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各大電腦公司采用代工方式把制造業務外包出去時,戴爾卻在擴大自己的制造業務
過去,我們理解的戴爾模式,就是直銷,跳過經銷商這個中間環節,直接面對客戶銷售。但是,今天我們卻發現,當全球各大電腦公司采用代工方式把制造業務外包出去時,戴爾卻在擴大自己的制造業務,而且戴爾在制造過程中成本控制能力非常出色。這個另類戴爾模式,將顛覆剛剛形成不久的流行觀點。
20世紀90年代開始,全球企業經營方式發生了一個翻天覆地的大革命。這場革命的特點是:首先是營銷與制造分離,接著是研發與制造的分離。在傳統企業模式中,研發、采購、制造、營銷等等環節構成一個完整的業務鏈。是跨國公司改寫了游戲規則,它們保留了營銷和研發環節,而卻把制造環節外包給制造成本低廉的制造商。在家電、服裝、玩具等行業,這種制造業務的外包,叫做“貼牌生產(OEM)”;而在消費電子和IT行業,它則叫“代工(EMS)”。
OEM和EMS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全盛期,一批專門做貼牌和代工的企業如臺灣廣達等開始嶄露頭角。現在,全球每銷售4臺筆記本電腦就有一臺是廣達代工的。像廣達這樣的代工企業,它不做市場、不做廣告、不做研發,一心一意撲在制造工藝和流程上,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低成本。而那些電腦跨國企業,在做成本分析時,發現與其自己做電腦,還不如把產品包給代工企業做更合算。先是惠普把制造業務外包出去,接著IBM也把加工外包出去了。到今天,幾乎所有的大品牌電腦,都不再自己生產電腦了。
但是,戴爾卻一直沒有丟棄制造業務。而且,還在繼續投資設廠,擴大制造業務。
戴爾憑什么逆潮流而上呢?這就涉及到一個沒有被廣泛關注的另一個戴爾模式。我們知道,戴爾的營銷成本控制得非常出色,以其在中國市場的表現看,它的產品商業庫存期只有4天,而聯想卻是28天。電腦的庫存期長短,一是意味著資金成本的高低,二是意味著硬件價值損耗的大小。戴爾在制造業務的成本控制方面同樣非常出色。
戴爾制造模式的核心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即時生產。戴爾工廠在接到訂單后的4個小時,產品就能裝車發貨。
二是原材料的即時供應,零庫存。十幾年前,戴爾會有大約30天的部件庫存期,像外殼、主板、英特爾處理器等等部件。而現在,戴爾的奧斯丁工廠再沒有任何的庫房,戴爾要求供貨商在90分鐘之內能夠提供8至10天的部件供應,事實上,戴爾48支卡車運輸車隊就是它的庫房。從技術角度講,庫存最小化極大地節省了戴爾的成本,這還意味著當戴爾進行產品型號轉型時,他們不需要對舊部件進行消化。
三是把研發的重點聚焦在工藝上。研發是戴爾保持成本的一個途徑。戴爾將2%的收入投入研發之中,這一數字遠遠低于其競爭對手。戴爾創新的重點主要集中在產品如何生產、包裝以及如何進行市場營銷,而不是在產品本身的改進上面。 戴爾的競爭對手花收入的5%到6%在研發上面,但戴爾的研發模式與眾不同。戴爾用Alfred Kinsey勞動強度理論去研究自己的組裝流水線。戴爾用視頻設備將工作小組的每個組裝步驟錄像下來,然后看有沒有多余或者浪費的步驟。戴爾工作流程設計師甚至令一件產品不出現一顆多余的螺絲釘,因為,多一顆螺絲釘將浪費一臺機器大約4秒鐘的裝配時間。
四是制造業務貼近市場以保證即時供貨。戴爾在美國已經擁有3家工廠,每個工廠都有6個足球場那么大,現正在準備開設第四家工廠。在美國銷售的電腦,全部在美國本土制造。這又可以節省運輸成本。
