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把握,必須輔之以對投資體制改革的研究,這樣才能領略其中的要義
2004年12月3日至5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從已經見諸報端的會議內容來看,本次會議在全面闡述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的同時,也有一些嶄新的提法和構思,對于企業來說,這些政策上的風向轉變,也就意味著市場機會的到來。
穩健的財政政策意味著什么
雙穩健是本次經濟會議最大的亮點,即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其中最受關注的是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轉為穩健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國債發行的規模開始縮小。增發長期建設國債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典型特征,但這個“特征”近兩年正逐漸“淡化”。例如,2003年,長期建設國債發行由1500億元減到1400億元,2004年又從1400億減到1100億元。據預測,今后國家還將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的發行。
有專家指出,穩健的財政政策的目的是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正確把握調控的力度和重點,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基本穩定,并非全面緊縮,更非一刀切,也不是急剎車。穩健的財政政策,是要貫徹實施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政策。比如,農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都是要保護的,這些方面的投入將會進一步加大;當前供給緊張的能源、運輸和重要原材料等方面的投入也都要加大;而在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部分過熱行業,將會采取控制投入增長的政策。
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此次財政政策的轉變和2004年7月1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是遙相呼應的。這種遙相呼應證明了一個大方向,就是雖然中央從2003年7月開始新一輪宏觀調控,但事實上,通過投資體制的改革,中央和國務院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放棄了對相當一部分行業的準入限制。民間資本可以更加自由地進入一些行業。而國家的財政資金,更多地轉向了一些公共服務領域、農業科技領域等等。
因此,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研究必須輔之以對投資體制改革的研究,這樣才能領略其中的要義。
能源領域大有可為
關于能源問題,相關信息這樣表述中央的看法,“節約能源、資源是優化結構的重要目標。必須堅決扭轉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狀況,全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逐步構建節約型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節約型發展道路。”
雖然這樣的表述是放在2005年6大工作任務中的第三項“大力推進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只是這項任務其中的一個要點,但是,能源問題勢必成為2005年最大的經濟熱點之一。
有關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消耗的鋼材占世界消耗總量的21%,鐵礦石占30%,氧化鋁占25%,水泥占40%,煤炭占31%。中國的萬元GDP能源消耗水平是發達國家的3倍到11倍,而中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五分之一,土地資源占有量不到三分之一。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已經維持了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長,如果不盡快轉變這種初始性的增長方式,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將會遭受嚴重的威脅和挑戰。
因此創建一個“節約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成為各方熱議的焦點。
從國際上看,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近年來都突出強調“循環經濟”的發展路徑。比如德國的循環經濟起源于“垃圾經濟”,并已經向生產領域的資源循環利用延伸。日本的“循環型社會”起源于廢棄物問題,旨在改變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美國早在1976年就頒布實施了《資源保護回收法》。這些國家的關于循環經濟、節約能源的思路已經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視。
由于目前我國資源緊缺形勢相當嚴峻,如果不重構節約型和高效率的經濟體系,就會存在著很大的系統性風險,國家經濟安全也缺乏保障。所以,大力開展節能運動,開發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將是一個國家倡導、民意贊同的大方向。
在這方面,企業有很多的機會。
農產品及服務將有作為
很多專家學者早就猜測,2005年的中央第一號文件,又是關于三農問題的。農民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中心問題。
在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要不斷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提高城鄉居民消費能力,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這一提法,一方面與積極財政抽身而退形成對照,另一方面,要達到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目標,其中的關鍵是增加農民收入。因為農民占了中國人口的大多數,農民的收入上不來,何談消費拉動經濟。
在這方面,中央有一個基本的判斷,這個判斷就是“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這個判斷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農民承受城鄉收入的巨大差距。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農村包產到戶的改革先行一步,城鄉收入差距曾經有所縮小,但近幾年又有擴大趨勢。如果說我國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的判斷不但被中央政府所認識也被各級地方政府所接受,那么,這個思想轉變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將是十分巨大的。因為這將終結長期以來各級政府客觀上存在的“決策的城市傾向”,并逐步迎來城鄉差距明顯縮小的可喜局面。
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各級政府“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重視發展農業,動員全黨、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支持農業。明年各項支農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減弱。已經實行的政策不能變,已經給農民的實惠不能減,隨著國家財力物力的增強,還要逐步加大支農力度。要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出發,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
對于企業來說,一方面可以在農民增收這個方面有所作為,如果沒有機會,則需要密切關注農民收入的增長,有的企業可以預先準備,開發專供農村市場的產品和服務。
王義偉
中華工商時報高級記者。近幾年專注于中國入世談判進程、入世對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產品屢遭外國反傾銷等問題的追蹤。對企業經營中出現的失誤、失敗以及未來發展等問題進行過深入的分析研究。
(責任編輯 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