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后,俄羅斯將
獨聯體視為其與西方間的戰略緩沖地帶,努力加以維持。但進入新世紀以來,獨聯體國家西靠傾向凸顯。在獨聯體12個成員國中,格魯吉亞、烏克蘭已被美國“顏色革命”西化,吉爾吉斯斯坦發生政權更迭,“古阿姆”組織(目前由格魯吉亞、烏克蘭、阿塞拜疆、摩爾多瓦組成),“疏俄親美”基調增強。獨聯體國家向美國靠近,將對該地區造成深遠影響。
西靠凸顯疏俄親美
美國利用各種手段不斷向獨聯體地區加緊滲透,一些獨聯體國家已先后被拉入西方陣營,獨聯體分化趨勢明顯。
(一)“顏色革命”使格魯吉亞和烏克蘭進一步西傾。在獨聯體國家中,烏格兩國的“西靠”傾向最為明顯。經過美多年經營,烏格兩國的“民主土壤”已很有基礎,非政府組織更為活躍。烏格兩國首當其沖地成為美在獨聯體的“民主試驗田”。2003年,美策動格魯吉亞反對派利用格議會選舉發起“天鵝絨革命”,將親西方的薩卡什維利推上總統寶座。獨聯體國家出現第一個親美的總統,格成為美在該地區策動“顏色革命”的橋頭堡。2004年,美挑起烏克蘭總統選舉爭端,策劃所謂“橙色革命”,并再次成功地實現政權更迭。烏格兩國改弦易轍后,與美關系不斷升溫。格美高層互訪頻繁,軍事合作不斷加強。格明確表示,其目標就是實現與歐洲組織及北約的一體化。烏西靠傾向更為突出,認為獨聯體已完成使命,并明確提出加入歐盟和北約、發展烏美戰略伙伴關系等親西方的外交政策。
(二)美乘勢而上,逐步加強對與俄關系密切的其他獨聯體國家的滲透。以吉爾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為開端,美將觸角逐步伸向與俄關系密切的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國。白俄作為俄盟友,美對其覬覦良久,必欲除之而后快。繼賴斯將白俄列入“暴政前哨”名單后,布什還將其稱為“歐洲最后一個獨裁政府”。4月,賴斯會見白俄反對派,公開慫恿反對派推翻現政府。“9·11”事件后,美還借反恐之機,加緊向中亞地區進行軍事滲透。目前,美和北約在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都已建立軍事基地。
(三)在格、烏推動下,“古阿姆”組織重趨活躍,其“疏俄親美”基調突出。近年來,作為一個次地區組織,“古阿姆”的發展起伏不定,并一度陷入沉寂。但烏格兩國發生“顏色革命”后,“古阿姆”重新活躍,并表現出明顯的“西靠親美”傾向。阿塞拜疆頻頻向美示好,美阿軍事關系進一步密切。摩爾多瓦迫于形勢,也由“親俄”轉向“抗俄”,積極向西方靠攏,并力圖復活“古阿姆”。美出于遏制和弱化俄影響、瓦解甚至取代獨聯體等方面的考慮,在政治和經濟上一直與“古阿姆”保持著密切聯系。4月22日,“古阿姆”組織峰會在摩爾多瓦舉行。會議親西疏俄色彩濃厚,廣邀美歐代表與會,但俄被排除在外。與會各國明確表示,希望與歐盟、北約以及美等建立伙伴關系,要求俄盡快從摩、格撤軍,并主張引導白俄等國發展民主,構建泛東歐“民主同盟”。
俄方失策美國滲透
俄羅斯經營獨聯體不善,助長一些獨聯體國家的離心傾向,為美國的滲透提供了契機,獨聯體國家出于自身利益考慮,紛紛向美國靠攏。
(一)獨聯體“獨”多“聯”少,缺乏凝聚力,導致各國離心傾向不斷加大。獨聯體自成立以來,成果有限。相反卻因種種因素導致其日漸衰微。首先,獨聯體雖設立眾多機構,但十分松散,缺乏約束力。十多年來,獨聯體成員國共同簽署了千余份旨在協調和發展后蘇聯地區各國間合作和一體化的文件,但真正生效的只有4%-5%。其次,獨聯體各成員國之間在對外政策、發展模式、政治制度和經濟水平上的差異不斷加大,獨聯體內部陸續出現了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俄白聯盟、中亞合作組織、歐亞經濟共同體和統一經濟區等形形色色的新組合。獨聯體的凝聚力持續下降,在應對危機時力不從心。在格、烏、吉等國的“顏色革命”中,獨聯體幾無作為。第三,對于獨聯體其他國家來說,俄政治、社會和經濟發展模式的吸引力越來越小,且獨聯體各國對俄仍存戒心,并不重視發展獨聯體內部的關系。一些國家已逐步對獨聯體喪失了興趣。
