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像每一個家里沒有錢、自己沒有錢的打工者一樣,總是虎視眈眈地想從這個人海茫茫的大都市里,尋找到能讓自己發財的機會。可是,鈔票也嫌貧愛富,總是一不留神就往有錢人的銀行卡里鉆,對我不屑一顧。
一個偶然又偶然的機會,我才發現我也有能賺外快的機會,就是我似乎比別人更善于侃價。
前年,我所在的一家廣告公司的老板有個外地的哥們要去北京設立個小小的分公司,老板委托我去幫他購置種種物品,大到辦公家具,小到辦公用品。我心里清楚,別看老板們到了社交場所都財大氣粗,臨到做這類事,只有一個原則———實惠。
我和他去了家具城,選好了看中的家具,我侃價時,一轉眼,老板的哥們卻不見了。等我談定了價錢再找他,卻見他正坐在門外悠閑地吸煙呢……隨他買過幾次東西,他連原先想托朋友關系買的東西,也不給那些朋友們打電話催問了,索性帶著我一一去買了。
忙過了他的事,我們老板突然找我,笑嘻嘻地說:“沒發現你是一個人才,聽說你特別會侃價,我那個朋友要給你發獎金呢。”
我高興地趕過去。他到底是個商人,對我說,我幫他買東西的結算價格,都比明碼標價降低了40%以上,比朋友們給他的報價低了15%以上。他說:“我知道你是個打工的,一個月才800元薪水。咱也別玩虛的了,我給你發1500元的獎金。等我以后買東西,還找你。”
果然,臨近元旦,他把我找去。他說要給江西農村老家的親友長輩、廠子里的親信心腹從北京買些禮物。他決定買服裝,體面、實惠、不容易破損。他是個精明人,已經列出40多人的一紙名單,不但標明了男女,還標明了衣服型號。他讓我先去選好目標,然后,他看了中意了,一點頭,隨我怎么去侃價。
我像瘋了一樣跑遍了官園、農展館、三里屯、東直門外的幾家服裝市場去“踩點”,然后隨他幾個晚上就買下了將近百件完全是北京、上海廠商生產、商標名稱特別洋氣,款式和包裝也特別新穎、講究的各式服裝。平均下來,每件的價錢不過百元出頭。他一高興,又給家里買了一堆衣服。當然,我侃下來的價格都低于明碼標價的40%以上。
這次,他又給我了1500元獎金。
沒想到,老板聽說以后,又讓我隨他去買春節贈送客戶的禮物,也是他看中了東西以后躲到一邊去,由我討價還價最后拿下。
老板很滿意,半開玩笑說:“有人把規矩定在前邊了,我只得隨行就市,也給你800元作為獎金吧。”
我說:“謝謝老板。”
加上年終獎,我手里一下有了6000元錢。我打工以來從沒有拿過這么多錢,我做夢也沒有想到,侃價竟讓我賺到了這么一筆外快。
2
更沒想到,我善于侃價的消息在公司傳開了,春節前,好幾個做白領的同事都請我隨他們去侃價買東西。業務部那個善解人意的部門經理帶頭說:“咱也別讓小謝白費腿費嘴皮子地為咱省錢,咱也得給人家一點實惠的。”
當然,不是人人都給我錢,省個百兒八十元錢的,給我東西我也不會接受。幾個人一起找我一起去的,會給我買兩條“中南海”香煙,請我吃頓飯,或者買些生活用品。這些,對賺幾千元錢的人來說沒什么,但對我這個每月800元收入的,不能不看成是嘩嘩響的鈔票了。一次,兩個設計師帶我去買東西。他們見我腳上穿的還是雙破的單皮鞋,當時就決定為我買雙標價200元的棉皮鞋,我一番討價還價,花了110元就把鞋買到了手。那次,他們買了箱包等好多東西,見只為我花了一百多元,過意不去,執意又給我買了一打厚線襪……
大年初七的團拜聚餐會上,有人讓我表演節目,居然喊:“讓咱們的‘侃價大使’謝大使來個節目,就表演他的‘中華一絕’,侃價!”
