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回奶和早產奶事件”引發了全國性的“光明危機”,而光明在危機中做出的令人瞠目的反應,讓光明集團的市值在短短5個交易日里,縮水超過了1億元人民幣。由此引發的消費者信任危機對于品牌的傷害,更是無法衡量。
6月7日,光明總經理王佳芬在“回奶和早產奶事件”后接受記者采訪,她在承認了“剛從總部派副總和相關的質檢人員到鄭州調查,鄭州光明是光明總部控股,董事長是光明派遣但不是常駐,鄭州光明還是由收購前的班子管理”的所有事實下居然斷然否認光明“不可能做這個事情”;匆忙中還爆出“全國的奶廠都存在回奶罐”的說法,把整個行業都給得罪。企業領導人的率意,給光明帶來了被動,此后光明的危機處理也只能圍繞這個基調。王佳芬也為自己的輕率“接連幾次向董事會道歉”!
接著6月8日光明在其官方網站發表“誠告消費者書”,避重就輕解釋“回奶事件”。 6月23日發布的鄭州官方的調查報告稱:鄭州光明只是用庫存奶再生產,“管理有漏洞”。光明趕緊表態“停產整頓、處理責任人、停止商標使用權”,并引用行業協會的標準來回應“早產奶”,稱自己沒有早標生產日期!這些辯解“疑竇重重”和“勉強”,根本沒有改變媒體和消費者的看法。直到7月初光明才推出“補牢的措施”:在南京、廣州、北京等地邀請媒體和公眾參觀光明當地生產企業,提出要建立“質量巡回大使”制度來保證光明品質!這本來是危機開始就要做的!
得到官方撐腰后,光明網站刊出《反思“光明回收使用變質奶事件”的假新聞》未署名文章質疑“河南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6月8日的報道是假新聞,或者說是報道失實”,但河南電視臺稱有充足的證據證明“鄭州光明絕對有問題”!同時有媒體報道 “上海的記者受到控制當地媒體的市宣傳部警告,不準他們撰寫有關這一爭論的報道”。光明與媒體的對立,加大了其負面新聞的傳播廣度和深度。
一直到發生危機后的一個月,王佳芬在接受采訪時也堅持:“我們沒有違反國家法規。產品出來有2天檢驗的日期,4日的我就要打6日,如果檢驗合格6日就出去了,如果不合格就銷毀了。按照國家的規則來說,我很合法。如果4日你在商場里發現6日的東西,這就會有問題。如果要解決有關問題,我呼吁國家盡快制訂標準。”如此拒不認錯的強硬態度,實在難以得到消費者和媒體的諒解。
盡管光明加大了鄭州以外地區的促銷力度,甚至利用自己控股的達能奶來補光明奶的貨架位,但是一系列的措施沒能遏止光明銷售的整體下滑。
危機反應:
在得知鄭州事件的當天,我自己一直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為相信沒有太大的問題,就委托一個常務副總去處理這件事,第二天我還沒有反應過來,依舊還在做那件很重要的事情。我查閱當時我的工作日記,甚至還考慮了光明怎么發展,組織架構怎么調整等這些事情。
我們這么多年一直致力于用全國資源做全國市場,但我們的模式一直是站在上海向各地擴散,不斷把上海和華東經驗向全國推廣,而不是站在全國的高度向下走,這是我們最本質的問題。比如在天津,我們有那么大的工廠很多當地人卻不知道。我們也有些以上海老大自居,沒有和消費者、政府、媒體進行很好的溝通。
對光明來說,眼下最重要的事就是要給市場以信心。恢復市場需要時間,現在的競爭環境不一樣,消費者有很多選擇,關鍵要看我們自己硬不硬。我現在最大的心愿是把危機變成商機。
王佳芬 光明乳業董事長兼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