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
斷加快,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以人為本”的外交理念的確立,使得各級領導對地方外事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各行各業對外事部門的期望值越來越大,外事工作的任務也越來越繁重。因此,迫切需要用全新的觀念、全新的角度去觀察、審視和思考地方外事工作。要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著眼新情況、采取新舉措、總結新經驗、探索新路子。
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增強“四種意識”
一、增強機遇意識。當前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是建國以來的最佳狀態。做好地方外事工作是新時期新形勢的要求,是總體外交大局的要求,是地方黨委、政府的要求,也是全社會的要求,是對外事部門的考驗。我們黨把本世紀頭20年作為我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維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基本目標”。形勢和環境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有好機遇就能有大發展,關鍵要抓住機遇,珍惜機遇。只有抓得早、抓得緊、抓得實、用得好,才能搶占先機、贏得優勢、擴大成果,實現外事發展目標。
二、增強戰略意識。地方外事工作要跟上形勢的發展,與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相適應,要增強戰略意識,要用科學發展觀的眼光、戰略思維的方式去分析、看待問題,把握形勢,強化國家利益和國內外兩個大局意識。地方外事工作謀全局、辦大事,不僅要體現在對宏觀局勢的把握上,還包括自己工作思維、行為趨向和對地方外事工作的導向上。只有站得高、把握得準,才能看得遠、謀得深,才能出成果。作為地方外事工作,就是要在主動服從國家總體外交大局的前提下,結合本省、本地實際,為地方黨委、政府高層次、全方位改革開放,提供準確的、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三、增強創新意識。沒有創新就沒突破,就沒有發展。要有敢想、敢試的氣魄 ,拓寬思路,銳意創新,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開拓地方外事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逐步形成新的有當地特色的外事發展模式。對外交流要向更高層次和更深遠的方向發展,以謀求更大、更持久的效益。要以新的公眾形象和精神風貌,積極開展工作。同時,要注意講求實效,不搞形式主義,不圖虛名、不嘩眾取寵。
四、增強責任意識。地方外事部門在對外開放的大環境下要始終站在最前沿,這是工作性質所賦予的神圣責任。隨著地方外事工作的外沿不斷擴大、工作內容日益豐富,使各方面對外事部門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某種意義上講,外事部門的開放意識和開放水平直接關系到一個省、一個地區的開放程度和水平。因此 ,要求外事部門在外事工作中及時、準確地為領導和各行各業提供有價值的決策參考依據。這是外事部門的責任和義務,同時我們也深感責任重大。
建設外事主渠道,
實施打造“平臺”戰略
外事渠道是地方外事工作的生命線。渠道建設重在拓展深化、鞏固整合。 要善于借助中央、國家涉外部門等多種渠道,發掘華僑華人的親情、鄉情等特殊關系;始終保持與友城友好關系的活力,及時梳理每一次接待和出訪獲取的資料和信息,建立對外交流檔案并保持經常溝通聯系;把分散的渠道資源整合起來,編制起立體、多元、暢通的對外交往網絡,使之成為擴大對外交往和國際合作的重要資源。對外結好,要從戰略角度考慮,與本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把戰略資源需求和經貿互補緊密結合起來。我們需要發達國家的技術、資金和經驗,同時我們也需要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和市場,面臨著資源緊缺匱乏、勞動力不平衡、產品過剩和技術轉移等問題,我們需要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因此,友好關系要合理布局,要用真誠去贏得友誼,廣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堅持長期性、穩定性和連續性。對與我們沒有邦交的國家和地區,要以民間交往來推動官方關系的發展。
一、打造地方對外交往的平臺。一是為全社會提供一個寬領域對外交往、交流、合作的空間和舞臺,并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二是建立地方政府間高層雙邊或多邊的磋商機制,加強溝通和對話,達到友城間行為和利益的一致,推動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全面合作。三是建立對外交流合作的長效機制。通過會議約定或協議,研究討論實質性合作與交流項目,推動項目的具體落實。
二、打造外事信息服務的平臺。采取多種形式建立信息通道和信息提供,構建外事部門獨有的信息平臺。一是注意廣泛收集信息,整理資料,有針對性的開展調查研究,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二是為各部門、各行業及相關企業提供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基本情況,為企業走出國門提供決策參謀服務。三是通過信息服務,幫助企業經營者樹立全球化的經營意識,以便在國際市場上整合資源、尋找發展空間。四是利用信息交換,吸引國外的資金與技術,同時,引導我省優勢產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三、打造對外宣傳的平臺。在全球化意識不斷增強的時代,國家或地區形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國家和地區改革開放的程度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打造并利用好這一平臺陣地,以“人文性”的方式主動塑造、維護好地區形象,并引領好輿論導向,提高國際影響和世界認知度。
