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的典范意義仍然明顯:它可以算做愛因斯坦的“第三個小板凳”,盡管做工依然粗糙,但明顯是在用心做,而且比前兩個更精致點
10月27日上午10時,“939”躍上了香港聯合交易所的電子計價牌,——這是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代碼,首家“航母級”國有商業銀行就此沖進國際資本市場的驚濤駭浪。
這無疑成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里程碑式的事件。
從2003年2月20日建行向國務院遞交第一份整體上市計劃算起,建行整整歷經了982天的磨練,以一個現代商業銀行的新形象登上國際資本市場的大舞臺,上演了一場近年來全球最大規模的首次公開發行的好戲。
建行上市受到海內外的高度關注,創立了多項第一:為香港股市有史以來最大的IPO(首次公開發行),也是2001年至今全球最大的IPO;中國企業規模最大的IPO;建行成為四大國有銀行中首家赴港上市的銀行;成為中資企業中“全流通”上市的第一股等。有媒體甚至用“巨無霸”、“超級航母”、“金融神六”等字眼來形容建行此次的香港上市。
兩年多的上市準備與沖刺,從2003年底獲得匯金公司注資,到2004年6月完成財務重組、9月成立股份公司,今年6月引入美洲銀行和淡馬錫作為戰略投資者,直至10月全球路演和成功上市,建行一路披荊斬棘,突破了重重關卡,最終修成正果。
作為第一家真正經歷了市場洗禮的國有銀行,建行在很大程度上也充當了中行和工行改制的探路先鋒,其處理不良資產、補充資本金、完善公司治理、戰略引資、上市定價的種種實踐,勾勒出一條國有銀行走向國際資本市場的清晰脈絡。
建行的上市拉開了備受注目的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海外上市的序幕。在建行上市的同時傳來中國工商銀行的股改掛牌以及中國銀行的引資成功的消息。中國銀行行長助理諸鑫強和工行行長楊凱生都分別在公開場合宣布,兩家銀行都計劃于明年的適當時機完成海外上市。
到2006年12月之前,中國將兌現世貿承諾,向世界全面開放銀行業。對仍處于困境中的四大國有銀行進行改革,其必要性和緊迫性毋庸多言。建行此次的行動表明了中國政府的實施金融改革的決心和勇氣。建行上市的當天,國際各大財經報刊都進行了報道,歐美和香港的諸多金融家和學者稱,建行的成功上市顯示出全球金融市場對中國金融改革的認可和贊譽,也可以看到中國正決心創建更透明、更復雜的金融服務和資本市場體系,相信未來的中國銀行業將更具有活力和競爭力。
另一方面我們還應看到,引資和上市并不是金融改革的惟一法寶。無論是進行股份制改造、國家注資補充資本金,還是海外上市,其最終目的都是提高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建行雖然成功上市了,但坦率地講,目前與國際先進銀行的差距還比較大,信貸資產質量、財務收入結構、海外業務比重、風險管理等幾個環節都明顯薄弱。
比如老生常談的不良資產問題。財務報告顯示,建行目前不良資產率為3.7%,較2002年的20.9%下降了17個百分點,但連建行自己都承認,這一成果取得主要是依靠國家政策扶持以及貸款規模的擴張,去掉這兩方面因素,實際建行自身努力只占約2個百分點。可見建行的風險控制能力還沒有根本性的提高。而工商銀行2.59%的不良資產率更是靠一舉剝離到資產管理公司實現的。如何真正提高資產質量,幾大銀行要做的功課都還很多。
再比如完善國有商業銀行的法人治理結構。建行目前雖然搭建了公司治理結構的組織架構,建立了新的制度框架,初步實現了“形似”,但距離“神似”還有很大差距。
盡管如此,建行的典范意義仍然明顯:它可以算做愛因斯坦的“第三個小板凳”,盡管做工依然粗糙,但明顯是在用心做,而且比前兩個更精致點。
不過,建行掛牌上市并非一勞永逸之舉:今后,建行必須接受來自國際市場的審視,按照國際金融市場的要求對全體股東負起責任,否則,就要被國際投資者“用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