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免賦得到了徹底完善
問:國家推行稅費改革對三農問題的解決有什么意義?
答:1982年全國范圍內推行大包干,本質是全國范圍內的均田。歷朝歷代的政府對農民推行的休養生息政策其實是均田與免賦兩個政策,我們均了田但沒 [有免賦。所以農民負擔越來越重。農業生產總是不景氣。
這次中央下了決心,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全面免除農業稅,實現了小農經濟之下最大的一個“善政”。在1982年實行大包干以來,第一次提出徹底免除農業稅,把“均田”“免賦”這兩個內容徹底完善了,它有歷史意義。
第二,這有相當大的現實意義。農業,特別是在糧食生產上,已經是負收益了。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收農業稅,是讓農民作出超額“貢賦”。
這次減免農業稅的同時特別重視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對于農民來說現實意義重大。它可以促進農業的增產,客觀事實是2003年才8700億公斤2004年大約能達到9300億公斤,增產的作用還是比較明顯的。
在基層,農業稅是按土地分攤的,這就等于把土地上的負擔基本上取消了,土地上的產出和收益全部歸農民所有了。
12%的增長是可信的
問: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字表明, 2004年農民收入增長12%,你覺得可信嗎?
答:要是不扣除物價指數的話,是可信的。全國范圍內的農民平均收入(增幅)如果不扣除物價指數,都已超過了 10%。
增收的原因第一是氣候好;第二是市場價格提高了。2003年農業產量不高,需求與供應間有1000億(公斤)的缺口,所以2003年秋天糧食價格開始上漲,2004年繼續上漲;第三政策比較好。政府補貼農民的政策出臺,中央財政拿了300多億補貼農民,這是前所未有的。
問:2005年,政策還會有這么大的作用嗎?
答:2005年氣候是好是壞,2005年的糧食價格是高是低——不過肯定不會有這么大幅度的上漲了——都會影響農民的收人。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2005年的效果要看到底出臺什么政策。
問:前一段時間,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嚴重,幅度在10%~20%之間。農資價格上漲,增加了農民生產成本,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農民生產投入的積極性。國家緊急干預,采取行政命令遏制農資價格的增長,您覺得是長久之計嗎?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答:當然不是長久之計。但是政府必須在價格變動的時候給予干預,否則農民就會吃虧。這次糧食價格上漲對于農民增收是有點好處,但是大部分都被農資價格上漲給抵消了。應該正確看待政策干預,并不是說干預就是絕對的不好。
問:一方面,大批外流的農民紛紛返鄉務農,產生“要田種,搶田種”的情況,另一方面,又存在農田拋荒的問題,您對這個問題是怎么看的呢?
答:“搶地種”是農民的理性選擇,這些地方離城市比較近,適合發展蔬菜,發展花卉等,土地收益高,對農民來說這種現象完全是一種理性選擇。
拋荒的土地大部分是用于種糧的,或者是沒有減免稅費的土地。那就是說要么負擔過重,這塊土地種地沒有收益,要么就是說,產出的糧食賣不出合理的價錢——拋荒也是農民的理性選擇。
改革農村治理方式
問:國務院農村稅費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已經確定了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辦法,那么中央撥款對稅費改革有多大的幫助呢?中國這么多省,都由中央撥款是不是不大現實?有什么解決辦法嗎?
答:精減政府:把農村的政府變成小政府,把鄉政府改成鄉公所。硬要按照現在這么龐大的1200萬人吃飯的隊伍,來滿足財政開支的話,當然不現實。所以就得減,就得把老百姓最反對的那些所謂“土豪劣紳”減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以為可以安排一個龐大的上層建筑來把農民管住,這在長期以來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