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們廠這樣能建成并保本運營的非常非常少,我們實際上也是勉強度日啊!”在山東曲阜市污水處理廠匆匆趕來的李新國廠長向記者吐露苦衷。
走進水處理區之后,記者看到所有的機器已經“趴窩”了。李廠長告訴記者,由于機器出現故障,需要檢修,已停工3天。污水處理設備是德國進口的,本地沒有技術員,必須從上海請專家,再過幾天專家才能來。
在臨沂市污水處理廠記者看到的場景是:進水口是一條河溝,部分污水通過濾網進入廠里處理,部分污水則通過橡膠壩流人下游,廠里排水口水質清澈透明,呼啦啦流出去,與上游流入的水匯到一起,一股清水,一股濁水,同流合污繼續向下游流去。
據記者了解,這種情況在全國范圍內并不少見。
花瓶處處
據國家審計署的城市基礎設施國債項目審計公告披露,遼寧省鞍山市西部污水處理項目投產一年來,由于運營資金不足,僅從事維護性運轉,污水仍被直接排人太子河和大遼河,未實現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集中處理城市污水、改善遼河下游地區生態環境的投資目標。
山西省榆次、陽泉市兩個污水處理廠由于項目建設時沒有考慮相應的管網建設,2000年建成后一直無法投入運營。
參與審計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目前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很多不能正常運轉,要不時開時停,要不只開部分生產線,有的干脆全停了,根本達不到設計能力。縣級污水處理廠更為突出,花了幾千萬甚至上億元資金的項目閑置比比皆是。結果是沒建成污水處理廠的時候,污水遍地流;有了污水處理廠,污水集中流。
審計署濟南辦的分析認為,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是“吃不飽”,配套管網建設滯后,回收污水久建設規模中只包括主管道建設,不包括支管網建設,而配套管網的建設涉及城市規劃和改造,建設進度慢,污水進不來。
都江堰市污水處理廠設計能力為每天4萬噸,因管網不配套,僅能流進污水0.15萬噸,達不到進水量的最低要求,生化處理根本無法運轉。
經濟發達國家在排水管網建設時,將雨污管道分離,有的甚至生活用水、工業用水、雨水三條管道分開,在我國多年來連基本的管網配套都做不到。
通常—個污水處理廠的施工方案包括三部分:一是水處理區;二是脫泥塔,將污水處理過程中沉淀的污泥進行干燥壓實等無害處理;三是配套管網。而我國污水處理廠竣工驗收的僅僅是一期工程水區部分二期、三期工程還沒建就通過了驗收,國家在這方面沒有具體規定驗收合格的標準。
二是“眼大胃小”,建設規模過大,不少地方為了爭上項目申請更多的國債補助資金,在編寫可行性報告時,用當地國民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作參數,估算城市未來供排水量和污水排放量,結果是設計預測值與實際排放量大相徑庭。
三是建廠錢缺,運營依然缺錢。錢缺的原因,一是污水處理費標準偏低,污水處理廠正常運營靠收取污水處理費,而收費標準偏低,即使足額收取也無法負擔運營成本。
經費短缺的另一個原因是收費管理體制不暢。通常污水處理費與自來水費、水資源費、建設附加費都包含在水價中,統一由自來水公司代收,然后全額上繳財政,再由財政撥給污水處理廠。因為缺乏相應的利益機制,自來水公司收費的積極性不高。
以污養人
然而污水處理廠多在虧損中度日的深層次原因存在于體制內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福垣坦言,中國城鎮市政公用行業的虧損,多半是體制性虧損。
長期處在行政壟斷之下,城市供水和污水處理行業形成了“低價+虧損+財政補貼”的經營模式。以供水為例,2002年全行業盈利企業的盈利總額為5.99億元,虧損企業的虧損總額則為 14.74億元。2003年上半年,全行業的虧損面仍然高達57.71%。
加之污水處理廠是事業單位,人員“只進不出”,機構臃腫。有業內人士稱,國際上通常是供應1萬噸水配置8名員工。而以山東省為例,建設部門批準日處理能力10萬噸以下的污水處理廠的初步設計時,人員定編均不少于120人。據一家專門生產污水處理設備的企業老總介紹,現在使用的設備大多是國外技術,基本上全自動化,處理10萬噸水50人綽綽有余。
設計時就定編過高,建成后人員嚴重超編。來自滕州市污水處理廠的數據顯示,該廠現有人員160人,2004年上半年共處理污水255.84萬噸,直接運行成本約為177萬元,人員工資及管理費用113萬元,占污水處理成本的63.7%。按照同等規模污水處理廠人員編制,該廠最多40人即可。
