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卻停留在20世紀末的門坎上,遙望21世紀的教育陣地而感嘆、迷茫!這,不知道是我們教育的幸運還是悲哀?
假如有教育工作者說:21世紀太復雜了,一切都在變動中,存在著不確定因素太多,所以我決定放棄教育,等世態都明朗了,再來進行教育吧!我們又會怎么看呢?如果這樣觀點成立的話,那么,21世紀我們是否該放棄教育?
當我一口氣讀完《看世界》雜志第8期上刊載的“21世紀的教育應該教什么”一文后,這樣的感覺油然而生。汪丁丁先生是一位名家,如果說他對21世紀的教育充滿謹慎,可以理解,因為怕誤人子弟,這是一個教育家的責任。但是作為一個專家,因為看不清將來的教育方向,而采取不作為的態度,這實難令人茍同。
是沒東西可教,還是有太多的東西要教
汪先生在該文中說到:“中國這個迅速轉型的社會,誰都不知道未來孩子的社會環境是什么樣,憑什么把今天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未來萬一都是單親家庭,同性戀,都不結婚呢?那時你的教育是什么?你還教給他傳統的價值觀念嗎?有隔膜。我們有什么資格教他們合適的生存方式?”
言下之意就是說,將來的世界變化無法預料,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會變得非常出格,所以我們應該放棄對他們進行任何教育,因為我們沒有資格對未來進行教育。奇怪,教育家對現在不教育,對將來也不教育,那還是教育家嗎?所以他還說,他對自己的孩子也不敢教:“我們倆就打游戲機,其他事我不管。沒法教……因為你看不清未來。”
是的,也許你看不清未來,但你總看得清是非呀。可以肯定地說,無論社會進入到哪個世紀、無論世界怎樣變化,變得善還是惡,但是人類崇尚人性美——愛和善、公平和公義——的價值觀念是不改變的,一個教育家推崇這種責任的觀念是不變的,自古以來,中外皆同:教育從來不是躲在時代背后,等待時尚,迎合潮流,而是匡正時弊,引導未來。教育之所以是教育,歷來都有自己的意志方向——沖破世俗、化解物化對人的迷惑,挽救人性迷失。
再說,即使將來單親家庭有可能增多、同性戀增加,但也不會成為社會的主流,這些現象的出現,對社會總是一種負面作用,也是教育需要加強作為的一種提示。我們總不該放棄責任,任其發展吧!這里有一個教育原則問題,教育不光是簡單解決一個人的生存問題,因為這是一個動物性層面的問題——強盜、土匪、不法者最能解決生存問題,而教育要解決的是合理、合法、合德的生存問題。
按照我們社會現在的道德素養,生存技能及創造力的開發等薄弱現狀,教育工作者不是無事可干,而是有太多的工作需要我們迫切去干。
不錯,21世紀是充滿了不穩定因素。這種不穩定并不只是教育界才有,要是大家都等待觀望,都采取不作為的態度,行么?
教育是干什么的
記得孔夫子有個全世界公認的觀點——有教無類。就是說每個人都應該受教育,不管你是男是女、是胖是瘦、是貧窮還是富有的,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而汪先生在這方面卻有自己的高論,他說:“一個苦孩子,出身極貧困,在中國社會一層層爬上來,得“殺”多少人啊!從農村到北大,然后成為名教授,而性格不扭曲,這概率極小。而性格要想不扭曲,童年必須幸福;但童年幸福的人意志薄弱。你說你怎么教這個孩子,我就不敢教。”這樣的論調有點奇怪,窮人家的孩子你不敢教,怕他長大了性格扭曲,富人家的孩子又不敢教,怕他將來暴露性格懦弱的一面!那么請問,怎么樣的孩子你才敢教?是完人么?是完人還要你教育干什么?教育的目的不就是想讓人性格不遭受扭曲和少遭受扭曲么?不就是想讓性格懦弱的人能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力量嗎?要不,要教育干什么?
據我所知,從宏觀上談教育,教育總包含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從德育上教育人,觀念可以出新,但萬變不離其宗,總要符合真善美的標志、總要于人有益,于社會發展有益。二是技能素質的培養、思考力的培養和創造力的培養。一句話,即是德和能的培養。離開其中的一條內容去談教育,就是一條腿的教育,也即是殘截式教育。
有人以為,如信力健先生在該文中提出的,“我們是在按東方‘仁義禮智信’的目標培養出有道德的人,而西方是在培養達爾文主義打敗別人生存的人。”其實,“仁義禮智信”,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正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嚴重的道德信用危機!請問有道德的人在哪里?而西方國家也并非在培養單一的達爾文主義者,如果是,它就無法高度協調整個歐洲文明。達爾文主義只是一個競爭的代名詞,如今,競爭已融入全球概念,它與野蠻無緣。至于信先生問,“要培養孩子成為君子,還是強盜?”這樣的問題無須回答。請問,如果世界上有強盜,你是該向強盜學,還是向君子學?
關于啟蒙還是救亡
該文還有一些段落值得我們注意,作為一種觀點我把它歸結如下:“要是孔夫子碰上尼采,尼采就是一流氓,手里拿一把刀,一刀捅死你了。這世上要都是孔夫子,有一個尼采就稱霸天下,因為你打不過人家。”這是盛洪先生說的一段話,下面還有一段話是李厚澤先生概括的:“你想啟蒙,想把他培養成孔夫子式的思想家或找到個人實現的教育路線,他沒法生存。你要想教他生存技能,境界又上不去。”前一段話說的意思是,如果我們培養出孔夫子這樣有道德的人,他就會很懦弱,碰上流氓就無奈;后一段話的意思也是說道德家的個性很懦弱且無生存能力,但你教他生存技能,他又變得欠道德。
我們的教育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困境?歐美等國家的教育不外乎也是社會公德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這樣兩條教育方針。而從實際看,他們的社會公信力和個人的生存能力都比我們強。德育和生存技能如同是一個人的兩條腿,協調前行。它并不像我們歸結的那樣,呈現一種對立狀。而我們為什么會呈對立狀呢?是不是我們的思想領域本身就存在著某種對立狀呢?
比如我們對啟蒙和救亡的看法:總以為培養出孔子式的道德人才就會懦弱、就會打不過人家、會投降、會亡國!其實不然,本質地說,啟蒙和救亡不是兩回事,而是一回事。真正的啟蒙包括道德覺醒、人格獨立、意志力升華以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等社會責任感的強化。中國人歷來有士可殺不可辱之慷慨,而這些正義感的確立,正是救亡的前提。所以,它不是流氓和強暴得勝的理由。而亡國、投降卻與流氓、朝廷腐敗、奴化教育及國民性道德流失有關。
從中國歷史上看,中原人為什么打不過蒙古人和滿人,向他們屈膝投降?原因在于道德淪喪,朝廷腐敗,內部傾軋,斗志渙散,百姓民不聊生,民心喪失……而不是敗于國德、官德、民德良好。而當時蒙古人、滿人內部的國德、官德、民德要優于漢人。
總體上看,封建社會的德教是失敗的,失敗在重官輕民、重文輕武、重名輕商、重傳統思維輕創新精神……封建文化的另一面是人性奴化、人格無法獨立,從而缺失人生信仰!
追根尋源,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陰影,不是說要改就能改得了的。由此導致經不起新時期改革浪潮的沖擊,尤其是面對物欲橫流,許多人會迷失,會走極端,也就可想而知了。
可見教育工作者身上的任務有多么紛繁、復雜、任重而道遠,而并非是無事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