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留下了兩大壞傳統,一是毀滅民營工商經濟,將民營資產轉為國有,由官營壟斷企業經營;二是破壞了法律,完全由君主意志來決定事情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統計,中國財政收入已經超過了2萬億,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這個數字不由使人想起原外長喬冠華夫人章含之講的一個故事:70年代,當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進聯合國的時候,派出了以鄧小平帶隊的代表團。什么都安排好了,忽然發現去聯合國是要用美元的。于是緊急下令所有銀行將美元收羅起來,找出來38000美元。代表團住進了美國的豪華酒店,工作人員給不起小費。熟知西方文化的鄧小平把他的個人經費作為小費給了美國的服務員。
短短的25年,“工商文明”為中國帶來了繁榮。自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的改革開放,實際上是中國現代工商文明真正開啟的25年。綜合國力、中華民族在整個世界上的地位,都得到極大的提升。工商文明給中華民族開啟了一個真實、穩定和發展的時代。
小倫敦至今仍有象征性的儀式和意義
從一定意義上說:所謂現代文明,就是一個以科技為基礎的“工商文明”戰勝、取代以傳統農業自然經濟為基礎的“農業封建文明”的過程;是現代企業家取代傳統封建貴族的過程;是科學和民主戰勝獨裁、封建和愚昧的過程。
現代工商業文明發展于歐洲。很多哲學家、思想家把這一現象講得很復雜。其實很簡單,就是一批工商業者,一批貪圖錢財的、覺得不應該當奴隸而應憑智慧和貴族平起平坐的新生代思想家、科學家、企業家們創造了變革。歐洲當年文藝復興的背后,就是壓不住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企業家,通過工商力量的發展,通過社會變革和文化變革而崛起了。
回顧歐洲的崛起,一種模式是革命,以法國大革命為代表的模式,另一種模式就是英國的光榮革命。英國有大倫敦和小倫敦之分,小倫敦從法理上講不歸大倫敦管。原因是當年英國貴族和新生的資產階級激烈對抗的時候,資產階級在已經被廢棄的、沒有人去的一個貧民窟,形成了自己的社會組織力量、自己的權力管理機構。他們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工商會,很多工商會的總部都在這個地區。他們用贖買的政策,以60萬英鎊向王室買下了這里的永久自治權,形成了英國倫敦商會的自治區,這就是今天的小倫敦。直到今天,這里仍有象征性的儀式和意義。今天英國女王如果要走進小倫敦,必須拿權杖在小倫敦的街口地上跺三下,然后由小倫敦的市長出來詢問。市長得匯報小倫敦議會,等議會批準后,才能歡迎女王進來。設想一下,當年這樣一個變革如果在中國出現,有人把西安城、阿房宮買下來留到今天,豈不是可以保留一座美麗完整的城市?
正是歐洲工商業者點燃了現代文明的火炬,呼喊出了科學、民主、人權、自由、平等、法治這些口號。伴隨著整個工商業群體的歷史崛起,工商文明發展成為世界文明發展的主體。
彼得大帝曾到荷蘭當學徒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對歐洲大陸的人來說,美國是歐洲的叛逆者們組成的國家,去美國奔赴新大陸的都是歐洲的叛逆者,美國是對歐洲國家失去了信心,要投奔自由的一群叛國者形成的自由國家。但英國政府在美國實行殖民統治,他們把稅官派到美國各地,把按照君主立憲制度建立起來的一套東西強加到這些叛逆者的頭上,于是這群工商文化的代表者呼喊出獨立宣言。獨立戰爭反對的是封建管制,是歐洲大陸工商集團反對封建統治在北美大陸的延續。獨立戰爭高舉義旗的領袖,從華盛頓、富蘭克林、漢彌爾頓、杰弗遜到其他被后人所尊敬的立國者,55個人,47位是企業家,4位是律師,還有金融家、會計師等。
美國建立以后,英國人認為美國人會窮死。確實,美國剛剛獨立時,經濟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所以美國獨立的先驅者們,認識到要建立以工商文明為基本原則的國家,要推進工商文明的興起,除了反對封建統治,反對于權,還必須整頓國家,反對暴民。他們因此進行了立憲運動,制訂和通過《美國憲法》。美國《憲法》在至今的兩百多年內,4/5的文字沒有被動過,某些條款進行了14次修訂,有兩次是為酒貿易修訂的。美國《憲法》的精神是簡潔的、清楚的。就在這么一個現代科學、文化、人權、自由、平等發展的基礎上,從社會制度上擺脫了封建王朝復辟的可能性,同時也從制度上控制住了來自社會底層的可能的暴力動蕩。這批開國者的工商利益原則確保了美國兩百年來的繁榮與發展。
1697年8月,荷蘭贊丹鎮來了一名俄國學徒——25歲的彼得。他特別勤奮好學,一個月的學徒期滿,荷蘭師傅一致推舉他為“優秀工匠”。其實,這個彼得就是俄國赫赫有名的彼得大帝。他偷偷帶了一個俄國大使團到歐洲學習了 18個月,自己則裝成了35個俄國留學生中的一員。這次考察讓年輕的皇帝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發達強大的國家,都是以工業和商業立國的,政府保護工商業者,全力開拓海外貿易,為了海外貿易不惜大打出手。回國后,彼得大帝用很殘酷的辦法,強行將國家轉向工商業,以工而業的標準來改革習俗、文化、軍隊,開始廠俄國的現代化進程。
漢武帝留下了兩大壞傳統
中華傳統社會,是一種以中央王權為中心,各級官僚為基礎,分支統治的金字塔似的官僚體系,中國的《二十四史》,就是24次更換統治者的歷史。
