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羔有不被狼吃掉的權利嗎?(外一則)
侯玉良
自從出現農民工討薪難的問題以來,各地都為維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進行反思和討論。不少地方和部門都出臺了一些規定和文件,鄭重地給弱勢者“授權”:如“建筑單位不按月支付民工工資,民工有權停建”;“學校亂收費,學生家長有權拒繳”;“井下安全狀況不好,礦工有權拒絕下井”;“公路上發生亂收費,司機有權拒繳”,等等。
大家都來關心弱勢群體的權益這很好,但給弱勢群體的這些權有用嗎?試想,建筑企業不按時支付工資,民工若停工,那工資上哪去討?學校亂收費,家長更是敢怒不敢言,孩子命運在學校的手中捏著,這學校惹得起嗎?礦井下安全狀況不好,礦工不下井那老婆孩子吃啥?司機若敢與亂收費的叫板,這車還上得了路嗎?弱勢者和強勢者之間的地位本來就不平等,強勢者掌握了弱勢者的命運和軟肋,現在卻空喊弱勢者有權去反抗自己命運的主宰者,這就像羔羊高喊“我有不被狼吃掉的權利”一樣是徒勞的。例如有些地方對街頭擦皮鞋的和撿垃圾的實行統一收費,發件黃馬夾收費幾十元上百元不等,不給錢不給上崗。你不服又能怎么樣?街頭擦鞋的和撿垃圾的在社會生活中屬最低的階層、屬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為什么就不能給他們以實實在在的關懷呢?有的部門大肆公款吃喝有錢,免費為弱勢者提供幾件黃馬夾就沒錢了嗎?這反映一些部門對弱勢者缺乏真誠的愛,說到底還是一個缺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問題。對弱勢群體的關懷,重要的是落實在行動上而不是口頭上。
誰給誰送溫暖?
每逢歲末年初,一打開電視,撲面而來的幾乎都是各地各級領導下鄉給農村貧困戶送錢送物的鏡頭。這類報道幾乎一個模式:領導帶著一大幫人馬走來,到了貧困戶家里后,拿著下面遞過來的紅包、糧食及棉被等物交給貧困戶。戶主無一例外地會表示感謝。看了這千篇一律的鏡頭,我不禁想起了“五毒”書記張二江。張二江在拍完這些鏡頭后,突然對拍攝人員說:“鏡頭怎么樣?要不要重拍一遍?”
不敢說許多干部都像張二江那樣重視在電視里的形象,但確有一些干部是沖著這鏡頭專門帶著眾多新聞媒體來拍攝的。有不少百姓調侃道:“這哪像是給貧困戶送溫暖,倒像是給干部送新聞溫暖。”話說得有點難聽,但也說明這類新聞花架子的成份較多。杜絕這樣的“送溫暖”,至少有以下幾點好處:一是減少貧困戶所在地的麻煩。領導駕到,當地的基層干部只好放下工作專門來陪同,實在是耽誤時間。二是減輕貧困戶所在地的經濟負擔。送溫暖團一去一大幫子人,動輒一兩桌,吃飯如何解決?按照目前的官場潛規則當然是由當地“招待”解決。送去區區幾百元的溫暖,卻給人家的財政帶來負擔,說白了,送溫暖成了人家自送。三是可優化寶貴的新聞資源。這類新聞不拍,新聞媒體的記者就可將鏡頭更多地面向群眾,報道更多的新事物、新經驗。所以,送溫暖這類新聞不拍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