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流星”企業
每逢“3·15”,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江蘇虹雨集團,上世紀九十年代其主打產品膚美靈暢銷全國,現款提貨的卡車在門口排隊,可好景不長,其產品問題上了“3·15”晚會,高明的危機公關最終沒能挽救虹雨集團。幾次從泰州虹雨門前路過,望著銹鎖、銹窗、銹欄桿圍成的空蕩蕩的偌大廠區,心里都別有一番滋味,不知道曾經執掌虹雨集團的尤老板現在忙什么。
許多企業經歷過大風大浪都安然走了過來,偏偏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問題,最后讓企業在陰溝里翻船,局部出現的問題一旦爆發就拖累整體,事務型的企業、“救火”式管理只能是越忙越亂,哪有時間思考自己屬于第幾次提升。
細節決定成敗,理念確定方向,《科技智囊》的主題:第三次提升是源自心靈深處的震撼,是發自管理者肺腑的吶喊,是中國式管理由量變向質變的升華,是中國迎接新挑戰的一次管理革命。
企業不可能孤立存在
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一個非常好的話題,也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和企業成長到今天所面臨的緊迫問題。市場競爭行為的博弈性質必然導致企業的適應性行為,以悲觀論者的眼光來看,叫做投機的不可避免性。以樂觀的態度來看待,并且以流行的觀點來詮釋,就可以說是培育競爭和企業“狼性”??此撇豢烧{和,其實乃同一事物的不同側面,在其核心處依然存在著本體的自在,那就是目的,存在和生長的目的。正如這一期《科技智囊》中“智囊新語”中所提出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辦公司”,答案的啟示也恰恰就在這篇文章的頂端——“透析企業生命系統,維護企業生態關系”。答案就在于生命系統不是無休止的增長,存在和進化的至美在于和諧的生態依存和協同促進關系。企業家與企業,企業與員工、環境、市場、消費者……,舍此依存關系,企業便不能存在。
以科學發展觀解讀公司責任
同其他許多事物一樣,公司的“社會責任”的理論和實踐始于西方發達國家,是“舶來品”。毫不奇怪,多數國內輿論從國際經貿關系角度出發,初始反應是抵觸,斥之為發達國家繼反傾銷、環保標準之后,針對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又一個貿易壁壘。
在跨國公司的母國,在政府和民間社會的推動下,企業與社會已經建立了共生共息的和諧關系,但在跨國公司海外投資所在的發展中國家,要么政府和民間社會政策和執行能力不足,要么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難以兼顧,這是跨國公司“社會責任”日益成為跨國界問題的背景。
我國有關政府部門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借此題目深入探討市場經濟制度下建立“和諧社會”的道路和模式,明確社會責任是“新發展觀”對企業的要求,完善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制、政策和監管,推動“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五個統籌”等觀念真正成為我們全社會的共識。在企業層次,應著重幫助企業理解其社會責任的意義,并探討從管理角度如何應對社會責任問題。本期主題的討論內容十分必要,但“第三次提升”這一說法容易使人對技術、制度和社會責任進行不必要的排序,“再一次補課”可能是更好的表達方式。
法制環境至關重要
社會責任是一個足以讓不少中國企業家面紅耳赤的話題。中國的富豪榜成了通緝令,拖欠民工工資連法律都難以遏制,以至于總理為民工討工錢,上市公司欺詐之術令人眼花繚亂,證券市場不如賭場……
毋庸諱言,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尚處于初級階段:多數企業家不知道企業公民的準確含義。為什么要大力倡導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其一,股東利益最大化應服從于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換言之,一個企業靠損害股東之外的人士的利益所創造的“利潤”對社會總體而言是沒有價值的;其二,承擔社會責任符合企業長遠利益的,是投資而不是成本。良好的社會形象,將使企業取信于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獲得更大、更持久的成功;其三,社會責任正成為繼ISO9000和ISO14000之后新的國際準則,成為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前提條件。
不過,在倡導企業公民意識的同時,必須提請注重法制社會的建設。健全透明的法制體系和嚴格的執法,是企業行為規矩的制度保障。一個違法犯罪成本很低的環境下,怎能期望企業安分守己呢?在違法犯罪尚堂而皇之的情況下,社會責任是否只是奢談呢?因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應該是法制社會,企業公民首先是遵守法律的利潤追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