戴爾制造模式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即使是在高工資、高福利地區,制造業還是有空間的。企業可以向工藝、向流程、向管理索取效益。而作為中國企業,一旦戴爾模式在歐美普及,我們的競爭優勢何在?僅僅依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作為競爭點,或者依靠匯率或退稅等金融或財政的鼓勵措施,可能都不是長久之計,因為出口貨物畢竟還要加上一個遠洋運輸成本。
后續服務
《企業戰略實戰教程》·面向培訓市場與企業內訓
為了加強戰略欄目的實踐性和操作性,集十年企業運作、七年顧問實踐之豐厚經驗,本刊“決策·戰略”欄目特約撰稿人朱志礪特推出2005版《企業戰略實戰教程》。攜手專業培訓機構,共同打造2005年度企業家和高階經理人培訓課程。
該教程將教給受眾一套理解企業運作、規劃企業發展的全新視角和全新方法。
淺顯、質樸、實戰,不糾纏于理論,是本教程的特點之一。
朱志礪
實戰派企業戰略專家、產業評論家。在珠江三角洲企業做過十年職業經理人,擁有豐厚的企業運作經驗和前衛的戰略管理知識。
《企業戰略實戰教程》提綱
◎企業戰略是什么?
企業面對環境變遷,怎么調整、怎么再造,這是企業的戰略問題。
企業戰略,是企業因應環境變遷,給企業重新定位,再造企業結構、流程、文化的學問。企業戰略,本質是企業變革方案。
◎企業戰略的核心要件是三大結構
產業、產品結構;資本、股本結構;人才、組織結構
◎戰略與管理的關系
管理是企業怎么“做得好”的學問,目標是增加產出,提高質量,降低成本,促進銷售。
戰略是企業怎么“做得對”的學問,目標是為企業選擇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解決怎么優化資源配置,培養業務能力,營造競爭優勢的問題。
◎影響企業經營的環境因素
◎企業戰略中,最重要的是產業產品結構。
企業的產業政策、業務戰略,決定企業“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
多元化、專業化、相關多元化、不相關多元化、縱向多元化、橫向多元化、業務能力、核心能力、競爭力、共享資源、核心業務、主營業務、成長業務、種子業務、上游業務、下游業務等等概念,都是業務戰略要解決的問題。
該教程力圖用最簡潔、生動的案例,以案說法,教你厘清這一大堆亂麻。教給你怎么分析企業的能力體系與資源體系;教給你怎么培養能力體系,優化整合資源體系,從而營造企業競爭力。
◎資本股本結構事關企業能否永續經營
股票上市,等于是老板把資產切成許許多多小塊,拿到產權市場上去出售。
家族企業與股權多元化。
不上市,企業也能募集資金。
做大做強與經營權控制是一對需要認真對待的矛盾。
把老板一個人的事業,變成經理人團隊的共同事業——MBO,“要素入股”。
◎人才組織結構
產業結構優良,企業的行業空間、市場空間都足夠大;有了良好的股本結構,公司治理制度也很健全,企業是不是一定能成功?不一定!人才組織結構要解決,前景廣闊的業務誰來運作,要解決運作企業的團隊能否產生合力的問題。
重點要解決好授權與制衡、激勵與監管的關系問題。
◎事業部制的現實問題與管治問題。
采購、銷售多平臺與單一平臺的孰優孰劣;業績與資源效率的現實矛盾;分權與整合的矛盾。
◎三個“虛擬中心”對集團公司建立職能體系的意義
資本中心、利潤中心、成本中心
集團公司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責、權、利分明的職能體系。而三個“虛擬中心”,提供了集團企業職能分層的依據。
◎企業戰略怎么做?
解決兩個體系的問題:一是目標體系,二是目標支持體系。目標支持體系決定戰略的可操作性和能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