按照通常的做法,建污水處理廠,管線、設施放在后面,首先是建辦公樓。某環保局長從國外考察回來介紹說,在英國,和中國同等規模的污水處理廠一般有6個工作人員,哪里還需要什么辦公樓?而中國最少得60人。一些必要的化驗等設備,國外是盡量提高社會化程度,盡量通用,中國卻統統要自建一套,成本高、使用率低就是必然的。
而已投入運營的污水處理項目中,相當部分的處理指標未達標。據審計署相關報告稱,直接原因是“項目設計不合理,擅自減少建設內容,降低建設標準”。
據某專營污水處理設備的企業負責人介紹,目前環保企業全國有18萬家左右,上市公司10多家,很多設備還可以從國外引進,雖然設備質量良莠不齊,但“關鍵是政府是要個擺設,還是真要做實事,要做實事就要廣泛考察比較先進的工藝設備,引進就要引進管用的”。
開放市場
按照國家環保總局提供的數據,淮河治污“九五”計劃要求投入166億元,實際投入約110億元。“十五”計劃要求投入256億元,目前僅完成83億元。
淮河流域原計劃到2000年要建成 52座城市污水處理廠。但是到2000年底,能按生產規模投入運行的不足5座。淮河水污染防治目標的時間已經被推后到 2010年。而原目標本應在“十五”計劃的2005年完成。
“污水處理廠,尤其是國債項目投資建成的污水處理廠面臨很多問題,距離國家‘十五’計劃只剩一年了,不單國家的‘十五’計劃項目要拖延,而且還會影響整個流域地區甚至南水北調沿線人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審計署濟南辦的仇立華處長說。
因為資金的不足,直接影響了治污設施的建設。淮河全流域161個污水處理建設項目中,僅完成28項,47項在建,尚有86個城市污水處理項目未動工。據悉,大部分污水處理項目是國家拿40%~50%;其余資金由地方財政配套。地方配套資金不足影響了工程進度。
建設部城建司王天錫副司長在一個高級論壇上曾說,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有認識方面的原因,但長期“計劃投入”,政府包攬,中央和地方政府財力又比較有限,也是毋庸諱言的事實。
政府方面對短期內看不到效益、體現不出政績的城市環保基礎設施項目,舍不得花錢。更關鍵的是地方政府沒錢可拿,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縣級政府,還沒有脫離吃飯財政的困境,機動財力匱乏,根本無力支撐城市基礎設施的巨額投資。因此,引進市場力量配置資源就成了題中應有之意。
數據顯示,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 40.6%,6成污水沒有得到處理。中國政府“十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10年,大城市污水處理率必須達到80%,中小城市達到60%。要達到此標準,預計在未來lo年間,需要新增大量污水處理設施,其資金需求量近3000億元人民幣。
2002年12月,建設部發布了《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確定了允許外資和民資進入市政公用設施項目。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也明確鼓勵消除體制性障礙,放寬市場準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人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
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運營出現了BT(Build-Transfer)、BOT(Build-Operate-Transfer)及 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等模式。
但有專業人士指出,對污水處理廠的特許權經營,從中央到地方,必須形成包括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在內的一整套法律體系,對民營化的實施程序、準人制度、定價制度、監管制度做出詳細的規定,這樣才能保證規范有序。
從2003年開始,深圳、北京、河南鶴壁和江蘇無錫等地相繼出臺地方性的《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江蘇、浙江、山東等省的相關法規也在謀劃之中,而建設部正在加緊制定“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