(二)俄對獨聯體政策失當,未能妥善處理與其他成員國矛盾。獨立之初,由于俄一度將獨聯體國家視為發展本國經濟的負擔,希望甩掉包袱,盡快融入西方社會,并未采取積極措施推進獨聯體一體化,還極力避免卷入獨聯體內部沖突。近年來,俄雖仍重視獨聯體,但因實力所限,俄無法完全滿足獨聯體國家的多方面要求,導致一些國家為自身利益計,紛紛向西方靠攏。此外,由于領土、民族、宗教等原因,俄與獨聯體國家不時發生摩擦和爭吵。俄自恃大國身份,動輒對其他國家施壓,招致獨聯體成員國的不滿和戒心。俄烏在刻赤海峽劃界問題上互不相讓。俄格因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等問題相互指責。俄在納卡問題上偏袒亞美尼亞,也讓阿塞拜疆心生不快。俄與摩爾多瓦在德涅斯特河問題上頻生爭端,俄態度強硬,導致摩十分不滿。
(三)美利用俄經營獨聯體不善,加大了對該地區的“軟滲透”。冷戰結束之初,美便啟動了“支持新生獨立國家”計劃,動用一切資源在獨聯體各國培植民主土壤,要把獨聯體各國打造成“新型民主國家”。美通過《自由援助法》以及其他名目繁多的“單項計劃”,向獨聯體各國提供各種援助。1993年至2003年,美用于幫助獨聯體國家進行“民主改革”的專項援助就達90億美元。美還通過各種青年學者交換計劃,在獨聯體國家培育親美派。據統計,1993年以來,共有9萬多名來自原蘇聯國家的商人、大學生、政府官員在美方援助下,赴美“受訓”,其中就有格、烏現任總統薩卡什維利和尤先科。此外,美為輸出其文化和價值觀,還斥資近百億美元組建或資助了近千個非政府組織,將之打造成美推行民主的“排頭兵”。相比之下,俄對獨聯體各國的投入很小,經濟援助十分有限,在文化和價值觀方面缺乏吸引力,導致獨聯體的凝聚力大大下降,各國民眾“親美疏俄”心理不斷上升,甚至把融入西方國際社會看作未來發展的惟一前途,從而為美大規模滲透和施加影響提供了機會。
維持框架長期動蕩
獨聯體國家靠美傾向的增強,將使俄美在該地區的爭奪更趨激烈,獨聯體地區可能會陷入長期動蕩,但獨聯體的框架將得以維持。
(一)該地區將成為多種力量爭斗的重點區域,并有可能再次進入不穩定期。冷戰結束以來,美一直未放棄發動第二波“民主化浪潮”演變和搞垮獨聯體的圖謀。隨著美在獨聯體地區的一系列舉措相繼得手,更多獨聯體國家將面臨“多米諾骨牌”效應的威脅。普京上臺以來,俄充分認識到,獨聯體的分裂或西靠,必將導致俄地緣環境進一步惡化,并削弱俄在國際舞臺發揮大國作用的分量。這將是俄無法接受的,因此,俄對獨聯體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增強。雖然以俄目前的綜合實力和政策手段無法直接與美、歐進行全面對抗,但俄必將盡其所能努力加大對獨聯體地區的經營力度。對于歐盟來說,獨聯體地區的動蕩將直接影響歐洲安全,歐洲不愿再次承受類似東歐劇變的沖擊。雖然,歐盟在西化獨聯體的大目標上與美一致,但歐洲傾向于穩健、和平的政策,將更多在維護穩定與推廣民主之間尋找平衡。今后,多種戰略力量在獨聯體地區加強滲透、相互較量的局面將不可避免,不確定因素將增多,局勢也會更加復雜。
(二)獨聯體內部的分裂趨向雖日益明顯,但在較長時間內,獨聯體的框架將得以維持。面對美的步步進逼,俄已開始加強還擊,并已成立一個名為俄聯邦總統辦公廳對外地區間聯系和文化聯系局的專門機構,來對付獨聯體境內的“顏色革命”。此外,俄還加緊調整其對獨聯體政策,鞏固俄白聯盟和加強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并通過深化一些次區域組織推進獨聯體經濟一體化。俄在獨聯體的傳統影響仍不可忽視,其不斷利用政治、經濟、安全等各種杠桿,尤其是猛打“能源牌”來遏制一些國家的離心傾向。獨聯體國家的親美傾向雖不斷加強,但其與俄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短期內不會完全倒向美,總體上還會努力保持外交平衡。即將舉行選舉的獨聯體國家對美“顏色革命”已頗為警惕。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已禁止索羅斯基金會活動,而哈更是表示,該國已做好武力鎮壓政變的準備。對美而言,當前過分刺激俄并非好事,且美主要精力還在中東,并不希望引發獨聯體地區全面動蕩。
(本文責任編輯:季仰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