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柏林城南的施泰格利茨高級中學是一所有著近120年歷史的中學。去采訪的路上,記者一直在想,德國學生在學習納粹歷史的時候,氣氛會不會沉悶、壓抑。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到的時候,正趕上12年級一個班的學生在上“國家社會主義(即納粹)”歷史課。十七八名學生圍坐在一起,在歷史老師埃克特女士的提問和主持下自由發言。,對于大屠殺這段歷史,學生們說,他們除了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實地參觀學習,了解納粹的暴行,體會猶太人遭受的浩劫。2004年春,這個班的學生就曾分成兩組,分別參觀了捷克的特萊西恩集中營和柏林附近的薩克森豪森集中營。
交談中,不少學生表示,德國承認納粹,時期犯下的罪行、向受害國和人民道歉,理所應當。當老師問學生德國有過哪些道歉行為時,一名學生舉手答道: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波蘭特訪問波蘭時,在華沙無名烈士墓前獻上花圈,并跪倒在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20多分鐘的課堂討論嚴肅、坦誠而又熱烈。
教學大綱突出大屠殺歷史
施泰格利茨高級中學校長托馬斯·蓋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在德國,盡管歷史教科書有許多不同版本,由于各出版社在編寫過程中都必須遵循各州教育部門頒布的教學大綱,因此內容差別并不大。學校一般根據老師們的意見,選擇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材。蓋校長強調說,教學大綱具有約束效力,是學校歷史教學的重要基準,教材是按照大綱編寫的,學生畢業會考也是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出題。他還說,上完每堂歷史課,老師都要在課堂日志簿上登記所講的內容,他本人也會定期翻閱日志簿,檢查教師的教學工作。
柏林市政府教育、青少年和運動處(以下簡稱教育處)新聞官員延斯·施蒂勒介紹說,教育處內部設有一個監督委員會,在《柏林州學校法》的框架基礎上,專門負責制訂柏林地區中小學歷史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在柏林地區,7至10年級開設歷史課,按照時間順序教授從中世紀、十八世紀思想啟蒙運動、到民族國家和兩次世界大戰,直到冷戰時期的歷史。柏林地區的學生無論上的是哪種類型的中學,歷史教學都必須嚴格按照大綱的要求進行。
施蒂勒說,國家社會主義(即納粹)這段歷史是重點。按照教學大綱,9年級歷史課開設的是“民族國家和世界大戰”,包括德意志第二帝國、帝國主義和第一次世界大戰、魏瑪共和國、國家社會主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關于“國家社會主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段歷史,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學生必須掌握國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基本概念以及國家社會主義恐怖統治的原因和后果,了解國家社會主義“世界觀”的反人道和破壞性及與科學的格格不入,明確國家社會主義反人類的迫害和種族滅絕體系,并了解諸如反猶主義、“生存空間”、種族主義等國家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中的理論。
對于高級中學的學生,在11年級至13年級還會開設歷史和世界政治學這兩門課程,學生必須選修其中一門。根據教育處制訂的大綱要求,歷史課有4個學期(半年一學期)分別學習古代、中世紀、近代和當代史。每段歷史都有必修和選修方向。在當代史中,教學大綱專門強調“納粹獨裁一一問題和分歧”這一主題是必修內容,要求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德國是如何由魏瑪共和國走向納粹獨裁的。
世界政治學也有4個學期,內容按次序分別是“德國的民主和獨裁”(1917至1945)、“1945年后的對抗和合作”、“德國在歐洲”和“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在“德國的民主和獨裁”教學中,要求學生全面掌握魏瑪共和國興衰過程、總體上掌握國家社會主義的產生原因、統治形式和統治機制,并參與討論國家社會主義的后果。
與納粹意識形態做斗爭
德國教育法明確規定,歷史教科書必須包含足夠內容的納粹時期的歷史,學校教師必須對此進行深入講解,特別是關于集中營和大屠殺的內容。 施蒂勒告訴記者,柏林地區制訂教學大綱的法律依據是2004年1月26日生效的《柏林州學校法》。該法律第一章第一條規定了學校任務:“學校的任務包括,充分發揮學生的所有有價值的資質,盡可能地幫助他們獲得判斷力、基礎知識和能力。其目的是使培養出的人,有能力堅決抵制國家社會主義(即納粹)的意識形態和其他追求暴力統治的政治學說,有能力塑造建立在民主、和平、自由、人類尊嚴、男女平等基礎上并與自然和環境和諧的國家和社會生活。”
培養學生與國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做斗爭的思想觀,被明確列入學校教育的首要目的。作為聯邦制國家,德國教育由各聯邦州負責。據介紹,德國其他聯邦州也都有類似的法律,規定讓學生了解和認識國家社會主義是中學歷史教育的基本內容和目的。
德國各中學還開辟多種渠道,豐富教學內容,如安排歷史事件的見證人到學校做報告,組織學生參觀德國現存的集中營舊址和戰場遺跡博物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遺址紀念館現已成為向年輕人進行歷史教育的一個重要基地。紀念館還特設了青年接待中心,學生可以比普通參觀者逗留更長的時間、接觸更多的檔案資料,并有機會與歷史學家和幸存者直接對話,甚至可以選擇相關課題進行研究,還可利用假期充當紀念館的義務講解員。
對于德國有關納粹大屠殺歷史的教育,世界猶太人大會主席辛格今年1月在紀念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時發表文章,贊揚了德國在歐洲遏制反猶主義斗爭中的作用。他說:“德國可供借鑒的東西最多。這里制定了嚴格的法律,禁止極端主義傾向、納粹標志、反猶言論以及任何否認納粹大屠殺的企圖。學校普遍進行納粹大屠殺教育,歷史這一課已經成為德國民族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文章說,在進行大屠殺歷史教育和保護猶太人社區方面,德國政治領導層是最堅決的支持者之一。
解決教科書分歧
談到最近的日本歷史教科書事件,托馬斯·蓋校長說,上世紀80年代之前,德國和波蘭在教科書問題上也存在不少分歧,1972年成立的德國波蘭教科書委員會共同合作,推動丁雙方解決在編撰歷史和地理教科書中的分歧。
但真正的轉折點是1970年聯邦德國和波蘭簽訂的《關于聯邦德國波蘭兩國相互關系正常化基礎條約》。條約重申奧得河至尼斯河是波蘭的西部邊界,保證尊重彼此領土完整,并通過和平手段解決一切分歧。這個條約為其他問題的解決奠定了政治基礎。
在良好的政治氛圍下,1975年,德國波蘭教科書委員會促成雙方簽訂了《有關聯邦德國和波蘭歷史和地理教科書的建議》,雙方共召開了總共30次教科書會議,到80年代以后,雙方在歷史教科書上的分歧基本上得到了解決。
據記者了解,位于德國不倫瑞克市的格奧爾格,埃克特國際教科書研究學院內就設有“德國波蘭教科書委員會”。此外,該學院還設有專門處理德國與法國、德國與以色列歷史教科書的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