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也有福利?這在一些西方國家里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
比如,作為世界第一大養殖食用動物——豬,西方很多國家也為它規定了詳細的福利待遇:小豬從出生開始至少吃13天母乳的權利;擁有鋪了稻草的豬窩的權利;擁有供其拱食的泥土的權利。
豬在運輸途中,運輸車必須保持清潔,要按時喂食和供水,運輸時間超過8小時就要休息24小時。在豬被宰殺之前,還規定了必須對其進行完全清洗;必須隔離屠宰,不被其他豬看到;殺豬要快,必須使用電擊法;在豬完全昏迷后才能放血和解剖等等。
英國的新條例更加有意思。2004年,英國新的《豬福利法規》增加了給豬“玩具”的條文,以避免豬覺得生活枯燥,并規定對不遵守該法規的養殖戶將處以 2500英鎊的罰款。
現在,中國動物們的福利問題也逐漸進人公眾關注視線。
保障動物福利承諾邁開第一步
目前來中國工作的皮特原先供職于英國一家報紙,來中國后總被好客的中國人請到家里去吃飯,他很苦惱,他愛吃魚,但每次朋友告訴他這是活魚宰殺的時候,他都不敢吃。
他說,在英國,宰殺活魚是犯法的,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為重要的是,他敬畏生命。
不過,中國人的動物觀也在悄悄地發生著改變。從2005年3月19日起,上海野生動物園的老虎、獅子們已經吃不到活雞、活兔,因為雞兔們有了自己的“福利”。
動物園為保持猛禽的野性而對它們進行活物喂養,這已經有近10年的歷史了,現在,這項活動被承諾停止。3月中旬在昆明結束的“全國野生動物園保障動物福利專題會議”上,包括深圳、云南、上海、北京等地的25家野生動物;園聯名簽署《全國野生動物園保障動物福利承諾書》,承諾不當眾向猛獸投喂大型活體家畜以招徠游客,并進一步改善動物福利。
經常帶兒子去野生動物園的年輕媽媽張蕓是一名教師,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給猛獸扔活物這個項目有很多人看,但一看到這個,她就把5歲兒子的眼睛蒙起來。張蕓說:“場面有點血腥,小孩子看這個沒有好處。強調動物福利可以培養小孩子的愛心。”
而中國動物學會秘書長、博士生導師馮祚建說:“中國野生動物部門引導行業在國內率先關注動物福利,在人與動物大的關系上是個超前行動。”
2004年3月2日,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巴黎會議上,學者們提出,動物有五大福利:生理福利,即無饑渴之憂慮;環境福利,也就是要讓動物有適當的居所;衛生福利,主要是減少動物的傷病;行為福利,應保證動物表達天性的自由;心理福利,即減少動物恐懼和焦慮的心情。
動物福利和貿易壁壘有關
隨著中國加人世貿組織,動物福利實際上還與貿易壁壘有關。
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烏克蘭農場王把一車豬準備運到法國換外匯,在顛簸了60多個小時到達法國后,卻被法國拒之門外。理由是:農場主在長途運輸中沒有考慮到豬的福利,這批豬在途中沒有按照法國的有關動物福利法得到充分休息,因此被拒絕入境。
不可否認,發達國家提高動物福利,卻對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傷害。鬧些發達國家借動物福利法案阻止發展中國家畜產品出口,使許多農民、兒童失去了基本生活來源;發達國家的動物享受空調,而貧窮國家那些歸心似箭的老百姓卻不得不乘坐悶罐車。這些可以稱為“動物福利”的偽命題,可是,卻不能因此而否定動物具有福利。
在動物保護和動物福利的溫情背后,貿易壁壘已經顯現,中國的肉制品、中藥等相關產品的出口已經遇到了不小的麻煩。
早在1974年,歐盟便制定了宰殺動物的法規,要求在宰殺活豬、活羊和活牛之前,先用電棒將其擊暈,讓動物在無知覺的情況下走向“生命終點”。
而在中國的許多屠宰場,屠宰流程卻相當“殘忍”,動物能聽到同伴的慘叫,看到同伴流血以及被“凌遲”。據說動物臨死前的慘叫。還能分泌毒素。不利于食肉者的健康。中國是個畜牧大國。而畜產品很少達到出口標準,原因之一就與這種殘忍的屠宰方式有關。
