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優秀分析師定價”
直到2004年初,國信證券在證券分析領域仍然較為落后,作為研究部門的“投資研究中心”,主要是對內服務,為公司自身的投資或其它業務做些論證。
國信證券重建研究體系似乎是“一夜之間的事”,“從2004年5月份開始提議,6月份開始制作方案,7、8月份開始登廣告,我們提出要在20個行業建立首席分析師制度。”在胡繼之今天的回憶中,好像仍可感受到當時這項決策的“急迫”和“斷然”,“這個制度改變了原來我們在研究領域的制度設計和具體培訓方式。我們把過去研究中心的各個室全部取消,然后根據行業的價值,選擇我們認為重要的方向配置首席分析師。”
“當時《新財富》最佳分析師的評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衡量首席分析師專業水平的標準。”胡繼之稱,“被《新財富》評為前兩名的分析師,是成為我們首席分析師的基本條件。每一位候選人,我都要親自面試。我們對首席分析師的要求非常嚴格,首先必須是行業的專家,其次還要是證券市場的內行。”
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招募首席分析師的舉措非常市場化,但是又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他們為首席分析師公開身價,年薪達30—50萬元。胡繼之笑稱自己是國內第一個給證券分師員定價的人。“證券公司做產品開發、提供增值服務,競爭的本質是人,如果沒有高層次的、懂專業的人,談什么產品和服務都是白搭;而且,在一定階段,真正能夠在某一領域起一些作用的人才資源總是非常有限的。”這也許就是國信首席分析師制度決策的依據之一。
在最初的10余位首席分析師到位后,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從30多人陸續增加到68人,一系列報告自2004年12月先后“出爐”。
“基于未來市場和本身業務需求做出的安排”
“表面上看我只是辦一個研究所,但實際上這是跟整個證券公司的發展戰略聯系到一起的。整個過程就是公司基于對未來市場發展的判斷和本身業務需求做出的安排。”胡繼之表示。
“在原來的環境下,證券公司有信息和資金優勢,可以坐莊影響價格,但當基金出現之后,證券公司這種影響價格的能力就沒有了。而同時,各項法規制度也越來越健全。”胡繼之說,“所以在2004年底、2005年初,國信證券提出來了兩個轉變,其中第一個轉變就是要由‘高風險、高收益’向‘可控風險、低風險’的方向發展。”應對未來的種種市場變化,需要有一個專門的、強有力的研究力量來提供基礎的判斷和把握。
“低風險和可控風險”主要的領域是在經紀和投行業務上。因為經紀業務有一個累積的效應,只要做的好,客戶資源就可以逐步積累起來,未來的成本將逐步降低;而“投行”業務的人工成本基本都是固定的。
目前,隨著機構投資者日益增多,基金主宰市場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整個券商的傭金方面占的份額很大,而散戶則相對縮減。如果沒有專業的研究力量為他們服務,胡繼之坦言,“基金就不太可能跟我們國信打交道。”
投行業務同樣需要有研究對行業和企業進行準確的定義和把握。分析師參與到投行項目,對企業進行詳細分析,對于投行業務的決策非常關鍵。同時,企業在同業中處于什么位置,行業未來發展前景如何,也是企業經營者極為關心的內容。胡繼之表示,“有了研究服務,投行業務的進展比原來順多了。”
“首席分析師相當于自己做公司”
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對外公開的首席分析師的年薪為30-50萬元,但實際上內部分為六個級別:3-35萬元;35-40萬元;40-45萬元;45-50萬元;5-55萬元;最高的可達到副總裁級。胡繼之表示,不能只限于當前額度的薪酬,必須要把首席分析師向上發展的空間設計好。
“在保證首席分析師們的收入之外,關鍵還要創造一種能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的環境。”國信為首席分析師聘請了秘書和助手,每個首席分析師都有獨立辦公室,并且細節還體現到辦公室外面的銘牌上,“都掛某某首席分析師辦公室”,胡繼之這樣說。
這種尊重可能還表現在對“研究團隊”的理解上,“做研究有一個特點,必須要有好的團隊,只有一個人的話,人才是不會想加入你的公司的。如果在你的公司不能發展自己的事業,不能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光用豐厚的薪水和叫得響的名號也是吸引不到人才的。”胡繼之表示,國信對待首席分析師的種種舉措,就相當于幫助他們建立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公司,只不過這個公司具體業務之外的一些繁瑣事物都是由總公司一力承擔。
“首席分析師”職位之下,國信證券經紀研究所還設立了“資深分析師”、“高級分析師”和“分析師”職位,胡繼之稱這是為了保證內部競爭機制的需要,一個行業完全交給首席分析師一個人去做.就沒有競爭機制了。“首席分析師必須設立嚴格的規章,一年考核一次,首席分析師資格不夠的要下來,其他人可以上去。”而且,“對于報告來說標準是統一的,首席分析師的報告不一定就能全部通得過。”
“有能力支持一家好的研究機構”
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從2004年12月份才開始正式發報告,在今年《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中,有11位分析師進入前三名。胡繼之說,“除了首席分析師,我們其他分析師上榜的很多,是件非常值得欣慰的事。”他自詡,“我們研究團隊的基礎已經形成了,他們實際上的研究能力我覺得可能已經相當靠前。”
“進步最快研究機構”在胡繼之看來僅僅只是開始,“目前我們證券公司各項業務平衡發展的相當不錯,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公司完全有能力支持一家好的研究機構。”
胡繼之說,“很多人認為研究是個燒錢的單位,辦不好純粹燒錢,但一個研究所存在的關鍵要看需求怎么樣。在有些時候來說,基金之所以跟你分倉,是因為你提供了增值服務。要看到的是,研究辦得好既能夠提升公司的品牌,又能夠為公司創造收益。”國信證券顯然已從研究中嘗到了甜頭。
目前各證券公司都越來越重視研究,人才爭奪將會更加激烈。胡繼之表示,“我們的制度要升級,要創造更好的制度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