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我國的國粹,在抗日戰爭中,它好比文化戰線的槍炮,發揮了其特有的威力,一些名聯至今仍然膾炙人口。
“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邊區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反對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國自主權。”這是抗日戰爭爆發不久,毛澤東在延安書寫的一副對聯,如長鳴號角,響徹中華大地,激勵軍民抗日斗志。為了動員全民抗戰,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郭沫若1938年為湖北玉泉寺題寫一副名聯:“大千世界盡被鬼子踏碎;不二法門惟有抗戰到底。”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也寫過不少慷慨激越的抗戰對聯,其中題于四川青城山的一副,最為蕩氣回腸: “要想著收復失地;別忘了還我河山。”對聯中透出一定要把日寇趕出中國的堅定決心。
1937年11月,延安召開追悼抗戰烈士大會,毛澤東連夜擬挽聯,這副長聯以設問的語氣,很有感召力:“國共合作的基礎為何?孫先生云:共產主義是三民主義的好朋友;抗日勝利的原因安在?國人皆曰:侵略陣線是和平陣線的死對頭。”同年,山西孝義縣舉行“各界抗日運動會化裝講演會”,會場張貼一副號召抗戰的長聯: “國難當前非娛樂,現身說法,洵為化裝講演覺沉迷;時事日急忌徘徊,軍民聯合,以作破釜沉舟共濟心。”其時國難當頭,抗日救國的壯志豪情躍然紙上,催人奮起。
有的抗日對聯言簡意賅,同樣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者扼制淪陷區的中國人言論。有人十分不滿,巧構一副短聯,上聯寫“死”;下聯倒寫個“生”字,表達當時中國人寧可站著死,不愿倒著生的反抗精神。一時不脛而走,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
抗日救亡的烽火燃遍全國。那時,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躪最嚴重的東三省出現不少對仗工穩的抗日名聯,如:“新滿洲處處王道樂土,誰見了?大東亞歲歲并存共榮,天曉得!”“辭舊歲,萬民同慶推翻滿洲國;迎新春,千家共樂趕走日本人。”“莫笑我小米步槍,一代更生新中國;不怕他飛機大炮,同心打倒小東洋。”香港被日軍侵占后,日軍首領要“香港球王”李惠堂踢球比賽,李先生借口腿傷復發拒絕參加。1942年春節,他寫了一副對聯:“認認真真抗戰;隨隨便便過年。”橫批“還我河山”,表達自己的一腔愛國熱情。
抗戰期間,民眾對賣國求榮的漢奸恨之入骨,這在對聯中也有體現。山西臨縣一座觀音廟有副諷刺漢奸的妙聯: “保我眾生,必先驅逐日寇; 慈航普度,最后獨留漢奸。”汪精衛賣國求榮,當了日本的兒皇帝以后,于1941年除夕在家門口貼上一副對聯,無恥地以孫中山信徒自詡:“立民族民權民生之宏愿;開為黨為國為民之大業。”有位聰明的文人在聯中添加了幾筆,便成了與原意不同的諷聯:“立泯族泯權泯生之宏愿;開偽黨偽國偽民之大業。”過路人看了無不拍手叫絕!
日本侵略者血腥屠殺我國人民,中華民族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軍民傷亡3500萬人,損失5000億美元……八年抗戰中,我軍民英勇殺敵,殲滅日寇138萬人,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譜寫了不屈不撓的壯麗詩篇。因此,抗戰中的挽聯也占有一定比重,抗日英烈的光輝事跡呈現聯中。1941年9月29日,國民政府軍中將軍長武士敏率部與日軍作戰,英勇犧牲。太行山根據地黨政軍民為其舉行追悼大會,八路軍左權將軍敬獻一副挽聯,概括了武士敏的功績:“盡忠于民族國家,努力求團結進步,磊落奇才,一世如君有幾;堅持在敵后抗戰,英勇至殺身成仁,感懷將略,數年知己情深。”半年后的1942年5月25日,左權將軍也為國捐軀。第18集團軍總政治部敬獻左權將軍的挽聯是:“苦戰一生,立下多少功勞,不幸為國捐軀,萬民悲慟哭名將;敵后五載,消滅無數日寇,孰料今成永別,全軍揮淚吊太行。”表達對他豐功偉績的贊頌和緬懷之情。
1942年,國民黨第5軍師長戴安瀾率領遠征軍在緬甸同日軍作戰英勇犧牲,毛澤東題贈挽聯:“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命也無違。”云南騰沖縣滇西抗戰紀念館墓園有個巍峨肅穆的忠烈祠,門柱有副挽聯緬贊當年喋血沙場、為國捐軀的抗日英烈:“為民族爭生存,戰死沙場君無遺恨;痛國家方多難,追思袍澤我有余哀。”
被譽為“鐵血雄關”的廣西昆侖關,中國軍隊曾以犧牲1萬多人的代價,讓日軍留下4700多具尸體。杜聿明將軍在昆侖關抗日戰爭紀念公園題寫的挽聯道出了那場戰爭的慘烈和壯士的英勇:“血花飛舞,苦戰兼旬,攻克昆侖寒敵膽;華表巍峨,揚威萬里,待清倭寇慰忠魂。”同樣的對聯還有很多,1944年,安徽蒙城縣民眾獻挽彭雪楓將軍聯:“雪落淮北千村素,楓飄皖東萬樹紅。”聯首嵌“雪楓”二字,與聯意貼切自然,高度概括了彭將軍的主要作戰地區和抗日功績。
抗戰時期,各行各業都結合本行業特點擬出了一些別具一格的抗日對聯。有個鐵匠鋪的對聯寫道:“既鑄寶刀多殺敵;又錘利鏟盡鋤奸。”有個茶館的對聯寫道:“空襲無常貴客茶資先付;官方有令國防秘密休談。”聯語感傷時局,隱諷政府消極抗日,有如品茶令人回味。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中華大地處處洋溢著歡喜若狂的氣氛,歡呼抗戰勝利的對聯比比皆是。如“萬里雄師歸國土;一杯春酒洗胡塵”、“白日高歌,春回大地;黃龍痛飲,光復山河”等等。貴州桐梓某兵工廠在住地扎起彩樓,配的對聯令人耳目一新:“三島君臣,原子彈前齊屈服;八年血債,投降書里可追還。”
成都有戶人家貼出的一副慶賀對聯也新穎獨特:“中國捷克日本;南京重慶成都。”上聯用了三個國名,下聯對了三個地名,且把“捷克”、“重慶”兩個名詞,在聯中轉換為動詞使用,極富情趣。此聯一貼出,便不脛而走,廣為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