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繩”改變了戰爭方向嗎
然而,就是這個頂部看上去如同圣誕樹——和平與祥和的象征——的“細繩”,霎時間,讓廣島這座城市成為廢墟。迄今為止,蒂貝茨在廣島投下的那顆原子彈,已累計讓22萬人死亡。
蒂貝茨并不悔當初:“我知道我做得對,因為當我得知要做的事情時,我想,沒錯,我們是會殺掉很多人,可我們也會拯救很多人。我們不必再出兵(日本)。”
對于投擲原子彈的得失,戰后一直存在著爭論。在蒂貝茨看來,或許正是原子彈,徹底改變了戰爭的方向。
在二戰結束60年后的今天,也還有一些人認同蒂貝茨的看法,相信正是由于美軍用原子彈轟炸了廣島和長崎,才導致了日本的投降。
在互聯網上,出現了這樣的語句:在促使日本當時決定投降的各種因素中,原子彈是主要的……原子彈的使用,使日本面臨徹底毀滅的現實。而日本完全沒有還手的力量。所以日本必須立刻下決心結束戰爭。
“原子彈轟炸廣島和長崎,絕不是日本投降的決定因素,只是綜合因素之一。”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金光耀不同意上述觀點。
其實,早在1945年8月13日,毛澤東在廣島長崎受轟后不久就說:“原子彈能不能解決戰爭?不能。原子彈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彈而沒有人民的斗爭,原子彈是空的。”
作為在戰爭中傷亡了3500萬人的中國人,不可能認同一兩顆原子彈就使這場戰爭結束的說法。
在二戰中,中國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總兵力三分之二以上,八年里,中國軍民共殲滅日軍150余萬人,約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傷人數的70%。中國人相信,這才是覆滅日本法西斯最決定性的因素。
“除了美國四年的對日作戰,必須認清中國長期抗戰的重大意義。”金光耀對《晾望東方周刊》說。
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倪樂雄則表示,在廣島投放的原子彈促使了蘇聯早日出兵中國東北,也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人類自此游走在懸崖之側
不過,核武器畢竟改變了一個星球的演化史。人類第一次游走在了可以利用自我技術達成集體滅絕的懸崖上。
60年,也就是一代人的時間。但是,它讓幾百萬年生命進化的意味,整個改變了。
目前全球擁有約2.7萬枚核彈,可以把地球毀滅許多次。但在廣島和長崎核爆炸后,這些核武器中還沒有一顆被投入使用。應該說,這也是人類創造的一個奇跡。
“這不等于說核武器離人類越來越遠了。恰恰相反,經過冷戰,核武器已經成為整個世界政治中不可取代的角色。核武器的研究和使用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朱鋒教授對《嘹望東方周刊》說。
就在這60年中,人類多次差點走到核毀滅的邊緣。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古巴危機、越南戰爭、中東戰爭期間,美國人都曾設想過按下核按鈕。
今年5月2日至27日,歷時一個月的第七次《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上,與會國未能達成任何共識。五年一度的審議大會其實在日程結束前兩天就已宣告失敗。
現在,全球還有數百噸的爆炸材料、高濃縮鈾和钚,對這些材料的“看護”并沒有漏網。
“基地組織很有興趣獲得這些材料和武器,如何增強安全性和銷毀武器進展緩慢,就像蝸牛爬行那樣。”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防擴散項目部主任約瑟夫·西林西歐尼說。
西方國家譴責伊朗和朝鮮沒能遵守有關條約,但同樣,人們也提出,美國和其他有核國家應該履行義務,不僅減少核武器,而且要全面銷毀它們。
“美國在這方面幾乎沒有什么進步,在下個10年,美國還擁有5000枚核武器,不僅計劃保持這個數目,而且很快還要制造新一代核導彈、轟炸機和核潛艇。”西林西歐尼說。
廣島籠罩在新的陰影之下
在紀念核爆60周年之際,人們最關心的,還是日本在做什么。
7月30日,廣島市立大學廣島和平研究所以“廣島與和平憲法”為題舉行了國際研討會。在外人看來,其意義應當不同尋常。
“和平憲法是以廣島被原子彈轟炸為代價產生的,日本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必須將根絕核武器與保衛日本和平憲法結合起來。”該研究所所長淺井基文發表講話說。
但就在7月底,日本發生了破壞廣島原子彈遇難者紀念碑的事件。一名27歲的男子在廣島原子彈遇難者花崗巖紀念碑上鑿了一個洞。紀念碑的碑文上寫著“愿所有的靈魂安息,我們將永遠不會再重復這一錯誤”。
這名男子后來告訴警察,他反對碑文上的“錯誤”這個詞“為什么日本人要在他們建造的紀念碑上作出道歉?是美國人犯了錯誤。”
1952年,當時的廣島市長為紀念碑揭幕時稱,碑上的“錯誤”一詞是指日本的軍國主義,來到紀念碑前的參觀者應當“承諾永遠不再犯下同樣的罪行”。
破壞核爆紀念碑的事件,代表了日本右翼的極端認識。大概,這正是60年前噩夢的回光返照吧。