這些做廣告的商人真有商業頭腦,業務部的經理喝酒時對我說:“小謝,你該給自己印個名片,就叫‘侃價大使’,提供侃價服務,也明碼標價,以商品市場為標準,收取侃下來價額的10%做酬金,你準賺錢。”
我說:“鬧著玩還行,真拿侃價去賺錢,我不好意思,誰會找我啊?”
他卻說:“你可不能不好意思,你就是要靠‘好意思’,去掏‘不好意思’的人的錢包。”
他的提示讓我怦然心動。
當晚,我竟失眠了。確實,這些老板們,這些業務高手們,他們和客戶談判,哪個不是精明透頂的侃價高手?哪個不是靠侃價在掙大錢?可是,為什么到商場去買東西時,見到我分毫不讓地侃價,他們卻悄悄躲到一邊去?說他們虛榮也行,說我小氣也罷,說到底,同樣是侃價,我們有著身份和心態的根本區別。他們為了一單幾十萬、上百萬的生意,對一張廣告單印刷費在小數后面的價格,也會沒完沒了地討價還價。但是,那是在公司豪華的會客廳、在星級賓館的房間、在高檔餐館的包間里進行的“談判”。而在擁擠的集貿商場里,讓他們為一件標價不過幾百元的商品去討價還價,他們卻會退避三舍,覺得有失身份。他們請客,一桌酒席花上幾千元,他們埋單時會看看賬單,甚至會報出哪個菜價格太貴了。因為,他們已經證明了自己花得起這筆錢,不怕被人看成“小氣”。他們到酒吧消費上百兒八十元錢,不但不看賬單,還會說:“零頭不用找了。”因為,他們沒花到證明自己身份的“大錢”,生怕被人看出“小氣”……我本來就是個窮小子,每月去掉住房的各項支出,才剩下550元。我買一件東西為少花50元侃價,就有了一個星期的伙食費。省下的鈔票對于我,比擔心被那些陌生的人看成“小氣”,更重要十倍、百倍……
何況,誰不為花最少的錢買到比市場上的標價低的中意東西而感到滿意呢?有一個8000元月薪的設計師,為我幫他花600元買到了在專賣店標價過千元的一件名牌夾克,驚訝得簡直不敢相信。他說:“看來,讓你幫我買衣服,我一年省下的錢夠去夏威夷旅游一趟了……”
如果說以前我是為自己能省錢沒有什么心理負擔地和商家侃價,那現在我為什么不能靠侃價為自己賺外快呢?
3
第二天,我認真地去找了給我提示的業務部經理商量。他說:“有什么猶豫的,這又不需要你投入什么,不用投資,不用工商注冊。與其你送人情,人家還你人情,不如明明白白走市場經濟路線。你需要注意的是,商品一定要由對方仔細看了作出決定,價格由你侃。”
他的鼓勵讓我信心大增。
又是在廣告公司,當天,他們就張羅著為我設計、印制出了200張“侃價大使”的名片,上面印了我的“小靈通”電話號碼。
開始時,真有點半開玩笑。同事們一哄而起就把100張名片搶光了,他們說:“我們去給你打市場,你可得給我們提成。”
真沒料到,第三天,就有一位女士就給我打來了電話。她說她是我一個同事的朋友,在大鐘寺家具市場看中了一套家具,想請我去幫她侃價。那套家具的標價一共是將近4萬元。我花了將近3個小時,以26000元,外加贈送一對實木花幾成交。她付了我1400元酬金。
……
去年四月份,我除去每月寄給家里的錢,手里有了2000元的現款,還有了自己平生第一張的15000元的存單。從前一年的10月份幫老板的朋友買東西算起,在這七個月里,我做“侃價大使”賺到的外快,是我月薪的兩倍多。而且,除去這些同事,我也擁有了十多位自己的固定客戶。有一位做高級審計師的阿姨對我說:“現在,我自己都不敢買東西了,買什么都覺得上大當了,每次去商場都想讓你跟著一起去。”
我的精神并沒有因此更輕松。
