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兩個人的行藏頗耐人尋味:一個是柳傳志,據說他正在學習外語,同時聯想將把總部遷紐約,并將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的管理工作交到一些原IBM的高管手上;另一個是比爾·蓋茨,他再訪中國,晤談總理溫家寶,同時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QFII資格獲批。此二標志性人物一中一外一出一進,折射出目前中國和世界的深度關系。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董事陶冬曾經闡述這種關系:中國即國際。這種說法并非筆者第一次聽到。5年前康佳集團原總經理陳偉榮接受采訪時,對筆者也有此一說。當時,中國最市場化的彩電業在本土與國際對手競爭,深味本土市場也即國際市場,而今天的中國,本土已經在更深更廣泛的層面與國際不期而遇。行走于國際間的大行經濟學家,對此感同身受。受惠于中國經濟起飛,研究中國經濟的大行學者炙手可熱,從邊緣成為主流。
在國人看來,中信集團一直是頭潛水的巨鯨,不知其水有多深。本刊研究中信的起初,只把目光集中在中信控股。因為一段時間以來,中信打造金融控股的圖謀,既不高調也不避諱,一直緊鑼密鼓,頻繁布子,目前已然框架搭就,我們認為目前中信控股是中國金融形態齊全鏈條完整的惟一個案。但當我們深入研究中信在香港、內地的運籌脈絡,發現中信具更遼闊的雄心。中信集團目前已經形成“三艦并發”格局,金融業、資源產業、電信增值服務等三大產業中,金融控股是其金融服務平臺,為集團的其他資金密集型產業提供有力支撐,看來中信志在國際,根在金融。
外資在蒙牛的作為則值得中國想走出去的企業警醒和反思。狩獵蒙牛的文章中,資本專家抽絲剝繭,把外資步步精心設局、懵懂的“笨牛”漸漸落入套中的過程呈現眼前,國外資本的兇猛令人觸目驚心,一些企業所有者應出一身冷汗吧。如果此文能使一些正在進行蒙牛式運作的企業冷靜應對,洞燭先機,將善莫大焉。
本刊邀請國際國內16家頂尖機構的經濟學家把脈2005中國經濟,大家關注的焦點依然是人民幣升值和宏觀調控。而且這兩個問題早已經不再是中國的,而是國際的,曾經是玻璃缸里的金魚般的中國經濟,現在已經潮起潮落都關乎世界。明年中國GDP升幅幾何?利率調升可能性幾多?有依據的競猜已經開始,答案年底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