四、打造對外文化傳播的平臺。文化是一種資源同時也是一種產業,文化傳播沒有國界,我們要將潛在的地方文化資源轉變成產業市場優勢,在繼承傳統民族文化的同時,樹立當代中國的文化大國形象,使之與當代中國發展相稱。同時,我們要有選擇地學習、引進國際優秀文化,掌握國際文化交流、國際文化產業運營技巧和經營管理經驗。通過文化傳播和交流,打開面向世界的新窗口,編織起連接世界的新紐帶。
提高外事服務質量和水平,
實施創建“品牌”戰略
外事工作主要是服務性工作,從宏觀上講,為國家總體外交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從微觀來講,服務貫穿了外事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外事服務要突出“兩個轉變”:一是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積極主動地開拓外事服務工作的新領域,主動改進和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主動把服務融入我們各項工作之中。二是變一般性服務為政策性和信息性服務。地方外事部門必須深入開展調查和分析,找準服務工作的著力點,積極提供政策指導、信息支撐和制定相應的措施辦法。創地方外事工作獨特風格和被廣大群體所認可的“外事服務品牌”。
一、創建因公出國服務“品牌”。因公出國(境)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創新機制,做到既管理好,又服務好。努力提供耐心、細致、周到、快捷的服務。在政策范圍內,探索進一步簡化手續、減少程序、縮短時間的路子。建立出國服務“綠色通道”實行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對信譽好、任務實的企業實行隨到隨辦原則,提供最便捷服務。實行掛牌上崗、信息上墻、服務承諾、責任追究,完善網上信息發布,進一步改變服務觀念,爭取把優質服務做成“品牌 ”,走在同行業中的前列。
二、創建規范外賓接待服務“品牌”。外賓接待,是外事部門的本職業務。隨著對外交往的擴大和深入,外事部門應當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按照國際慣例和上級有關部門的要求,探索出符合當前形勢的嚴謹規范、優質高效的外賓接待程序,充分體現對外開放的新理念和現代文明的新風范,做到既周到細致,又富有成果。要總結成功經驗,使之成為“品牌”加以推廣。
三、創建涉外管理服務“品牌”。牢牢把握“以人為本、外事為民”的宗旨。在服務的領域上要從為黨和國家的外交大局服務、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拓寬到為全社會服務、為廣大民眾服務。在服務水平上要更高、更快、更便捷;在服務的作風上要更積極、更主動,更到位。充分體現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力爭在平凡中做出特色,做出水平,做成品牌。
四、創建外事翻譯服務“品牌”。加強外事翻譯隊伍的建設,創建一支語種相對全、翻譯水平高、綜合素質好、組織紀律性強、向全社會提供服務、真正代表全省最高翻譯水平的隊伍。盡早開展同傳業務,在同行業中樹立起權威形象,做成讓全社會公認的、叫得響的“品牌”。
加強外事隊伍建設,
建立行業文化
對外交往是實力的較量,也是能力的較量。要全面提高對外工作的層次和水平關鍵在人和機制。做好外事工作不僅要有良好的動機,還必須要有良好的業務素質和技能。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效率高的外事隊伍顯得特別重要。因此必須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強制度、機制建設,全面提高機關整體工作能力。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要提高辦事效率,建立便捷高效的工作機制。強化素質提升,營造文明向上的人文環境。
二、加強學習培訓,提高干部的綜合工作能力。外事工作必須始終強調把外事干部的素質和能力培養放在重要位置來抓。力求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并有突破。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適應時代變化和市場經濟需求的人才。外事工作者要努力學習一切對開展工作有用的知識,要有飽滿的創業激情和敬業精神、全球化視野和豐富的現代理念、強烈的榮譽意識和責任意識以及好學上進、勇于創新的進取欲望。
三、加強凝聚力建設,統一整合力量,提高辦事的能力。一是整合行業渠道資源、人才資源和內部服務資源,形成開放合力,倡導相互協作、甘做配角。二是減少內耗、激活內力,形成聚合效應,樹立善于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的良好風氣。三是巧借外力,彌補不足,關鍵時刻請上級機關部門給予支持和幫助,或調動地方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集中智慧和資源,統一協調辦大事。
四、加強綜合調研,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學習型機關,調研型部門,提高正確分析和把握大局的能力。加強對國外政治、經濟、法律、政策及投資環境的調研,特別要對制約本地區外事工作的關鍵問題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和研究。
在新的形勢面前,各級外事部門都在乘風借勢、謀劃發展、致力探索創新,千帆爭進之勢咄咄逼人。無論是誰,面對挑戰,不進則退。因此,我們必須以扎扎實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在全方位、高層次的對外開放中,充分發揮行業的先導作用,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全社會的理解與尊重。
(本文責任編輯: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