最近電視臺在播《漢武大帝》,對漢武帝打敗匈奴的功績是應肯定的。但是,漢武帝留下了兩大壞傳統,一是毀滅民營工商經濟,將民營資產轉為國有,由官營壟斷企業經營。二是破壞了法律,完全由君主意志來決定事情。西漢建國到漢武帝,前后經過了四個皇帝,從劉邦、惠帝(呂后當政)、文帝景帝,都行黃老之治,在經洲上都采取輕徭薄賦、開放自由的政策。工商業大發展,經濟大發展,富商大賈周流天下,形成了中國自秦統一以來歷史上的第一盛世,民富國強,積累了強大的國力。漢武帝16歲登基,21歲那年干了兩件事,一是獨尊儒術,二是把全國民營企業強行收歸國有,搞官營壟斷經濟,在鹽、鐵等有利可圖的行業,由官營工業絕對壟斷。他搞的公有化改造,連我們幾十年前曾有過的公私合營那個中間過程都不詡,直接就派官查封移交,官員趁機在中間大撈一把。史書上說,中產以上人家破敗殆盡。他把“文景之治”培育小來的工商生產力幾乎摧毀了,大漢朝從此由盛轉衰。
中國之所以不能穩定持續地發展繁榮起來,生產力和財富不能長期積累起來。最有破壞性的是“兩暴文化”:暴君的文化和暴民的文化。中華民族是有經商傳統的,但是“兩暴文化”管的是搶劫和分配,這種權力一暴力文化容不得工商文明這棵苗長大,容不得工商業者有公平競爭、獨立思考、自由發展的權利。
中國的商業者也企圖破解官本位文化。2600多年前的管仲,先經商后從政,他留下了一部《管子》,被稱作里面有人類歷史上最早和最完備的經濟學思想。管仲說,為政之道,就是“不擾不煩,而民自富”。管仲也強調,政府要為“民自富”提供司法的保障,以法律來保護百姓自求富裕的沖動。管仲是商人出生,知道沒有貿易自由就無法經商,所以要給百姓“自富”的空間,同時,經商就得講點契約,這就是法治的基礎。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自由+法治”=國家富強。這樣的想法,沒有經過商的人很難有體會。
范蠡以《黃老帛書》成為后來道家黃老之學的奠基人。漢朝初期按道家黃老學執政,所以工商業大發展,天下富裕。呂不韋本來經商,后為秦相,他組織人摘了一部《呂氏春秋》,里面許多篇章強調,要放任自由,要清靜守法,經濟才能發展。
他們都是清楚的,但他們改變不了“官本位”文化,“官本位”文化會說,給你們放任自由了,我的權力如何體現呢?我的利益如何實現呢?以中國封建史上的“官本位”文化與西方封建史上的“官本位”文化相比,只要是“官本位”文化,都離不開暴力和血淚,離不開人對人的殘暴。
因偶然因素暴富的時代已結束
所謂“商本位”,是指按工商業者的需要和原則來治理社會。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不就是因為它們的國民主要通過工商業謀生,它們的社會是按工商業者的需要和原則在進行管理嗎?
“商本位”的基本特點是以智力和契約為基礎的。工商業者的競爭是比創新、比成本、比質量、比價格、比服務的競爭,是比創造和比建設的競爭。工商文明需要一個平等、自由、契約、法治的社會關系。工商業的發展,會使整個思想文化、社會結構發生根本的變化。
從中國人的基因里講,是有實行“工商文化”的基礎的。中國人可以把螃蟹腿里的肉挑出來吃掉;四川田埂的邊上,都種滿了豆子。千百年來,有限的資源被中國人利用到了極致!、資源豐富的南美人不理解,中國人均才1.6畝耕地,你們是怎么活下來的?中國人活下來了,而且還開始高速現代化了!這種智慧和精細多么驚人啊!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奮的民族之一,中國人都有發財的欲望一一過年時大家一句句“恭喜發財”,這種基礎給中國走向“工商文明”創造了條件。改革開放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求財富為中心,中華民族的工商活力馬上進發,于是有了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經濟持續增長。
科技和工商業代表效率,但不是說不要官了,而是要官來適應工商業的原則。發達國家再發達,也離不開官的服務,但是有一個前提,官是否按工商原則行事,是否按主權在民、是否按自由、平等、契約、法治的原則行事。
中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是什么呢?企業家手中最強大的力量是資本。使資本的增值,使財富得到妥善管理,成為工商文明的社會原則的維護者和發展者,這就是中國企業家所盡的最大的社會責任。
但一些富人并不是企業家,他們摘定了幾個貪官,弄了幾個批文,就變成富人了。他們對社會財富的增加沒有貢獻,只是在社會財富總量中偷了一塊搶了一塊。壞富人靠的是壞官,沒有壞官,不會有這些壞富人。因以權謀私而變富的人,并不代表資本,不代表資本精神,資本是要發展的,發展是要付出艱苦和努力的。只有那些組織了資源,增加了財富的人,才算是企業家。
合理合法的惟利是圖,是工商業發展的力量所在。社會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那種因偶然性社會因素獲得第一桶金而暴富的時代結束了。應該記住,第一桶金是社會對企業家的貸款,如果是有責任有社會良知的,那么對于這第一桶金的機會和貸款,就應該做到十倍百倍的社會回報。在這種基礎上有一種社會責任感,也就有一種社會認可性。
有恒產者才有恒心,企業家是企業的整體希望、原則和利益的代表者,是最不愿社會動亂的,是最希望看到社會有序地向工商文明方向發展的,是社會穩定和持續改善的中堅力量,也最希望社會不斷地改進以消除日趨積累起來的矛盾。他們是這個時代發展中的受益者,應該成為這個社會的穩定促進者、維護者、建設者、發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