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家軍工企業的普通職工,平時愛參與法律活動。上月初,我在電視上看到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選拔人民陪審員的消息,其條件是“大專以上,政治上沒有問題”,我自認為符合,便在武侯區所在轄區司法辦填表報了名。4月5日,我到轄區辦事,順便去司法辦詢問情況。一位工作人員說,人員區法院已經定了,說罷遞過來一張名單。在32名候選人中,有教授、官員、婦聯主席、村支書、站長、人大代表等,沒有我等工礦企業職工和普通老百姓身份的人。不滿之余,我在電話中向武侯區法院有關人員提了意見,針對我提出的“不見面、不面試、不下來了解就這么定了,有失公平”等質疑,對方答應向上反映。兩天后我在報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成都中院(選定的)403名人民陪審員中,博士7名,碩士22名,學士173名,大專181名,大專以上95%。注意吸收了社會不同行業、專業的各類人員,其中有人大代表26人,政協委員13人。”
我不知道我為什么會落選,我只知道我的“人民陪審員”之夢算完了,但對選拔中的質疑沒有完:比如文中為什么沒有提官員多少名,沒有提普通職工、居民多少名,卻強調博士、碩士的“知識性”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代表性”?既然要求“大專以上”,又何來“大專以上95%”,另外不是大專以上的5%又是些什么人?……總之,對于這批人民陪審員的“廣泛性、群眾性、代表性”的說法,我有一種被“忽悠”的感覺。
被“忽悠”了,你又能怎么樣呢?思前想后,不知這次選拔是否設有相應的程序,既是“公開選拔”,為何我等一點知情權都沒有?關于我為什么會落選的問題,我的結論是:我是弱勢群體,收入低,空有一張大專文憑,當不了人民陪審員;我不是官員,不是學者,更不是人大代表,沒有一點名氣,所以只能看別人陪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