第21、22、23次集體學習,雖然主題各有側重,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都是其中的核心內容。
2005年3月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因兩項重大技術發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打破了過去6年來一等獎空缺的局面,而備受矚目。這是2005年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召開的第一個會議,中央政治局5位常委出席,溫家寶在講話中第一次提出“自主創新是支撐一個國家崛起的筋骨”的論述,并且明確提出“必須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貫徹到各個產業、行業和地區,努力將我國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國家。”溫家寶還提出要通過科技創新實現“三個轉變”。這是中央領導人就自主創新能力的第一次完整闡述。
正像海內外媒體和社會公眾所關注的那樣,政治局集體學習的內容、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會議,以及中央領導集體的多次講話,已經發出了自主創新成為國家戰略的準確信號。
中央領導的調研“路線圖”
如果我們把時間拉回到2004年的最后一周,胡錦濤安排了3次與科技工作有關的日程:12月24日,看望著名科學家朱光亞、楊樂;27日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29日考察中國科學院,三次講話中都把自主創新提高到一個新高度。一直為提高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鼓與呼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認為,胡錦濤的講話確定了未來中國科技發展的總方針。
中關村,中國最大的高科技產業區,是“中國硅谷”。2005年8月15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日子,中關村百家民族企業在中關村科貿電子城舉行“自主創新、產業報國”誓師大會暨“V815”民族品牌推廣委員會成立儀式。V代表勝利,815代表一個勝利的歷史時刻,100位到會的企業家代表共同宣誓,要以自主科技創新為核心,讓“中國創造”的自主品牌走向全球。就在此次活動兩個月前,溫家寶來到中關村視察,如何提高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是考察的主要內容。溫家寶在與企業家座談時說:“象棋中的‘車’是勇往直前的,‘馬’是與日俱進的,‘炮’是跨越式跳動的。要勇往直前,跨越發展。”并且,“國家高新區要進行‘二次創業’,推進技術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這為“弱冠”之年的開發區作了明確的發展定位。
僅僅過了不到兩個月,溫家寶又來到安徽、湖南,再次就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視察調研。奇瑞,以自主創新扛起中國民族汽車大旗的著名企業,成為溫家寶此行的第一站。3天當中,他還視察了馬鞍山鋼鐵、株洲電力機車、三一重工、株洲硬質合金,這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裝備制造業骨干企業,以及遠大公司這家1999年全國科技大會的典型案例。總理的調研行程中還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持的國家雜交稻研究中心。
就在溫家寶結束調研4天后,胡錦濤來到河南、江西、湖北三省,重點就自主創新進行調研,更加意味深長的是,兩位國家領導人選擇的同樣都是中部省份。胡錦濤在5天中調研了17家企業和科研院所,全部都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具有一定自主創新能力的單位。在調研中,胡錦濤提出了自主創新的“四個重要支撐”的論述;并且“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始性創新能力,大力提高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至此,自主創新戰略的核心內容已經躍然而出。
廣東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其創造型的實踐和發展中面臨的困惑也具有代表性。9月10日,溫家寶開始了就任總理以來的第4次視察廣東,中心主題依然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也是總理在一年之內第4次就同一主題到基層展開調研。9月13日,溫家寶在深圳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創新是特區的生命線。
天津濱海新區,在中國的區域發展規劃中是“北方浦東”,10月2日,胡錦濤將五中全會前的最后一次調研地選擇了這里。而3個月前,溫家寶總理也曾到濱海新區視察,兩位國家領導人都提出自主創新和創建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胡錦濤的濱海之行為中央領導的調研路線圖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從理念到運籌的擘畫
“2004年最不容忽視,將長遠地影響著中國科技發展的大事情,是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基本框架已經完成。”科技部研究中心創業研究所所長、科技中長期規劃第10專題組組長房漢廷告訴《決策》。
作為建國以來的第八個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于2003年6月啟動,溫家寶總理親自擔任組長。規劃分為20個戰略研究專題,共有2000多名科學家、經濟學家、管理學家、社會學家、企業家共同參與,是動員人數最多的一次,這次規劃已經不單純是針對科技,而是包括經濟發展、能源、公共安全等整個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劃。
在規劃啟動一年后,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向國務院作了主匯報,提出“統領發展的是科學發展觀,具體實施路徑叫自主創新,目標是創新型國家。”溫家寶和國務院有關領導先后用7個半天的時間聽取了專題匯報。房漢廷告訴《決策》:“中長期規劃在三個層面取得共識,分別是國家決策層、產業界、科技與學術界。在2004年底2005年初,規劃核心思想在副部級以上領導層全部征求過意見,國務院專人送到副部級領導和專家手上,這不光是科技的事,更是國家戰略的轉型。”在規劃啟動整整兩年后,中央政治局專門開會討論,明確提出的指導方針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核心是自主創新。一個月后,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把自主創新作為制定“十一五”規劃的著力點。“自主創新經歷了從科技發展規劃到國家戰略的升級過程。”科技部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告訴《決策》。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即將于年內公布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將會多層面、全方位為自主創新的國家戰略籌劃出明確的發展路徑。
“中國的國家創新戰略開始向開放下的自主創新轉變,這不是回到以前的那種自力更生,也不是閉門造車。”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研究室主任、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的參與者趙英告訴《決策》。在經歷了高度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自力更生和以市場換技術以后,開放下的自主創新正在成為在中國唱響的“第三部曲”。可以說,以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為標志,中國經濟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的一個革命性進程正在啟動,自主創新已經從一般性號召上升為國家戰略,從理念上升到運籌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