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德國北威州大選社民黨失利,社民黨籍總理施羅德在敗選當天下午即宣布將提前解散議會,并在今年9月18日舉行全國大選。為備戰即將在7月展開的競選,兩天后,在野的基民盟和基社盟迅速反應、推出了總理候選人——51歲的基民盟現任主席安格拉·梅克爾。從此,可能是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的梅克爾,正式浮出水面。
東德的政治新星
嚴肅有余的德國政壇上,有一則笑話至今還被人們不時揶揄:1999年爆出科爾政治獻金丑聞后,德國聯邦議會對210萬馬克黑金的去向進行調查。查來查去,最后發現還有100馬克被基民盟新任主席梅克爾女士所用。結果,梅克爾倒是爽快地承認了:我拿這100馬克去做了頭發。
一頭未加修飾的淡黃短發,探色的褲裝。這是梅克爾的標識,不過這也成了多年來她的靶點之十;不喜歡她的人抨擊她老派保守,一如她幾十年來一成不變的發型。但是梅克爾不以為然,自辯說,絕不會為政治而秀,改變自己素面朝天的形象。確實,梅克爾陰差陽錯步人政壇并平步青云,完全是東西德統一造就的一個時代奇跡。至少在35歲之前,這個原民主德國物理學女博士的偶像大概還是愛因斯坦。
1954年7月,安格拉,梅克爾出生在西德漢堡。父親是路德教會的一名神甫,不久即因職業之故全家遷往東德勃蘭登堡。安格拉·梅克爾也在東德成長,接受社會主義教育,并于1986獲得博士學位,論文是關于簡單碳水化合物反應速度中常數值的計算。
不過,迷信專家治國的社會主義德國其政治變化卻往往超出物理學家們的計算。安格拉·梅克爾自己了承認,是“柏林墻的倒塌喚醒了她的政治意識”。她說:“我在東德居住了35年,在漢堡只待過6周,當柏林墻倒塌之際我才變成了一個個政治人。”這一變化當然不只發生在梅克爾一人身上,統一后的民主化改變了整個德國東部地區。梅克爾家庭成員的政治取向,幾乎就是統一前后東德政治生態的縮影:父親曾是東德“統一社會黨”政權的堅決反對者,統一后卻加入一支小左派政黨“新論壇”;母親參加了社民黨,哥則是綠黨成員。
1989年,梅克爾加入東德一夜間興起的眾多民主黨派之一“民主覺醒”,不久因該組織分裂于1990年加入基民盟,隨后開始了她個人也是德國政壇史上的“撐桿跳”1991年,在科爾政府內擔任婦女與青少年部部長;1994年,擔任德國政府環境部長;1998年起任全德基民盟總干事;2000年,以95.94%的高票當選基民盟主席——一個僅有10年黨齡、來自東部地區、缺乏執政經驗的梅克爾,便成為德國歷史上第一個女黨魁。當然,這一切歸功于她的伯樂——德國老總理科爾對她的賞識。
“科爾的小姑娘”
對這位社會主義教育下培養出來,幾乎是政治白癡的物理學家,科爾曾經親昵地稱她“我的小姑娘”。在今年科爾75歲周歲生日之際,梅克爾接受電視采訪,對科爾的栽培表示感恩。她說:“我自進入政府內閣后,從筊那稱學到了很多。那是一段難忘的日子。從今天看來,我不認為科爾政的十幾年的糟糕的。反之,比較今天德國的內政外交,比如與土耳其、奧地利的關系,很遺憾的是,當年良好的社會氣氛如今都不復存在了?!?/p>
當然,民主政治最大的好處之一就是能迅速適應環境變化。這個外表清秀正派的小姑娘很快就學會了民主政治的生存法則。1999年11月,科爾的政治獻金案發后,梅克爾即在12月的《法蘭克福匯報》上撰文表態,要求科爾辭去基民盟榮譽主席的職位,毅然與科爾劃清界限。同時,梅克爾更以“快刀斬亂麻”之勢,向基民盟黨內盤根錯節的科爾勢力開刀,讓外界從此對她刮目相看,基民盟也得以迅速走出科爾獻金丑聞的陰影,重新贏得德國公眾的信任。
不過,對飛得太猛的梅克爾號直升機來說,真正走出科爾的陰影并不容易。雖然1999年她在復雜的內部斗爭情勢下背靠大山脫穎而出,但能否帶領聯盟黨重新執政,基民盟、基社盟內部的懷疑從未停止。梅克爾的政治資歷畢竟太淺,甚至沒有任何哪怕在最小州州長行政職位上的操練經歷,政治理念也。毫無特色,一味在基民盟黨派大綱內蕭規曹隨。黨內的反對者攻擊她不僅形象呆板,思想更保守,難以勝任德國政壇首腦的重要職位。因此,在2002年的德國大選中,梅克爾不得不在盟黨競爭對手——基社盟主席、巴伐利亞州州長施托伊伯的咄咄攻勢下,被迫主動棄選。
終于,在施托伊伯競選失利后不到4年,選民們也放棄了施羅德的社民黨,梅克爾以退為進的策略終于奏效——在5月24日的聯盟黨會議上,她順理成章地被絕大多數黨員認可,推舉為聯邦總理競選人。當年相爭的施托伊伯也滿面含笑,表示愿意盡其所能,幫助梅克爾成為德國第一位女總理。
能否走出自我?
