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被指控非法投資位于大陸的和艦科技,臺灣著名IT廠商臺聯電遭到當局的調查。就在“聯電事件”懸而未決之時,曾被指控告密而卷入“聯電事件”漩渦的中芯國際又攤上了麻煩。4月1日,臺灣“經濟部”指責中芯國際總裁張汝京“違規”到大陸投資,判罰款500萬元新臺幣,并要求張汝京在6個月內從中芯撤資,否則將連續罰款,直至撤資為止。盡管臺當局的處罰能否真正落實還是一個未知數,但進一步增加了“聯電事件”的神秘性。
隨著聯電事件的進展,島內業界一片嘩然,多數工商業者認為此舉會對大陸投資造成不利影響,而外界普遍認為此案已染上濃厚政黨爭斗色彩,媒體在報道此事件時大都用了“打擊報復”、“秋后算賬”等詞眼,之所以選擇聯電是殺雞給猴看,達到殺一儆百的目的。
受制于臺灣當局“投資政策”,許多芯片類企業不得不間接進入大陸。同樣是臺灣芯片界重量級企業的臺積電董事長張忠某在前幾年考察大陸時還認為由于成本,相關配套等問題,臺芯片類企業并不適合大規模“西進”,而就在2003年,眼看著大陸市場將要被老對手們瓜分殆盡,其公開表示,如果臺當局還不能修改現行的投資政策,臺積電將有可能通過間接方式進入大陸。
曾任臺灣美林證券公司總經理、臺北國際婦女會募款主席的馬淑靜在一篇評論中認為:如果聯電公司這次由于違反兩岸關系的法律而受到處罰,那么其他企業也就應依法偵辦,問題是為了要生存,為了維持競爭力,臺灣幾乎所有的高科技公司都已面臨像聯電公司的處境,難道要對全臺灣的電子公司都開刀嗎? 她認為臺當局這次選擇高科技企業下手,是在把會下金蛋的鵝殺死!
臺當局的這種做法,不但引起島內其他黨派反對,就連民進黨重臣“立法委員”柯建銘都表示,檢察機構如此粗魯的行為,形同“抄家滅門”,將傷及臺灣的科技產業。更有一些評論者認為,此案件將使臺當局陷入到一個兩難境地。
作為一個企業投資者來說,政治風險是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縱觀臺灣知名的企業家,或多或少都與黨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就拿我們熟知的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來說,他在對臺當局的批評方面可以說是一個激進的代表。最具知名度的應該算是其撰寫的“萬言書”:《重建臺灣經濟新契機》。在“萬言書”中,他疾呼臺灣當局應順應歷史潮流,調整“戒急用忍”政策。他認為解決臺灣政治經濟困境最根本出路在兩岸“政治和解”,然后實現經濟貿易上的攜手合作。這樣,臺灣就可以借助于大陸的有利條件,促成經濟持續發展。
臺灣企業家的政治立場大致有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支持陳水扁“臺獨”,另外一類就是反對其“臺獨”,主張兩岸統一。
一位臺灣問題學者認為時下有3個問題決定臺灣未來走向:堅持臺獨,造成與大陸關系對峙;島內政黨斗爭嚴重;經濟衰退加重。一位不愿署名的學者認為,如果真的要為“聯電事件”找原因的話,上述的這三個方面都不能排除在外。從某種程度上講,“聯電”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對于記者提出的臺企業家的政黨關系比較復雜這個問題時,這位學者意為深長的說,在臺灣這樣的地方,一個企業家想完全的獨立于政治之外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