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美經濟和保險委員會針對進口中國產品對美國經濟所產生的影響,發表了一份報告,聲稱,自從1989年以來美國已經在中國丟失了150萬個就業機會。這讓美國相關利益團體的志士仁人們深感不安,美國政府也按捺不住走上前臺,企圖采取強行政策抵制中國對美出口和通過WTO對華施加制裁。
事情果真如美國政府所想象的那樣不盡人意嗎?面對中美貿易存在的問題,除了抵制和制裁,再沒有其他的解決之道嗎?
首先,技術進步導致制造業崗位減少,是全球現象,并非美國“專利”。據權威機構對全球20個主要經濟體就業趨勢進行的調查,從巴西到俄羅斯,甚至到中國,全球的制造業崗位均呈下降趨勢。美國少數人認為只有美國的制造業就業機會在不斷流失,而其他國家不存在這個問題,顯然是錯誤的。
其次,不應該只是看到中國的出口,也應該看到中國的進口,中國經濟的增長正為全世界帶來巨大商機。據統計,在過去的10年里,中國從美國進口商品的數額翻了三番,超過220億美元,幾乎涵蓋了美國所有優勢產業??梢哉f,在中國快速融入世界經濟的過程中,美國公司絲毫沒有喪失每一個唾手可得的商業機會。
再次,不要只是看到從中國進口商品使美國失去的就業機會,也要看到從中國進口商品為美國新增的就業機會。在美國,每800萬個工作機會中,就有400萬個可以和中國貿易的附加值聯系起來。
最后,不要只是看到美國出口商利益所受到的損失,也要看到進口商和消費者所獲得的收益。貿易的規律就是當一些人受到負面影響的時候,大多數人在受益。中國產品大量進入美國市場,給美國一些廠商造成競爭壓力,就業市場也因此受到一定影響,但是,美國2.9億人民卻源源不斷地得到由中國提供的價廉、物美、質高、耐用的勞動密集型的生活實用品。據統計,自1995年以來,由于進口中國產品,美國家庭節省了1000多億美元。
總之,中美貿易對美國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很小的,堅持對中國商品實施制裁和抵制政策,只會把中國的工作機會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美國國內廠家的競爭力也不會提高,結果只能導致美國貿易赤字更加惡化,最終受到傷害的是美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