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企業采取“貼牌”生產模式獲取的附加值極低,而作為提升“中國制造”關鍵的品牌和技術仍大量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對比日本、韓國等國,從中國的比較優勢出發,合資可能仍是“以市場換技術”的現實選擇,但這個過程的關鍵是獲取主動權。
“貼牌”生產模式難獲核心技術
在市場開放過程中,采取“貼牌”生產模式的大量企業賺取的只是十分微薄的加工費,國外企業始終牢牢控制著絕大多數戰略性民用裝備制造業的核心技術,這使得大部分中國裝備制造業在技術開發、系統集成等方面仍相當落后,重要器件和成套裝備還大量依靠進口。
2004年,制造業全部上市公司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58%,遠低于3%的市場平均水平,也低于銀行存款利率。如此低的凈資產收益率意味著一大批制造型企業的生產活動不是增加價值,而是位于“微笑曲線”的底端部分。所謂“微笑曲線”,指的是不同類別公司在產業分工中價值增值的規律,即處于兩個高端的是擁有品牌和技術的企業,處于底端的是大量創造低附加值的、低回報的加工組裝和生產性企業。2004年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營業利潤率(營業利潤(EBIT)/銷售收入分布也印證了這一規律(圖1),處于高端的是那些由擁有良好品牌和核心技術的上市公司組成的子行業,如金屬制品、電器制造業、機械、設備等;處于低端的是缺乏品牌和核心技術的普通制造業,如紡織、服裝、造紙、印刷、食品和飲料等,它們數量龐大,但是創造的價值較少。

僅憑市場等“籌碼”合資并不夠,關鍵是取得主動
提升裝備制造業水平,韓國靠的是自主創新,日本靠的是購買、引進、消化吸收和改進。基于發揮國際制造業中心和尋求自主創新的雙重考慮,對于中國而言,合資仍是一條比較現實的道路。中國裝備制造業合資的“籌碼”:一是因為有完整、配套的制造業基礎,上游有原材料價廉質優、就近供應的優勢,下游有強大的本土需求;二是由于部分裝備制造業龍頭無論是生產規模還是技術創新,都已具備與國際競爭者一比高低的能力。
在合資過程中,為避免中國那些競爭能力強、正在高速成長的裝備龍頭企業被跨國公司控制,預防巨大的裝備制造市場繼續被跨國公司占領,關鍵是如何在合理的時間內掌握核心技術,而掌握核心技術的關鍵又是如何在合資中掌握主動。
以“滬東重機”(600150)為例。在國際低速大馬力船用柴油機領域,“滬東重機”的營業利潤率呈增長趨勢,超過競爭對于日本三井造船和韓國現代重工(圖2)。三井造船在船用低速柴油機制造領域有近80年的歷史,其國內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近年來營業利潤率逐年下降,而現代重工則陷入了虧損。正是憑借這種實力。2005年“滬東重機”能夠以國際排名第五的身份與排名第一的三井造船設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新型船用柴油機,“滬東重機”占股51%。占據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