8月1日,日本的兩大保守媒體《讀賣新聞》及《產經新聞》刊登整版廣告,呼吁日本全國人民到靖國神社參拜。
廣告上的大標題寫道:“8月15日,終戰60年,讓我們集合在靖國神社,舉行20萬人的參拜運動。”所謂“終戰”,是日本至今拒不承認“戰敗”的一種說法。
8月2日,在日本眾議院通過的一項“戰后60周年決議”中,在談到對歷史的認識時,根本沒有提及“殖民地統治”、“侵略行為”等字眼。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稱,其對歷史反省的態度比起1995年國會通過的“戰后50周年決議”來,是“開了倒車”。
同一天,日本內閣通過的2005年度國防白皮書稱,日本應對中國軍事現代化加強警戒。這是以官方文件形式公開渲染“中國威脅”。
7月1日到3日,日本共同社也委托有關民調機構對該國1045名合格選民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三分之一的日本人認為世界大戰有可能發生,四分之三的日本人認為美國1945年對日本使用原子彈沒有必要。
櫻花之國的核動向
“中日關系是一個非常普遍的中國民間話題,中國一些老百姓一聊中日關系,就會想到日本會不會有核武裝的問題。”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定平對《嘹望東方周刊》說。
中國老百姓的擔心并非無中生有,事實上,在中國成功試爆首枚原子彈之前,日本國內就不斷傳出政府準備發展核武器的消息。
8月2日,日本《朝日新聞》報道稱,1961年,當時的日本首相池田勇人與美國國務卿會面時,稱部分國會議員支持核武。另外,根據美國政府一份解密文件,日本前首相佐藤榮作也在1964年中國進行首次核試驗后明支持核武。
眾所周知,1967年12月,時任日本首相的佐藤榮作發表“反核主義”,提出“不生產、不擁有和不運進核武器”的“無核三原則”。佐藤榮作也因此獲得1974年諾貝爾和平獎。
然而就在提出“無核三原則”的同時,佐藤又指示內閣調查室,就制造核武器秘密開展可行性調查。
2002年初,日本政要小澤一郎揚言:“日本制造核武器非常簡單。我們的核電廠里有足夠的钚元素,足夠制造三四千個核彈頭。如果到那一步,日本的軍事力量將不會輸給任何人。隨時可以制造核彈頭,對付中國。”
英國《獨立報》7月31日報道說,日本已擁有45公斤钚,并正在著手建立世界最大钚濃縮工廠之一。當年轟擊長崎的原子彈含有5公斤钚。與有核國家建立穩定戰略關系
核裂變代表了20世紀最偉大而又讓人心情矛盾的物理學成就之一。多少年后,一位加拿大小說家,還以浪漫主義的筆法,這樣描寫這場史無前例的試驗:
——愛因斯坦駕著飛機,在廣島上空播撒薄薄的鈾花。隨著這種人造物質的落下,廣島市民都跑了出來,伸手去托接。看哪,癱子走動了,瞎子看見了,聾子聽到了,傷口愈合了……但鈾雨最后卻脫離了科學家們的控制,再也停不下來。
“街上的鈾已經埋沒了居民的腰部,進而埋沒了他們的脖子。學者們借助儀器尚能看見某些被父母舉在頭上的孩子,不久,這些孩子也被埋沒了,合成物質很快就吞噬丁那些最高的房屋,廣島就這樣消失了。”
那么,未來究竟會怎樣?中國人對于核時代的前景,是比較樂觀的。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軍備控制項目負責人李彬接受《嘹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盡管現在宣布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的數量比半個世紀前多,但不能因此得出一個結論——即核擴散形勢越來越壞。
一定程度上,世界上防止核擴散努力還是很有成效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歷史上一些曾經擁有或者接近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最終都選擇了放棄或停止。比如南非和瑞典。而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原本在領土上有前蘇聯留下的核武器,但最后也選擇了銷毀和移走。
上世紀90年代曾有專家估計,到21世紀初,全球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將達到40多個。但如今,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只有七個——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印度和巴基斯坦。
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軍控專家吳興佐認為,和過去相比,制造核武器的可行性和能力有所提高;但另一方面,國際社會對此的監控能力也在提高,監控力度也加強了。
“總體而言,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增加了,但增加的速度減緩了,步調也放慢了。”吳興佐告訴《隙望東方周刊》。
對于中國而言,李彬認為,“我們既需要努力防止核擴散,同時還需要與其他核武器國家建立穩定的戰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