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6歲的李琳任某外企銷售經理,年收入10萬元以上。如此優秀的她,自然只會把有才識的帥哥作為目標。然而,一旦追求到手,與男友相處一段時間后,李琳就會變得尖酸、刻薄,還常常無理取鬧,想盡各種辦法折磨他們,以獲得快感。事后,她也知道自己不對,但就是控制不住,她因此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折磨男友:懲罰壞人的快感
李琳已經談了近二十次戀愛,卻至今沒有愛上一個人。往往是短則一個月分手,長則三四個月告吹。因為李琳與男友相處時間一長,覺得自己喜歡了,就常常會用一些無理要求去折磨他們。
一次約會,男友遲到了幾分鐘,李琳就讓他跑到一個有三站路遠的超市去買一個口香糖。其實這口香糖她也不是真想吃,就是借此“懲罰”男友。還告訴男友買了口香糖要在超市打一個收據,回來給她看。等男友買回口香糖給她時,李琳并不罷休,要他當面認幾十遍錯,還要說自己是豬,還讓男友在附近一個操場里跑步。
有時候,李琳給男友打電話,對方說在家里,她就會要求:那你敲個碗給我聽聽。反正,李琳覺得自己提出的要求,男友都要去做,不做也得做。真不愿去做,那正好就此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但李琳從沒因為這樣做,有男友提出與她分手,反倒是她先提出分手。她也說不清怎么會有一種懲罰壞人的快感。她所追求的那些男友,可以說又有才,又很帥,可是在李琳的眼里就成了壞人。
李琳自認,好像都是自己的錯。自己突然間變得像巫婆一樣惡毒,有時候自己都沒辦法接受自己,覺得辜負了男友的一腔真情。但是她發現只要愛上一個男人以后,就有強烈的嫉妒心和報復欲,越愛他就越要整他。她也知道這樣不好,經歷那么多次與男友分手,感覺就好比一個農夫在天亮前撿到一袋石頭,扔完后才發現這是一袋寶石,會有這種痛心的感覺。但與男友相處的時候李琳卻想著:他最初是愛我的,誰知道若干年后,他會不會變成壞人?到將來他負我,還不如我先負他得了,提前懲罰他。一般女孩子,如果覺得愛上了一個人,肯定會更加投入,而李琳則會趕緊離開他,怕將來陷得太深再被男友拋棄,除了能抱著孩子哭就什么都沒有了。
李琳記得自己初中時看過一篇小說,里面說,男人在愛女人的時候,把女人比作天使、星辰、小鳥,而當他不愛這個女人時,他就把天空占為己有,而把女人放回到地面。這在李琳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李琳就更加覺得男人都很壞。既然男友在愛自己的時候什么都能做,那就什么都讓他做好了,如果不愿做,不聽話,正好借此分手。
童年追憶:被愛拋棄的苦妞
李琳有一個不幸的童年,出生半年后,父親就拋棄了她和母親。在父親離開的第三年,母親也和另一個男人開始了自己的生活。李琳很小就有這樣的印象,那時候睡覺忽然醒來,總是媽媽抱著自己在哭,淚水一滴一滴落到臉上,把她砸醒了。漸漸地,她就覺得男人真是壞的,總讓女人哭,還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兒女,然后出去找別的女人。她也聽到周圍人說:你爸爸很壞,在哪里哪里又有女人了。
