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上的甲胄已被歷史淘汰,但對于不同文化內心深處的甲胄卻始終無法解除
有一種旁門說法,人類文化的交流最早是以戰爭開始。那么戰斗時穿著的甲胄也就可以看作是不同文化在碰撞時,某種正式的著裝了。雖然,今天不再需要甲胄,但當我們身著西裝握手言歡時,內心之間的距離卻是一如既往的遙遠,甚至,還有著某種更深刻的敵視。
在火器發明之前的冷兵器時代,在戰爭中對決定勝局起到關鍵作用的便是甲胄的質量。十字軍東征時穿著鐵絲編制的鎖帷子,能夠抵擋刀劍的劈砍,但無法防御利器的刺殺;到了英法兩國所進行的百年戰爭時,騎士們干脆穿上了直接用大塊鐵板制作的盔甲。由于這種甲胄表面未作拋光而呈黑色,因此被稱為黑盔甲,依靠這種裝備,英軍在戰場上只損失了數百人,相反法軍的損失是英軍的上百倍。
同樣,在文化更為悠久的中國,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和岳飛大破鎖子馬之類的故事也屢見不鮮。通常被刻意突出的是當事人的智慧,但甲胄在古代戰爭中所體現的巨大威力卻是不容置疑的。
于是,人類開始明白,決定勝負的往往不是文化的優劣,而是甲胄的堅實程度,也迷信起甲胄的功能。
雖然隨著火器的誕生,笨重而遲鈍的甲胄使兵士變為了戰場上的活靶,最終也使金屬退出了甲胄制作的舞臺。但另一種形式的更大更厚的甲胄卻在源源不斷地出現,比如馬其諾防線,工程無不耗費巨大,卻只是單純地在為某種文化提供一個堅不可摧的甲胄,雖然事實上被證明毫無用處,但在當時卻給統治者提供了一道堅實的心理防線,并使他們的人民相信自己的絕對安全。
而在東方,類似中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干脆采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完完全全地將自己封閉在了一個文化的甲胄中,直到被來自西方的火炮所摧毀。
如今,甲胄還在。一種更為普及更為廉價的甲胄——西裝在20世紀迅速成為了世界各種文化的標準配置。在各種不同類型的戰場上,來自不同文化身著上千美元西裝的政客商人們握手致意,言笑嫣媽,但其戰場的激烈程度卻絲毫不在拼殺沖鋒的前線之下。
的確,盡管人類發展到了今天,外表上的甲胄已經被歷史淘汰,但對于不同文化內心深處的甲胄卻始終無法解除。而且,還始終被一群充滿野心和欲望的人堅持著利用著。
但幸運的是,除了像三浦權利這樣癡迷的專家外,在另一個平臺——電子游戲中,古代甲胄重新得到了復活,成為了年輕的玩家們接觸最多的裝備之一。游戲中的英雄需要不斷地更新升級自己的甲胄,來獲得更高更多的防御功能,以對抗越來越厲害的“怪物”們。
而且,通過互聯網,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玩家,找到共同語言,毫無障礙地交流,也終于無須顧忌內心是否有著不同文化和政權所制造出的“甲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