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明年中國經濟的走勢,經濟學家分歧甚大,而且目前預測出現偏差的風險也非常高。但是我們有足夠的信心相信,一個以基建和二、三線房地產為主的新的投資周期已經出現,并可能由此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加速。我們預計2006年中國GDP增長速度將超過10%。如果我們的看法正確的話,對原材料及機械產品的需求,對中國乃至世界經濟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2006年主要經濟指標預測
我們將2006年中國GDP增長率的預測從目前的8.4%調升至10.1%(同時對2005年GDP的預測從目前的9.2%調升至9.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從目前的16.4%調升至29.1%;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率從目前的10.2%調升至12.7%。
經濟增長再次加速會拉動進口需求,預計2006年中國貿易順差和經常項目盈余將會由今年創記錄的1002億美元(占GDP的5.2%)和1363億美元(占GDP的7.0%)分別縮小至785億美元(占GDP的3.5%)和1058億美元(占GDP的4.7%)。出口增長仍會保持強勢,但增長幅度應該小于2005年。外商直接投資的疲軟會延續到2006年。
與2003年的投資高潮不一樣,我們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未必會出現一次全力反彈。政府依然持謹慎態度。銀行改革也會阻礙貸款額的急劇增加,2007年時中國經濟增長可能還會穩定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并一直持續到北京奧運會后。
據英國經濟共識公司(ConsensusEconomics)10月份的調查,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研究機構對中國2006年GDP增長的預測超過9%。我們和主流意見之間的主要差別在于對中國投資和貨幣供應前景的不同看法。
現實數據表明中國經濟再次提速
由國家統計局主編的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或許應該是預測中國商業周期是否出現轉向的最重要的前瞻性指標。8月采購經理人對商業環境的前景開始表示樂觀,9月這一數據又出現了一個飛躍。盡管由于這個指標是2005年3月剛推出的,存在時間較短影響了它的可信度;但是相對中國統計數據的總體質量而言,采購經理人指數依然應該是中國經濟中比較可信的一個指標,因為它不涉及地方利益。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貨幣供應量和貸款的增加。10月份,中國的M2增長了18%,與去年同期最低的13.8%相比出現了顯著反彈。同時,貸款增長速度10月份達到了13.8%,比5月份提高了1.4個百分點很明顯,從7月份以來,政府慢慢地并有選擇地開始放低了貸款的門檻。雖然房地產開發商或中小型私人企業仍然面臨資金短缺的困難,但是我們發現大公司的現金流在改善。年底前,銀行為達到其貸款指標,信貸額度可能進一步放寬。
M2增長和貸款增加之間的缺口是很有意思的。在2005年第三季度.中國的外匯儲備凈增580億美元,相當于M2供應量的1.6%,但是央行的沖銷活動卻在放緩。政府明顯地希望將人民幣利率壓到美元利率之下,減少熱錢流入。所以M2增長帶有一定的水分。同時我們認為,貸款增長被低估了,因為融資券市場的資金并沒有計算在內。5月份央行建立了“短期融資券市場”,它實際上是一個短期公司債券市場。在該市場建立的頭四個月里總共募集了500億元。這種集資成本僅為銀行貸款的一半,而且發行債券集資更避免了受政策搖擺所帶來的影響。我們預計,如果政府不改變現行政策的話,該市場今年將募集到1000-1300億元資金,而明年則可能達到4000-5000億元,占中國短期貸款的5.1%。我們認為這個短期融資券市場很有可能成為公司集資的另一種方式,從而推動下一輪的投資增長。
新一輪投資的增長點
目前的投資增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基礎設施和二、三線城市房地產建設。在“十一五”規劃中,隨著鐵路、能源和電網建設的展開,基礎設施建設又被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一發展尤其是在資源豐富的北部和西北地區比較迅速。同時隨著開發商和買房者將資金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抽出,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走勢良好。在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經濟活動并沒有明顯活躍起來,這也是大多數經濟學家對中國投資突然好轉和經濟增長的觀點表示懷疑的原因。但是在過去幾個月里,中國二、三線城市的經濟活動明顯增多。
在我們看來,上海的房地產市場受到了太多的關注,而且該市場會繼續疲軟。除了上海和它周邊的一些城市,多數城市房地產成交量和樓盤數量都增加了。由于宏觀調控的焦點集中在貸款審批過程,因此它并未影響全國的資金流動性。二、三線城市房地產市場重現活力會利于全國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從而拉動經濟上揚。
消費市場的發展頗有意思。與過去四年的旅游支出相比,今年“五一”和“十一”長假期間旅游消費表現平平。消費者似乎厭倦了擁擠的交通和飛漲的價格,但是消費者的收入仍然提高了,因此他們是在“家里”花錢。餐館的生意火了,手機的銷情甚佳。
農村地區的消費經常會被忽視。由于農產品價格的上漲,農村外出打工人群工資的增加和稅收的減少,2004年農村收入出現了兩位數的增長,這是十年以來的第一次。我們預計農村消費會有所提高,而地區性的差異依然很大。
政府近期不會重踩剎車
面對投資增長的重新加速,我們認為政府近期不太可能采取措施來防止經濟過熱。目前在基礎設施和內陸地區投資的趨勢基本上與政府政策一致。大多數的工業投資項目是由發改委推動的,這與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私營企業和地方政府主導的重化工業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房地產行業的發展焦點集中在價格適中的地區。短期內,市場利率可能有小幅回升的空間,但是政策利率上揚的可能性不大。
當通貨膨脹反彈過猛、貸款增長開始失控,或是鐵路、電力等供應“瓶頸”急劇惡化之時,政府可能會變得更強硬,但我們覺得上述的任何情況在近期都不可能發生。中國的CPI基本是由食品價格決定的,而今年秋收有望創下一個新的紀錄,農產品價格將進一步下降,同時制造業產能過剩而導致的競爭壓力還在持續,我們相信經濟加速不會引發又一輪的通貨膨脹。即使計入燃料、電力及其它資源的價格調整,明年的CPI也不會超過2.5%,遠低于2004年時的5.3%高點。
三個主要風險
在一輪房價的瘋漲之后,今年4月以來上海的房地產市場進入了一個整固時期。平均房價與最高價相比下跌了20%,交易量更減少了60-70%。盡管9、10月份成交量略有反彈,但對樓盤的整體銷售幫助不大。同時,新增可售房屋數量大幅度超過成交量。由于貸款和購房者的訂金減少,許多房地產開發商都面臨著現金短缺的問題。上海房地產價格急劇下跌,將是未來12個月內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
禽流感的爆發是短期內最可能大規模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自然因素。禽流感人對人傳染的途徑、烈度尚未可知,由此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很難估計。
另外,生產能力過剩和通貨緊縮的壓力在許多行業都是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在鋼材、鋁材、汽車和水泥等行業。這個結構性的問題導致了國內市場的利潤微薄。投資和經濟增長的加速會給這些行業帶來一些喘息的機會,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它們供需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