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后,一批批具有實力的企業紛紛跨出國門,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和國際競爭,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參與進行跨國投資和貿易,中國經濟將更快融入全球一體化。但是,中國企業海外欠款的數額卻迅速上升,海外維權已成為中國企業難隱之痛。
海外欠款此消彼長達千億美元
2004年,我國進出口總額歷史性地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成為繼美國、德國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大國,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企業海外業務欠款額也大幅上升,到2005年初,海外欠賬總額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這個數額相當于2004年中國出口總額的1/5,同年全國GDP的1/13。在2003年進出口總額快速增加的同時,全國新增加海外欠賬達250億美元左右,并且今后還可能以每年15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從目前被欠企業的欠款時間分析,這些逾期未收境外賬款中,拖欠三年以上的占10%,拖欠一年至三年的占30%,半年至一年的占25%,半年以內的占35%。
目前,我國外貿企業每年的壞賬率高達5%,有的達到30%,遠遠高于西方企業0.25%—0.5%的水平。美國著名“討債公司”SGA創始人亞摩·基爾曼說:在美國,每年50多萬件的商業訴訟中,至少有2萬件是中國企業受騙案。從2002年起,四川長虹集團在美國遭受代理商的大額欠款高達42億人民幣,將這個中國彩電出口大戶拖入經營泥潭。浙江省外經貿廳公布的數據顯示,2004年全省出口580多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40%,累計海外欠款也增至近百億美元。這些數字只限于官方統計的國有外貿企業,很多股份制和民營企業未被統計,其中多數企業不愿公開海外應收賬款金額,因而海外拖欠款的實際數字還要高得多。據部分經營進出口業務的公司估計,一般情況下,企業平均收賬率只有80%左右,江蘇省蘇州市和南通市,有部分涉外民企和個體戶,也連連出現外銷的蘇繡和藍布印花產品的應收賬款被拖欠情況。
目前,中國企業的海外欠款案在歐美發達國家有,在亞洲、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及中東地區也有。國際貿易拖欠案的國內發案地區以前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近兩年向內地省份、中小城市,甚至西部欠發達地區轉移,波及的地區和企業愈來愈多,這是一個值得關注和警惕的新動向。

高額海外欠款的背后
告訴我們什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如此高額的海外欠款,在它的背后會給人怎樣的警示呢?
急于出口造成大量“紙上財富”。隨著外貿市場逐漸的放開,大批私營和股份制企業也獲得了出口經營權,這些富有活力的企業加入外貿行業后,很快成為中國出口快速增長的生力軍。但由于不太熟悉外貿及法律方面的許多環節,獨立經營外銷業務后,很容易成為海外惡意拖欠的“獵物”。據分析,1999年以后發生的海外欠款額中,有1/3來自民營和私營企業以及個體戶。一位業內人士說,許多公司賬面上看效益不錯,產品庫存少,市場銷路好,實際上錢并沒有真正到手,大部分效益只是體現在應收賬上,成為名符其實的“紙上財富”。
沒有一套完善的公司信用管理制度。沒有一套系統、完善的公司信用管理制度是造成中國出口企業壞賬率高的最主要原因。據商務部一項研究報告統計,中國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中只有11%建立了自己的信用監管體系,而這11%中又有93%是具有外資背景的跨國企業。很多國內公司至今沒有認識到海外欠賬的風險,根本沒有建立應收賬款管理制度,或者有制度而沒有落實。
