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步入WTO的后過渡期,“兩稅合一”已經沒有任何拖延余地,囿于某些地區或部門利益而貽誤改革的最佳時機,將付出沉重的改革成本
符合WTO無區別對待精神的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兩稅合一”草案,本來計劃2005年3月提交全國人大討論并通過。但是,由于各方利益的博弈,合并草案能夠提交人大討論尚難定論。
事實上,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有關“兩稅合一”的提議和草案,前后就曾有數十稿之多。而2002年以來,財政部、國稅總局相關官員曾一再表示,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軌“實施在望”。 那么,“兩稅合一”到底會對中國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稅率不統一,導致稅收負擔差別大
在WTO后過渡期中,各種關稅將進一步降低,國外的產品將大量涌入我國,國內市場競爭將日趨激烈;外資企業所受到的市場準入限制已大幅度降低,有些甚至已被取消,內資企業將不再具有任何市場準入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采用“雙稅制”,則無法形成一個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從而導致市場經濟環境無法得到完善,內資企業將有可能在逆向歧視的情況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喪生或因不堪本國稅負而紛紛將資金轉移出境。
雖然,我國目前內外資企業名義稅率都為33%,但根據相關的統計,外企在2004年的實際稅負大約是12%-13%,而中國一般內資企業的平均稅負達到22%,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稅負更高達30%。內資企業的所得稅負擔是外資企業的兩倍左右。這種稅制不僅大大加重內資企業經營壓力,減少了國家財政收入,同時將產生負面政策效應。
一方面,有些內資企業想方設法轉變企業性質以獲得種種優惠待遇。據估計,“假外資”占實際外商直接投資利用額的三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一些外資企業在“兩免三減半”的稅收政策優惠期結束后就撤資離開,從而導致我國稅收收入減少。
同時,種種優惠政策還可能導致腐敗、設租尋租、不透明和不確定性,以及政府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的忽視。
此外,在目前匯率不能調整的情況下,“兩稅合一”可以減少資本流入和外幣供給,是釋放人民幣升值壓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兩稅合一”短期內將對政府稅收收入產生影響
“兩稅合一”后意味著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稅率將有所提高,而內資企業的所得稅稅率將有所下降。據估算,內資企業納稅額占全國稅收收入的四分之三左右。由此可見,一旦稅率調整,內資企業的納稅額將有所下降,從而使政府總體稅收收入存在一定的減稅效應。
但是,應該注意,“兩稅合一”后,占實際外商直接投資利用額的三分之一左右的“假投資”將不再享受稅收優惠,從而使得這部分企業所繳納的所得稅額將有所增加;同時,那些利用我國稅收優惠政策進行投機取巧的公司也喪失生存的空間,進而我國財政稅收收入的部分損失將得到彌補。
此外,還應該注意的一點是,隨著“兩稅合一”制度的實行,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的成本差距將逐漸縮減,其在產品競爭、融資以及吸引人才方面的優勢也將逐漸變弱。而在公平競爭環境下茁壯成長的內資企業,仍將為我國的財政稅收收入做出巨大的貢獻。
“兩稅合一”對中國未來吸引外資不會有較大影響
據有關統計,截至2004年10月,我國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金額5552.51億美元,合同金額10621.29億美元,已經連續10年居發展中國家之首,2002年更高居世界第一。如此巨大的外資對中國經濟的推動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有人擔心“兩稅合一”會影響到我國對外資的引進,部分外資可能會轉向印度、越南等稅收優惠地區。 “兩稅合一”可能在短期內對吸引外資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并不很大,也不會持久。
從本世紀初開始,國外直接投資流量的增長率超過其他世界經濟主要綜合指標,特別是對外貿易的指標。且從資本流動方向看,主要是向發展中國家流動。中國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國家之一,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也是全球最曠日持久的一次經濟改革,隨著我國經濟布局和經濟結構調整,國際主流資本將會更多地流入我國。實際上,“兩稅合并”是必然趨勢,它的實施只是早晚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我國2004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為606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外資流入國。與此同時,2004年我國合同外資金額達到1535億美元,表明外資大舉投向中國的勢頭將會延續下去。
稅收優惠并不是我國吸引外資的主要原因。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在我國投資的外國公司所做的調查顯示,外國投資者到我國來進行投資,看中的主要不是我國的稅收環境,而是我國安定的政治環境、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巨大的市場潛力等其他有利條件。有企業甚至表示,他們愿意以稅率上的國民待遇來換取其他方面的國民待遇。而且,稅收優惠對于那些不實行“稅收饒讓”制度的國家,其影響是比較小的,甚至是沒有影響。
實施“兩稅合一”后,并不是完全取消稅收優惠,而是以產業導向的“特惠制”取代“普惠制”。同時,我國還為外資企業留了若干年過渡期。過渡期內采取保留、擴大、替代和減少四種處理方法:農牧漁、港口、鐵路、碼頭電站等外資所得稅減免項目繼續保留減免,并擴大到所有企業;內資企業的一些稅收優惠擴大到外資企業,如研發投入20%列入成本,取消研發投入需比上年增長10%的條件;將一些地區性優惠替代成行業優惠,如高科技企業一律享受15%的優惠稅率,而不必要在高新開發區內;減少特殊稅收優惠政策。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許多外資的主要利潤來源地,在華的外資企業不會因為稅率的變化而輕易撤離。
“兩稅合一”的歷史背景
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開始引進外資,如何對外資企業征收所得稅的問題開始突顯。最初沿用1950年制定的工商所得稅,但是很快就發現該稅種的很多內容不適用,必須制定新的稅法。而那時國營企業利潤分配制度的改革剛剛開始,還未達到可以征收企業所得稅的程度。雖然有一部分集體企業也繳納所得稅,但當時集體企業與外資企業性質不同,無法將集體企業所得稅征收辦法套用到外資企業上。在這種情況下,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大部分內資企業繼續實行上繳利潤的制度,對外資企業單獨制定所得稅法。1980年,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1981年,五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企業所得稅法》,這兩部稅法就構成了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度。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1983年至1984年我國推行了“利改稅”,國營企業也開始繳納所得稅,但由于當時仍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期,國營企業、集體企業的利潤分配制度與外資企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無法適用同樣的所得稅法,因此仍不能把國營企業、集體企業的所得稅與外資企業的所得稅合并。這時就出現了內資企業所得稅與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行的企業所得稅制度。1991年將適用于外商獨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兩個所得稅法合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獨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1993年將適用于國有、集體和私營企業等內資企業的所得稅條例合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
這套國際上少見的所得稅稅制模式適應了當時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階段,彌補了投資環境的缺陷,為外資“創造”了較多的投資機會,保障外商投資獲得較高利潤率,從而也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爭取到了大量寶貴的外資,促進了我國的開放步伐,使國內企業學到了許多先進國家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方法,帶動了國內企業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