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牌照為國內手機廠商打開的,到底是通天的大道,還是入地的鬼門?
今年5月27日,繼第一批5家企業獲得手機牌照之后,國家發改委又公布了第二批“通關”的4家企業名單。
又一批翹首以待的企業終于名正言順地進入到手機生產領域。美好未來似乎觸手可及,廠商們高度亢奮。
但是廠商們在憧憬未來的同時,卻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商業問題:市場供需比例。
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核準公告稱,新核準的4家企業投產后,年新增生產能力約1400萬部,加上2005年3月30日核準的第一批5家企業,國內手機行業將會新增產能約2500萬部。
對于手機產業的市場環境,國家有關部門也早有警覺。早在3月1日的兩會特稿《2005“十大挑戰”考驗中國》中,“新的盲目投資正在形成”被視為挑戰之一,其中又特別提到了“手機企業產能增長過快”。
據了解,2004年國內手機產量達2.4億部,產能達3億部以上,而國內銷量與出口量相加卻不過1.8億部左右。
形勢逼人。這邊6000萬部過剩手機的去向問題尚未解決,那邊卻有超過60家企業擬新上手機生產項目,翹首企盼“核準制”為其分得一杯羹。
一紙牌照為企業打開的,到底是通天的大道,還是入地的鬼門?
手機生產由審批制改為核準制的“利好”消息一出,一些急于進場的新玩家就已經迫不及待地向發改委提出了申請。這其中,除了創維、華為這類頗具有實力的傳統家電和通信設備商外,不少非消費電子行業的公司也開始做出相關計劃,為申請牌照而積極奔走。
曾經,奧克斯表示只要手機牌照核準制細則一出臺,它將是所有申請者中投資額最大的。類似奧克斯般的投資狂熱,在當時直至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比比皆是。
當初,為了獲得手機“準生證”,奧克斯敢于將行政主管部門信產部告上法庭;如今,也是為了這一紙牌照,眾多企業擠破了頭也要力爭。說到底,都是牌照背后的“利潤”二字在作怪。
不同的是,在以往手機市場暴利的行業背景下,國內企業紛紛要求生產手機,這是基于大好利潤前景的作為,手機牌照“一照難求”容易理解。而現在,手機行業利潤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不少企業卻仍然跟風投資,這實際上是基于牌照就是資源的慣性,而非理性投資。
事實上,國內手機產業正上演著“圍城”現象。當國內手機生產由審批制改為核準制之后,20余家企業第一時間提交了他們的手機生產申請報告,以期沖入“圍城”。而已經陷入“圍城”中的國產手機廠商們呢?正疲于應對國際手機廠商在國內中低端市場上給予的強大壓力,和在國際市場上打出的專利費之牌。
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
在給手機生產“放行”的同時,國家發改委也同時發出了行業預警:目前手機市場供大于求,行業投資風險日益加大,許多企業已出現虧損。
2003年一舉打下國內市場半壁江山的國產手機,在2004年的激烈競爭下卻出現了全線潰敗:上海易美倒下,南京熊貓和中科健落難,一直處于國內市場前列的波導和TCL更是處境維艱……
上帝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受惑于高額利潤而盲目上馬,受限于市場擁擠而銷量大減,受制于技術含量而自相殺價,幾年前在家電行業上演過的一幕,不久的將來很可能在中國手機業重演。
就在新手機牌照頒發不久,另一條新聞更耐人尋味:西門子果斷地將自己的手機業務售于明基,斬倉而退。如果聯想到2001年時,愛立信將手機生產外包,及至與索尼合資成立索愛;飛利浦賣手機研發部門于浙江華立集團;阿爾卡特將手機業務售于TCL……跨國公司的一系列逆向操作,似乎在今天更顯得明智而充滿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