侃價,絕對不是高檔商場里允許的。但需要我提供“侃價服務”的客戶,又絕對不是專門到貨攤和集貿商場“淘便宜貨”的人。他們除去買大宗的東西,要買的都是中高檔以上的東西,品牌也要有點名氣,哪怕是“假冒”,也絕對在質量上不能劣質。幫他們侃價買這類東西,絕對不只是為了圖便宜。我意識到了這一點,卻發現自己真不會為中高檔日用商品挑毛病。買這類商品,光靠耍貧嘴侃不下價來,必須能挑出真正的毛病,纏住老板,認準就要買這件“有毛病”的東西,才能侃下價來。
過去,我很少讀書、看報,而在那一陣,隨便是什么報紙雜志,都讓我翻遍了。我剪下了大量商品鑒別的資料,自己用心看,用心琢磨。我整天跑商場,去識別服裝的面料、做工,去識別家具的材質。反正,我既然是個能拉下臉面侃價的人,不恥下問,在心理上更沒有什么障礙了。一次,我聽到一對老夫婦在議論一件裘皮大衣,說是“針毛不錯,絨底發死,恐怕是死了才扒下的皮。”說實在話,看他們的穿戴,絕對不會是花幾萬元買裘皮大衣的有錢人,但聽他們的議論,肯定是行家。我就追上去請教,老先生上下打量我,問我是干什么的。我說我在農村剛干養殖,老先生說:“躲開說,躲開說。”原來,老先生做了一輩子裘皮的裁剪拼接,是個內行。他怕被賣皮裝的老板聽到他在挑毛病會找他的麻煩。遇到行家,我跪下磕頭認師傅的心都有。我說了實話,老先生說:“你真行,有人靠‘打假’發財,還有靠侃價發財的。”
我后來經常向老先生請教。不久前,一位女士請我幫她買一件青貂大衣。我從腋下、后襟幾處地方挑出幾塊是動物死后才扒下的皮拼接的。一件標價40000元的大衣,一下子被我侃價到20000元買下。
還有一次,一位女士請我幫她買一件標明1200元的手繡唐裝。我挑出衣襟是機器刺繡的,老板一口答應我提出的400元,他怕我挑出的毛病影響他唬弄別的顧客。
確實,打出了“侃價大使”的旗號,就要使自己掌握干這個“專業”的“秘密武器”,光靠耍嘴皮子,吃不下這碗飯。
更重要的,不能貪圖自己從大幅度侃價中拿報酬,把商品存在的毛病瞞著客戶。不能把大毛病說成小毛病,一定要把自己看出的毛病告訴自己的客戶,哪怕他不買了,我賺不到這筆服務費,也要讓客戶感到我是在為他盡心盡意地買東西,而不是為賺服務費在做一筆交易。
4
在侃價的過程中,我也曾遭遇到種種的不愉快。
一次,幾個白領女士請我幫她們買些夏季的絲綢服裝。我帶她們到了官園的大型服裝集貿市場。不料,她們來到這里,竟一臉的不屑,說什么也不肯進去,塞給我50元錢說:“誰到這里來買‘破爛’啊,我們也不讓你白跑,給你這筆打車的費用吧!”
我當時氣得把錢揉成一團扔到地上。但旁邊有個不明底細的北京大哥聽到了她們的話,對我說:“跟錢生什么氣啊!”
我轉念一想,她們若不是圖便宜,自己直接去“賽特”得了,何必找我這個侃價的?她們的表現能讓我丟臉嗎?丟的還是她們自己的人格。旁邊還有個聽到她們說話的北京中年人說:“到這里來買‘破爛’的,很多也有幾百萬(資本),你看看門前停的這成片的小汽車就知道了……”
我立刻心情開朗了。我拿著這50元錢轉身進了旁邊的冷飲店,又是要巧克力冰激凌,又是要鮮果汁……真的,這么大的城市,什么人沒有呢?這么熱的天氣,我正好犒勞犒勞自己,給自己放一天假。
……
如果問我做了兩年多“侃價大使”的收獲,我可以告訴大家,我已經在去通縣的管莊貸款買下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住房,交上了一半的首付款。
在公司,我也不再是個“打雜的”,而成了專職采購員,老板曾對我說:“只怕我這廟小,龕不下你這尊大佛了。讓我怎么給你開工資呢?”
我對老板說:“你可別炒我的魷魚。我為公司采購是‘職業行為’,以后看我有出息,培養我做個‘廣告人’,也給我機會和客戶去侃價吧,我現在是在培養自己的談判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