長大以后,經過太多次與男友的分分合合,李琳有時候也覺得自己太過極端,便想到求助心理醫生。在治療課上,北京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勛教授選用了一個木偶構型,開始為她做治療性工作。教授讓她選擇一個木偶代表媽媽,一個代表爸爸,再一個代表自己。她選了一個高個子的象征媽媽,她說媽媽是又漂亮、又善良的女性。她覺得一個呲牙咧嘴、有點像壞蛋的木偶可以代表爸爸。在李琳擺出的家庭構型中,專家看出了問題:在李琳的記憶中沒有和父親一起生活過,父親也一直沒有給過她們關懷,因而父親在李琳心中與媽媽和自己的距離非常遠。李琳覺得父親從沒負過任何責任。記得上小學時,為了交學費,她去找過父親,父親卻告訴她沒錢。后來,李琳那一學期就沒交學費,之所以沒退學是因為她在學校的成績名列第一。到了期末,還是她外婆給補上學費的。如果讓李琳用三個詞來形容自己父親的話,那就是丑陋、惡心、骯臟。在她眼里,父親就是一個沒文化、沒修養、丑陋的男人。
教授拿出幾件打擊樂器,讓李琳嘗試把用語言不能充分表達的對父親的情緒,用樂器來表達。李琳選了類似板鼓的樂器,用力敲擊,她覺得能從中感覺出一種憤怒,越敲越憤怒。她說:我要再敲下去,估計能把它敲爛了。其實,這是專家讓她嘗試著把她從小就被父親拋棄的長年郁積的巨大憤怒釋放出來。但心理學家發現,李琳在平時談到對父親極大的憤怒時,并沒有太多情緒。也就是說,這么多年來,她一直刻意去淡忘父親帶給自己的傷害,她把憤怒壓抑在內心,把自己包裹得太緊,這就必然造成心理的不健康發展。
專家支招:從恐懼的殼里跳出來
李琳小時候對親人就沒有真正建立起信賴感,沒有安全感,爸爸很小就拋棄了她,媽媽后來走了也沒給她音訊,外婆又在她14歲的時候去世了,李琳一直沒得到真正的愛。她在以后與男友的交往中逐漸形成這樣一種模式:總害怕像小時候被爸爸媽媽拋棄,以及外婆去世這樣生離死別的痛苦經歷,會在自己身上重演。實際上,她特別害怕如果愛上一個男人,那男人離開她以后,她又會像小時候一樣的無奈和無助。媽媽深夜抱著她哭,眼淚把她砸醒的悲劇情形,在她內心留下了強烈的印記。所以,她不愿意成為一個妻子,不愿意成為一個母親,她要回避自己處在那個悲劇的情景中。
她愛上一個男人,又會和那個男人分開,實際上就是害怕重復媽媽這樣的人生悲劇。既然如此,李琳為什么還要主動去跟這么多男友交往呢?專家指出:這說明李琳的內心是不協調的。她有作為一個年輕少女對愛的需求,但她內心又有一個從小被父親拋棄的悲劇情結。這兩種力量同時存在。當她沒有朋友時,她渴望被一個男孩子接受,當這樣的欲望占上風,她就去戀愛。而一旦墜入愛河,又變得軟弱,因為這時候媽媽給她帶來的陰影開始活化了。她會想,這些男孩子比我爸爸還好,有學識、有才華,還很帥,我的結局肯定會更慘,內心就更加恐懼了。這樣一來,李琳始終沒形成一個正常的、比較平和的戀愛關系,如此下去,李琳將會慢慢失去正常戀愛的能力,也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
專家支招:第一,要學會表達愛。不要永遠都是接受別人的愛,然后又害怕將來不再被愛。一定不要自卑。
第二,要多與人交流。要馬上改變與男友的關系,可能會有困難。建議李琳從周圍的人,或者自己的媽媽身上開始改變,通過不同愛的方式去面對這些人,不去逃避,而是去接觸對方、接受對方。母親不在身邊的話,也可以給她寫一些話留在日記上,把心情傾訴出來。以后有機會重逢時給她看。如果能學會從對母親的愛開始,也許后面的路會一步一步走過去。
第三,挖掘深層的溫暖。自小缺失父愛的人,并非找不到生活中有父親般的溫暖。比如,被一個男性長輩關愛,這種沒有性色彩的愛,在你內心盡管看不到,但是有一天,如果你在男朋友身上找到了它,你發現男友就像大哥一樣呵護你,你也喜歡上他,你忽然就從那個束縛你的恐懼的殼里跳出來了。
第四,學會緩沖術。當自己還不能夠處理愛的情緒的時候,想逃開,想攻擊他,這時候要停一停,要再想一想,給自己來一個緩沖。不要一感到不舒服,馬上就走,馬上就有敵意。也許有一天,敵意消失了,愛就上升了一級。(與央視《心理訪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