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已經結束了,中美關系究竟應該走向何方
對人類而言,命運與歷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回顧中美兩國關系史,我們會發現兩國的命運是如此的引人注目:在兩國的交往史中,能夠看到的是經濟與政治利益激烈的互動,以及大國間的權力博弈和運籌帷幄。
但要如何透過紛繁復雜的世界表象,清晰看到尚未浮出水面的海底冰山?也許我們需要的是一把現代的奧坎姆剃刀,剔除一切非原則的東西,牢牢把握住剩下的東西,就接近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了。在中美關系的紛繁世界中,劉明博士的《博弈:冷戰后的美國與中國》或許會給我們提供這樣一把剃刀。
“博弈論討論的問題都是在設定的條件下構建的理論模型,它給予我們的是在進行對策分析時開啟智慧之門的思維方式,而不是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的簡單的公式。”正如辯證法不是思維枯竭時的二分法一樣,博弈論也不是解決人類自身命運問題時的簡單公式。正是在這種基調下,中美間的一個個謎局在博弈論的模型解釋中迎刃而解。
冷戰已經結束了,中美關系究竟應該走向何方?帶著這個疑問,這本書引領我們走進博弈理論所建構起來的世界。瞿秋白曾經說過,人愛自己的歷史好比鳥愛自己的翅膀,請勿撕破我的翅膀。作者首先提供的就是這對歷史的翅膀。對歷史的回顧,使人明了中美關系的模式演變。在給出了中美博弈的檢驗基礎——博弈的前提因素——的同時,又引起了我們沉思:歷史是否真的存在輪回?
博弈說簡單了,就是一場游戲,而游戲者的定位則是整個游戲最開始需要解決的問題。冷戰后中美關系的定位到底如何?通過詳盡的資料、嚴密的論證最終得出了中美之間是“正常的大國關系”這一結論,話語雖然簡單,但其背后隱含的力量卻是不言自明的,其中的含義更是值得人們細細品味。
游戲的規則確定了,一個個精彩的游戲開始了。中美間朝核問題、臺灣問題、貿易合作與摩擦問題、人權問題無一不是波詭云譎,牽一發而動全身。而作者則以博弈之刀為我們找到了漩渦的中心。
歌德說過,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人們對“即將到來的美中沖突”的恐慌已經影響到了我們多姿多彩的生活,而恰恰是作者對這個灰色的理論解讀,批駁了這一論調,開啟于思考中美關系基本模式的另一種思路。
“我們怎么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是對的?”這也許是古希臘人提出的哲學史上最難回答的問題。博弈理論也同樣無法回避這樣的疑問。博弈理論的解釋力源于對現實的抽象、國家理性的假設、信息的假設、學習機制的假設等等,而這些假設都只反映了現實生活的片斷,而不可能是現實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這個知性動物的全部。
博弈理論作為經濟學上較為成熟的一門理論,來分析框架全面架構中美關系是新近之物。在欣喜地發現這一“新物”的同時,也企盼著人們對中美關系的理解與解讀更豐富立體,更理性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