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席卷全省的督察風暴,六名公安局長相繼落馬,具體原因何在?督察都發現了什么問題?風暴都遇到了哪些阻力?央視《面對面》記者王志專訪河南省副省長、公安廳廳長秦玉海,展現了一位“外行”廳長在“督察風暴”里的鐵腕柔情。
從2004年3月開始,河南省副省長兼公安廳廳長秦玉海在河南省公安系統內部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督察行動,力度之大,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督察風暴”。在這場風暴中,6名公安局長被相繼免職,120多名縣級以下公安系統的干部被免職,紀律處分300多人。而堅持鐵腕治警的秦玉海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新聞人物。
“外行”廳長點燃督察大火
王 志:你決定用這種方式采解決問題的時候,有沒有猶豫?
秦玉海:當時面臨的工作任務非常繁重,有些工作又不能夠很好地得到落實,我的心里是很著急,通過各個方面的了解,發現督察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所以下這個決心,我沒有絲毫的遲疑。
王 志:但是你要督察的內容可能是日積月累而形成的,這種做法可能意味著對你的前任工作的一種否定。
秦玉海:應該說河南省公安隊伍存在的這種問題,把它放到全國大的環境背景下看,是一種普遍性的問題,是一種共性的問題。如果怕否定前任,怕各種各樣的議論和說法,這個決心下不了,問題也永遠解決不了。
王 志:因為你沒有在這個崗位呆過,是不是想用這種嚴厲的方式來樹立自己的威信?
秦玉海:應該說我做這個公安廳長,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把公安隊伍建設好,如何把公安工作抓好。至于個人的威信、個人的形象,我想應服務、服從于大局,服務于群眾的利益。
王 志:站在警察的立場來說,(是否有人認為)新來的領導不但不給我們搞福利,反而在我們待遇可能不如別的地區的情況下,把我們管得那么嚴,給我們念緊箍咒?
秦玉海:認為是找茬啊,是整人啊,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包括公安機關的有些領導干部,因為在河南公安工作歷史上沒有這樣做過,很多人覺得這是一種外行的做法,各種各樣的阻力都有。
王 志:你怎么去面對這些議論呢?
秦玉海:民警工作流血流汗,確實是很辛苦,但是如果由于我們工作管理不嚴,措施不到位,民警如果在政治上、在法紀上犯了錯誤,最終他要流淚。流血流汗又流淚,面臨這樣一些問題不去積極地認真地去解決,就是對民警的一種不負責任,那么加強督察恰恰是對民警的一種關愛。
王 志:但是有一句古訓,是否聽說過:叫做“水至清則無魚”?
秦玉海:這個不但聽說過,而且我也經常想這句話,公安隊伍就要樹立群眾利益是不可碰的高壓線的這種理念,你觸犯了群眾的利益,那就應受到處罰。
治警不怕揚家丑
2004年3月24日,30名從業務部門抽調過來的骨干警員正式集結,成立河南省公安廳督察隊。督察隊共分為9個小組,采取的方式是不打招呼,突擊暗訪。在2004年3月和5月進行的兩次“打黑追逃”全省統一專項行動中,督查隊員先后發現信陽市公安局明港分局和平頂山市郟縣公安局的不作為現象,很快,一份報告送到了秦玉海手中,他當機立斷,對兩個公安局的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督查風暴剛一刮起就顯示出強勁的勢頭。
王 志:你當時看了這份《督察專報》后是什么感受?
秦玉海:我們發現這是第一例警令不暢、警令不通的問題,那些黑惡勢力、犯罪團伙應該說是罪惡累累,群眾深惡痛絕,但是我們這個公安局竟然無動于衷,省廳安排的這樣大的一個事情不去做,所以我們下決心要對這個局長給予免職的處分。
王 志:警令不暢就能夠成為被免職的由頭嗎?
秦玉海:我們隊伍中存在的很多問題都根源于警令不暢,上邊講得很重要,到基層(成了)一張廢紙,什么也沒有了,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這支隊伍怎么發揮作用啊。
王 志:郟縣的局長又是怎么被撤的呢?
秦玉海:把市局的安排從門縫里放到每個領導班子成員的辦公室里,一放了之,不安排不部署,我看到這個督察報告之后,我第一反應就是這樣的人不能叫他在公安局長崗位上干了。
王 志:但是有沒有想到過這對被處理的同志來說可能不公平,干了幾十年公安,一直有成績,就因為做錯這一件事情就被撤職。
秦玉海:領導干部統率一方,關系到一方的穩定,這樣的重要崗位,占著茅坑不拉屎的人必須挪窩。頭一天晚上我看到的《督察專報》,第二天我們開的全省的電視電話會,我就專門對郟縣公安局有令不行、有警不執、工作空轉、漠視群眾利益的問題進行了通報。講到激憤之處我說下午就要免職到位。這兩件事的處理,在我們公安隊伍內部引起了強烈的震動。
王 志:從《督察專報》看,可能80%以上甚至更多是報憂不報喜,是問題,這個對你沒有壓力嗎?