對及時收回賬款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目前,中國企業單方面追求銷售業績情況很嚴重,尤其是國有企業情況更突出,他們把簽的訂單視為經營成功的標志,在回收貨款時又總是擔心對客戶逼得太緊,害怕失去客戶和業務。因此,企業在出口后一般都會等到最后的付款期限才到銀行辦理收款業務,此間稍一疏忽就成了逾期貨款。對逾期的欠款也總是由于不積極追討而一拖再拖,最后變為壞賬,難以收回。
國企管理層人員頻繁更替,后任不理舊賬。由于繼任者害怕追不回逾期賬款而變為壞賬,影響政績,故而對前任領導經營中產生的逾期欠款,寧愿將其繼續作為應收款保留在賬上,也不愿意去積極追收。經過多任領導的積累,企業逾期欠款越欠越多,逾期時間也越拖越長,收回來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小。
為轉移侵吞財產提供方便。有媒體披露認為,有相當比例的海外欠款屬于中國公司刻意為之,主要是通過操縱海外應收賬款科目,企業可以規避政府長期實施的嚴格的海外投資管理政策的管制,包括漫長的項目審批過程和資金使用程序。在決定對外投資時,不少企業可以用海外應收賬款名義將出口收入留存境外,向境外子公司提供資金,其中不排除有人出于明顯的侵吞企業資產的動機,通過在海外設空殼公司、人為制造欠款以侵吞國有資產。還有的以“走出去”名義,故意將海外項目做虧、做垮,然后用轉移到海外的資產購買本土企業,把“黑錢洗白”,使之成為個人資產。
不能讓海外欠款再“黑”下去了
盡管這些欠款對中國經濟總體上并未構成明顯的破壞,但對于被欠企業或個人來說,海外欠賬如果無法追回而成為壞賬的話,就很可能對企業和個人造成致命打擊,甚至于被迫破產,對此,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企業界的高度重視,積極尋求對策,堵住欠款“黑洞”,化解外貿出口的風險。
努力增強防范外貿風險意識。俗說:防人之心不可無。做生意的共同目標,就是賺錢,入世后,國外市場也不是遍地黃金,和外國人打交道也必須有防范意識,不能見毛就是“鴨”,裝到籃里便是“菜”,對簽訂單子要有風險評估,不能為了追求所謂“政績”,白賠一年的汗水。我不害人,但切不可不防人,這是防范風險的基礎,同時,企業也應充分考慮信用成本。
摸清欠款規模,建立預警機制。目前我國企業累積海外欠款達1000億美元,這是通過各外貿進出口公司統計的數字,據說還有相當一部分民營和個體企業的欠款未列入,這一塊究竟欠款多少,“黑洞”到底有多深,現在還是個未知數。因此,經貿委和商務部應該牽頭,組織國家進出口總公司和海關聯合進行全國性普查登記,統計匯總得出累積欠賬總額,具體到省、市和企業,劃分年度,標明月日,拖欠的國家、企業或法人,為建立海外企業信用預警機制,掌握翔實的資料,建立我國第一批涉外“黑名單”。
主動出擊抓緊追討債務。據美國商法聯盟調查分析認為,當逾期欠款時間為一個月時,追債成功率為93.8%,半年時,成功率急降到57.8%,兩年左右時,成功率只有13.5%。債務被拖得時間愈長愈難討。因此,中國企業應該主動出擊,也可調兵遣將,組成討債班子,抓緊時間追討債務,避免造成更大經濟損失。
利用國外信用體系評估合作對象。企業在合作前要充分利用國外成熟的信用體系,全面搜集經貿對象的相關信息,從而可以對其信用水平進行評估,其中也包括對合作對象所在國的法律、法規全面了解和熟悉,以免陷入“法律盲區”而吃暗虧。上海某一大型國企被外商惡意拖欠500萬美元,北京共和律師事務所通過美國信用體系發現外商與美國通用公司有密切信用和合作關系,于是將該外商的惡意避債、不良信用的問題告知通用公司,很快追回欠款。企業也可通過仲裁這一低成本方式追討欠款。
聘請國外專業追債公司幫忙。發生欠賬后,可以交由國外專業追債公司予以幫忙解決,這也是一個好辦法。據了解,在國外,專業追債公司是合法設立的,雙方簽訂代理協議后,企業應提供原始證據、材料,一般事先不收費,追回欠款后再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電視臺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