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備受社會關注《公務員法》通過二審正式公布,明年1月1日起實施。新法堅持監督約束與激勵保障并重的原則,凸顯5大亮點。
亮點一:拓寬公務員范圍,職位結構多元化,不當官也能升職
三個標準界定公務員范疇
《公務員法》所指公務員,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這樣將“其他黨政機關、社會組織”等機構符合這三個定義的工作人員都納入到了公務員范圍中。具體說,就是除了國家機關外,人大、政協、民主黨派以及其他一些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都納入到了公務員范圍內。
公務員分為三大類管理
法律規定,國家實行公務員職位分類制度;根據公務員職位類別設置公務員職務序列。首次將公務員按照工作性質分為三類:綜合管理類、專業技術類、行政執法類。公務員職務分為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
首次明確“聘用制”公務員
法律規定,機關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對專業性較強的職位和輔助性職位實行聘任制,首次明確了聘用制公務員的“合法身份”。所謂“專業性要求較強”具體指:金融、財會、法律、化驗等職位的公務員;“輔助性”主要指:書寫員、錄入員、資料保管員等人。
此外,新法還明確三種人員不得錄用為公務員:曾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曾被開除公職的;有法律規定不得錄用為公務員的其他情形的。此外,外籍人士將無緣公務員職位。
亮點二:引咎辭職正式入法,“出口”增加,“太平官”日子難過
工作嚴重失誤應辭職。
法律規定,領導成員因工作嚴重失誤、失職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惡劣社會影響的,或者對重大事故負有領導責任的,應當引咎辭去領導職務。法律還規定,領導成員應引咎辭職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適合擔任現任領導職務,本人不提出辭職,應當責令其辭去領導職務。
實行公務員交流制度
公務員可以在公務員隊伍內部交流,也可以與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和群眾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交流。交流的方式包括調任、轉任和掛職鍛煉。
“淘汰制”打破“鐵飯碗”
《公務員法》建立了公務員的“三口”流動制度。三口指人口(錄用)、出口(離開公務員編制)、樓梯口(職務級別上升、下降),用法律形式確定了公務員有上有下、有進有出的人事機制。公務員的出口除了退休這個正常出口外,還有“辭退”、“開除”、“淘汰”等特別出口形式。
亮點三:嚴禁近親繁殖,避免利益沖突,遏制期權腐敗。
實行任職回避
法律規定,公務員之間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以及近姻親關系的,不得在同一機關擔任雙方直接隸屬于同一領導人員的職務或者有直接上下級領導關系的職務,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擔任領導職務的機關從事組織、人事、紀檢、監察、審計和財務工作。
領導離職有三年從業限制
公務員辭去公職或退休的,原系領導成員離職三年內,其他公務員離職兩年內,不得到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企業任職,不得從事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營利性活動。
亮點四: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不能撈“外快”。
建立正常的增資機制
公務員實行國家統一的職務及與級別相結合的工資制度,國家建立公務員工資的正常增資機制。公務員的工資水平應當與國民經濟發展相協調、與社會進步相適應。實行工資調查制度,定期進行公務員和企業相當人員工資水平的調查比較,并將工資調查比較結果作為調整公務員工資水平的依據。隨著《公務員法》明年1月1日正式施行,工齡工資也將隨之取消。
不得通過兼職領薪
公務員法明確規定,公務員因工作需要在機關外兼職,應當經有關機關批準,并不得領取兼職報酬。
亮點五:增強責任意識,服從不盲從
對上級的錯誤決定可以說“不”。
《公務員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公務員執行公務時,認為上級的決定或者命令有錯誤的,可以向上級提出改正或者撤銷該決定或者命令的意見。上級不改變該決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執行的,公務員應當執行該決定或者命令,執行的后果由上級負責,該公務員不承擔責任。但是,公務員執行明顯違法的決定或者命令的,不得免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