秦玉海:《督察專報》一般都是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肯定成績,另外一個反映問題,我在看《督察專報》的時候,成績部分我就是看看題目,但是對存在的問題方面我是要一字一句地認真地去看。
王 志:因為我們聽到你講過,“令人氣憤、觸目驚心、哭笑不得”,到底都有哪些表現呢,會讓你有這種感受?
秦玉海:通過這一段時間的督察發現的問題應該說是各個方面的,有執法環節的,有傷害群眾利益的,有亂收亂罰的,其中有很多問題很嚴重,很典型,有的涉及到命案,可以瞞報,可以不報、不去破,還有些民警涉及到經濟上的一些案件,涉及到幾百萬的案件,取保候審收幾千塊錢之后就把人放走了,案子想辦就辦,想不辦就不辦,人想抓就抓,想放就放。所以說令人氣憤、觸目驚心、哭笑不得。
王 志:你堅持自曝家丑,主動接受新聞輿論的監督,這個做法跟很多領導在出現問題時巴不得把蓋子捂起來不一樣。
秦玉海:有些同志把它捂著蓋著,無非是怕影響這個隊伍的形象,影響自己的形象,公安隊伍存在這些問題和其他單位其他部門存在的問題不一樣,很多都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命案、傷天害理的事情。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必須要去正確面對。
王 志:你在媒體上公開談論河南公安存在的問題,你對著鏡頭說這些話的時候,你不擔心別人會把河南公安看成漆黑一團?
秦玉海:作為河南公安隊伍,應該說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存在問題的一面。不能因為你面向媒體承認了問題,別人就會否認你,你即使不面對媒體,這些問題你不去說,群眾也是看在眼里的,承認它(然后)去改正它,這才能夠促進我們的工作,促進我們的隊伍建設。
督察不取“中庸之道”
2005年3月11日,在全省公安機關第三次集中督察電視電話會議上,河南省公安廳對周口地區太康縣公安局使用涉案車輛出現在鄭州夜總會,被人舉報之后,班子串通一氣編造事實的情況進行了通報,太康縣公安局原局長李某被通報免職。這是自督察開展以來第六個被免職的公安局局長。
王 志:如果說他是用了涉案車輛,而沒有后來的串供,編造事實,你會不會撤他的職?
秦玉海:如果沒有這種情況的話,那只是批評教育,或者給一點處分,不至于給予免職的處理,因為他一個班子共同來編造事實,而且對于省廳調查的案件能這樣做,可見他平時對群眾會是一種什么態度。
王 志:但是他撒謊也可能是事出有因的。
秦玉海:不管是什么原因,忠誠是我們人民警察的警魂。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編造事實來對付上級,談何忠誠?一個對黨、對上級、對組織不忠誠的局長,放在這個崗位上誰能放心啊?
王 志:你一共撤了六個局長,干嘛那么較真?
秦玉海:有令不行,有警不執,說到底還不是各種各樣的私心雜念在作祟嗎?如果在這個方面去動搖的話,這個隊伍怎么去帶啊,我們工作任務怎么去完成啊!
王 志:你這樣要求你的下屬,誰來要求你?
秦玉海:這是我自己對我自己的要求,很多人勸我說中國的官場(講究)中庸之道,(我的做法)太違背中庸之道,說我這人膽大,再一個說我這個人不怕傷人,但是我個人給我自己下的座右銘,就是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認準的事情就要一干到底,沒有什么可以顧慮的。
三次道歉彰顯俠骨柔情
2005年2月25日,在河南省公安廳“警務開放周”的廳長接待日,秦玉海以及各位副廳長親自接待了30多位上訪群眾的投訴。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他對下屬工作的一次親自督察。在三個多小時的接待時間里,這位以鐵腕治警聞名的公安廳長一共三次向上訪群眾表示道歉。
王 志:你從嚴治警、鐵腕治警的同時,大家在廳長接待日卻看到了你的另一面。
秦玉海:因為信訪中群眾反映的問題,絕大多數群眾提出這些要求是合理的,早就應該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工作沒有做好,使很多群眾長期奔波于上訪路上,給群眾造成了感情上的傷害,群眾利益上的傷害,由于我們工作的原因造成的這種情況,我們理所當然要向群眾道歉。
王 志:你們替群眾辦了好事,群眾感激,但你做了一條規定:不接受感謝信,不接受你的匾,這是為什么?
秦玉海:保護群眾,為群眾服務,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群眾給我們送什么感謝信,送什么錦旗,我覺得這就是一種主仆關系的顛倒。
王 志:在你的眼里,警民關系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才是理想?
秦玉海:群眾能夠心安理得地接受我們公安機關的服務,我想到這種時候,警民關系就是一種正常的關系了。
督察帶來了新的氣息。在河南省警力數占總人口的比例居全國倒數第一的情況下,據公安部核定,2004年河南省的命案攻堅綜合成績名列全國第一位。另外,河南省公安系統在打黑除惡、解決信訪、精簡機關以及大練兵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根據2004年國家統計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群眾安全感調查結果顯示,河南省公民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和基本滿意率居全國第一位。
這些成績的取得,或許正是“外行”公安廳長秦玉海掀起“督察風暴”的初衷;“外行”可以帶好“內行”,這或許可以給人們某些啟示。(中央電視臺《面對面》欄目供本刊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