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人類歷史文明知識的最大來源,正是如今最為缺乏也最不被重視的“閑暇”
在忙碌生活的今天,大多數人通常會認可這一論調,認為只有努力工作賺大錢的人才是創造價值并值得肯定的。
這種觀點看起來是對的。二戰之后,人類創造了有史以來最為輝煌和最為發達的現代社會。追根溯源,其力量毫無疑問地來自人類的“理性”——必須通過賣力“工作”方可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由此,人類建立了對理性的崇拜和追求,而與此同時,“閑暇”作為與“工作”相抵觸的另一種狀態,其機會成本變得前所未有的高昂,以至于對它的追求幾乎被認為是不道德的。
在經濟性上,再多的“閑暇”也不能產出提供“功用”的產品,因此所有的資本都會盡可能的在生產過程中把“閑暇”降低到最小的程度,這也就意味著產生“閑暇”的土壤被扼殺在計劃和日程表的狀態。即使人們意外地獲得了“閑暇”,也會茫然不知如何面對。
上周一個下午,辦公室突然遭遇停電,除了手上文件尚未來得及保存的同事在電腦前發出陣陣哀鳴聲之外,大多數人坐在突然黑暗下來的狹仄空間內,無助地呆望著窗外的雨景。這一景象不禁令人想起了秦皇發明的兵馬俑,正埋首于努力勞動的群體被定格于瞬間,并誕生出卓別林電影中機器時代般的畫面——彼時流水線上工人,今日即是電腦前白領。
但如此景象,已被當作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經濟分工高度細化,人幾乎已無探究的余地。
《閑暇:文化的基礎》雖然已經出版了58年,卻早已仿佛洞見了這一景象的到來:“工作的人變得再也不能‘解放’和”陜復’,這種結果就是‘工作至上’世界所帶來的非人性效果——人成為生產過程所束縛的奴隸,而同時居然還聲稱這是人類存在意義之真正實現。”
作者皮珀引用古人的觀點,將哲學看作是一種“君子的知識”,雖然表面上看來無用,但卻正是推動人類歷史的文明軌跡。而這種知識的最大來源,正是如今最為缺乏也最不被重視的“閑暇”。當我們正襟危坐于辦公室的一個個小閣間內,在皮珀看來恰是“不可能有思想活動,也無從產生文化”的表現,如此倒也應證了為何總有老邁專家捶胸頓足痛心疾首今日社會怎就突然沒有了文化。
事實上,這個問題現在可能已比皮珀想像得更嚴重:狂亂的娛樂取代了真正的閑暇。那么結果是什么?也許真的會像皮珀危言聳聽的那樣——我們將親手毀滅我們的思想和文化。
《圣經》說,你們要休息,然后認知。而托馬斯也曾有名言:“為了人類社會能夠變得更和諧完美,我們當中需要有些人去過無用的沉思默想的生活。”
但在中國,按此邏輯結合現實,如果要創造文化,要建設和諧社會,似乎依靠的不該是政府,而是老板們的心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