曾經廣受批評的活熊取膽,讓成百上千活生生的熊常年關在鐵籠里,定期在他們身上挖取膽汁;海狗鞭做藥,為制成保健藥,割去活海狗的生殖器,任其在極度痛苦中死去……這些方法雖然屬于中國傳統中醫學,但聽來讓人毛骨悚然。有些國家以動物福利的名義將其封殺,并非全無道理。
在中國,動物福利仍然遭到許多人的質疑。北京市2004年5月8日上網公布有關地方性法規的征求意見稿,5月10日就撤下了征求意見稿。但是,在各界,關于出臺動物福利法的呼吁卻一直沒有停止過。
一個國家的國民對待動物態度如何,在某種程度上是衡量—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給猛禽扔活物喂養的“承諾”。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文明的良好開始,但僅僅是開始。提倡動物福利與提倡人的福利不矛盾
蔡海鷹,45歲,目前在一家外資企業擔任高級管理人員。他這個年紀,經歷過中國商品短缺時代,提到動物福利,他用“很難想像”4個宇來表達。
小時候,蔡海鷹的父親在廣東省公安部門工作,他們住在公安局的機關大院里。困難時期,機關自己養豬,每三個月殺一回豬。殺豬的日子,機關大院里像過節,每家都能分到點肉,每家部拿著鍋碗等著。但機關的“老朽們”顯然不大會殺豬,每次都追著豬“嗷喲”叫,直到迫累了,豬才流著汗束手就擒。
蔡海說:“如果有了動物福利,人們迫累了豬,只好罷手,對豬說,豬大哥,您今兒累了,歇著吧,明天再追您。大家什么時候吃得上肉啊!”
華東師大已經退休的王智量教授對此深有感觸,他說,那個時候,我們哪管動物福利,人的福利在哪里都不知道。
“提倡動物福利與提倡人的福利不矛盾,這早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宗教中就有所-貫徹。”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德峰則對《瞭望東方周刊》說,佛學上認為,動物通靈性,必須得到關愛,這在中國傳統小說《聊齋志異》,《三言二拍》中都得到表現,中國的寺廟門前都寫著“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利樂有情”四個字,說的就是對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要尊重,有善心。
人餓得要命的時候顧不上什么“動物福利”,但隨著生活水乎的提高,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原則和效串,生命成了工業生產的對象,這確實是對生命的藐視。
“從某種意義上看,”王德峰教授說,“在低矮的雞舍里高密度地飼養雞,西方人于心不安也是有道埋的,用圈養方法飼養雞本身是對雞生命的貶低和藐視。”
不過從道德的角度,王德峰教授又反對把人的倫理標準貫徹到自然中去。他說,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問題上,人永遠足自然界的中心。人不可能不殺生,我們不提倡人類用文明征服自然,但人從來不可能放棄對自然的干預。在對待動物問題上,人只要有足夠的愛心,尊重動物,尊重生命就可以了。
張毅是一個有愛心的“動物福利”貫徹者,他是上誨市小動物保護協會的會長,自費出資200多萬元,收養了近千條流浪的狗和貓。
然而,記者從上海市兒童福利院了解到,福利院有很多被遺棄的孩子,等待有愛心的人們去領養。目前,上海市的寄養家庭雖然己達400多個,但還有孩子不斷被遺棄,寄養還在進行中。
王德峰教授說,在今天的中國社會,還遠遠沒有達到關愛動物,關愛生命的程度。但我們嘗試著去做,關愛動物,關愛孩子、關愛生命。建立和諧社會,說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動物福利、人的福利,動物和人的和諧相處,這些都是和諧社會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