盡管從5月底算起,梅克爾終于顏面大展、仿佛做過美容一般地走出了科爾陰影,但是,長期以來不管是在黨內,還是面對公眾,梅克爾作為政壇女性給外界的形象都不夠鮮明,這幾乎成為她參選的最大障礙。
去年底,德國社會研究統計分析機構Forsa的民調顯示,盡管社民黨一再喪失民心,但與聯盟黨的梅克爾比較,施羅德個人在受歡迎程度上仍然領先。除了“勤奮”與“能力”兩項指標外,梅克爾其他各項都遠不如現任總理施羅德,特別在行政領導能力與人格魅力指標上,施羅德都更勝一籌。
2004年10月,梅克爾與盟黨戰友施托伊伯在醫療改革方案上發生嚴重分歧,基民盟的經濟智囊美爾茨因此引退,使梅克爾陷入嚴重危機。民調顯示,在這一德國民眾最為關心的議題上,公眾對梅克爾的滿意度降至最低谷29%,遠不如施托伊伯的39%和施羅德的34%。
在社會交往方面,梅克爾的形象也過于冰冷。德國《明鏡》周刊曾評價,“梅克爾沒有任何贏得政治朋友的天賦。她對別人不信任,不是對所有人,但是對很多人”。一個與她交涉甚多的人評價她對同事只是“工作上的關系?。此種冷漠的社會交往風格,與貧寒出身、在民主體制下成長起來的施羅德相比有太大的差別,幾乎是東德社會主義體制的標志性遺產,在今日的德東地區仍然是妨礙當地社會資本生成的一大社會痼疾,也妨礙梅克爾進一步爭取德國西部民眾的好感。
當然,這也許并不是私下真實的梅克爾。她的密友、德國《繽紛》雜志的主編里克爾女士評價這位不茍言笑的總理候選人:“她一直有強烈的使命感,她承擔重大的責任,因為位居高職,可以為德國和人民做些什么。這個義務根本不允許任何玩笑。因此使她在公眾面前顯得那般嚴肅,那般拘謹,有時也很冷漠,但是她事實上根本不是那樣的人。”
無論如何,如今梅克爾以簡約、實干風格獲取了聯盟黨的大多數支持。她提出的個人口號“我愿意為德國效力”顯得如此響亮且真誠,幾乎成了次日所有報刊的頭條。
接下來一周,她通過報章采訪再次鮮明反對施羅德的“2010年議程”改革方案,并針鋒相對地表示要多做實事、而且馬上就做,而不是讓民眾望梅止渴。比如盡快啟動“Ich-AG”政策,取代目前德國申請建立公司的繁文縟節,鼓勵個人公司和個人創業。未來的政策重點還包括進行大幅度的稅務改革,許諾降低個人所得稅,將最低稅率從目前的15%降至12%,最高稅率也將從42%降到39%,等等,引導德國經濟走出低谷。
有政治評論認為,梅克爾簡直是上天送給基民盟的一份禮物。她代表了婦女、女抗議者和東德人,所有這三個選民群體都會投票支持她和基民盟,對于漸漸聲嘶力竭、人望東流去的施羅德來說,梅克爾終于擁有了寶貴的戰略優勢。如果梅克爾真的競選成功,那么科爾時代或將得以延續,盡管梅克爾自己當年以大義滅親的方式宣告了科爾時代的終結。而且,事實上,人們已經開始這么看?!拔野l現安格拉·梅克爾做得恰如其分的好,”基民盟的新生代政客米斯菲爾德說,“因為她簡直就像科爾那樣領導基民盟。”
繼續親美,對華曖昧
在對美關系上,梅克爾沿襲了基民盟一貫的親美作風。她曾支持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2003年初訪美時,不惜批判德國總理施羅德的反戰政策來爭取美國信任,在當時曾引起反戰呼聲正高的德國國內的強烈不滿。不過,鑒于目前德國與美國的關系僵硬,有評論認為,如果梅克爾競選獲勝,德國與美國的心結將不解自消。
在對華關系上,梅克爾的態度還不盡明顯。唯一可見梅克爾明確表態的,是關于歐盟是否應當取消對華武器禁運的政策爭論,梅克爾立場鮮明,數度表示不贊成現在解除武器禁運。不過她關注到中國的發展給德國帶來的各種變化。她說:“世界在變化,力量在發生變化。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包括政治形勢。中國是世界安全的重要伙伴,比方說北京在朝鮮核問題上不可或缺。”
在經濟上,梅克爾當然看到中國超乎尋常的經濟發展,以及與德國日益緊密的貿易關系。“這些發展我們都能看到。我們也非常感興趣,希望中國更緊密地融人國際中來。因此我們也需要與中國結成戰略伙伴關系。但是,這不是指讓我們的關系軍事化,并不涉及任何武器裝備援助?!痹谶@一點上,無疑,梅克爾與施羅德的立場有相當距離。
在任內極力促進與中國改善關系、執政16年的德國前總理科爾,曾經被德國媒體戲稱為“中國大白菜”(Chinakohl)。不過,準備繼承科爾執政理念和風格、由科爾一手栽培的梅克爾,是否會為了眼前的經濟需要,也愛上這一口中國大白菜呢?答案還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