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人語】
前不久,兩則關于我國離婚現狀的新聞格外引人注目。一是來自《參考消息》:建國以來,我國經歷了三次離婚高潮。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當時宣布廢除包辦婚姻,促使許多夫妻離婚;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許多人離婚以免配偶和子女受到牽連;第三次是在新《婚姻法》頒布之后。二是來自《環球時報》:去年我國共有161.3萬對夫妻離婚,而在同期,日本約28萬對,韓國則只有約12萬對,按30%的全國年平均離婚增長率計算(原文如此——編者注),今年我國離結婚之比將接近60%,超過日韓。
面對我國當前的離婚熱以及離婚率不斷上升的現實,不同的人群將有怎樣不同的思考?它對我們傳統的婚姻和家庭觀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它將給當事人的家庭、生活、情感以及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本期話題,讓我們共同關注——
【新聞集裝箱】
“數”描離婚熱
北京離婚率50.90%,為全國最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學專家唐燦發布的調研報告指出,據2003年北京市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2002年該市的離婚總數為38756對,當年戶籍人口為1136.3萬,粗離婚率達到6.82‰;當年的結婚對數為76136對,由此計算,北京當年離婚率高達50.90%。(據新浪網)
成都離婚率攀升2005年上半年,成都成華、武侯等6個區的平均離婚率高達35.58%,而2001年為25.00%。(據《成都商報》)
廣東協議離婚上升,七成由女方提出 據廣東省民政廳資料,2004年該省有48903對夫妻(不含涉外、華僑、港澳臺人士)辦理了協議離婚,比2003年增長52.6%,并且七成左右由女方提出。(據《南方日報》)
“無理由離婚”悄然登場據某市一區民政部門的資料顯示,最近辦理離婚手續者,近20%既不是因為性格不合,也不是因為某方有了外遇,而是雙方平靜、友好地分手。(據《南方日報》)
上海涉外婚姻離婚率攀升上海民政部門統計,2002年與2003年,民政部門分別辦理涉外婚姻結婚登記90余對和140余對。2004年1至6月,有120對涉外婚姻宣告“解體”,超過2002年上海全年的涉外婚姻結婚人數。(據新華網)
【現象解讀】
愛沒了,該怎樣分手?
武向春(江西博德律師事務所律師)
離婚不再是什么稀罕事,特別是自全國人大常委會重新修正了《婚姻法》、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一系列解釋以來。如今,我國出現了第三次離婚潮,并且離婚類型呈多元化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四種。
好聚好散型
這一類型以協議離婚占主導地位。男女雙方對離婚完全自愿,并對子女撫養、財產分配和債務處理等事項達成協議,只需在民政部門辦理即可。協議離婚是最省時、最經濟的離婚形式,也是最佳的離婚選擇,其將離婚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點。雙方無需在法庭上劍拔弩張、針鋒相對,少了濃濃的硝煙味,往昔的夫妻情緣在簡單的程序上悄然結束。

離婚不離家型
這一類型屬于隱性離婚一族。他們不存在傳統離婚的種種理由,而是夫妻雙方因生活理念、習慣、性格不和等因素走向分手。其中原因有多種,有的是因奔波于工作,與對方心靈的距離越來越遠;有的是因一方追求腳步不停息,而另一方停滯不前,造成兩者的落差;有的因一方看重事業發展,漠視對配偶的關心,心靈的原野干涸后走向分手……但出于種種因素,如離異后一方無房,經濟上無獨立生存能力;或是雙方礙于面子,離婚后仍向外界保持夫妻形象;或是出于對孩子成長的考慮,暫時維持家庭和睦表象……諸如此類因素,使得離異夫妻仍居住在同一屋檐下,每日抬頭不見低頭見。
勞燕分飛型
這一類型夫妻的離婚往往伴隨著嘆息和眼淚,它有幾種原由造成。婚外情、一夜情成為都市人群離婚的主要原因,一方已經背棄,而另一方則緊抓住不放;或是當愛已走到盡頭,一方或雙方就財產分配、孩子撫養等等問題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或是家庭暴力等都易造成勞燕分飛型離婚。分手后,他們徹底地成了冤家,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來,曾經是最親愛的人卻成為扎在心頭的刺。
余情未了型
這一類型夫妻雙方因為迫于外界或親人的壓力,或是因為誤解、爭執而一時沖動草率離了婚。盡管如此,他們雙方仍眷戀著對方,牽掛著對方。只是他們礙于情面,誰也不肯先低頭認錯。這種類型的離婚最容易復婚。所謂“好馬不吃回頭草”的老話,卻不完全適用在婚姻中,如果兜兜轉轉之后,發現對自己最合適的人仍是以前的夫或妻,又何不復婚,從此快快樂樂地生活在一起?
婚姻領域的深邃宛如大海,離婚類型亦沒有絕對的區分。唯愿天下的離婚當事人,早日走出感情不幸的沼澤,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真愛。
【嘉賓三人談】
說好不離婚,要離好好離
特邀嘉賓:
葛紅兵(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評論家)
馮桂林(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研究員)
柯直(中國離婚網創辦人、著名律師)
主持人:木木
1.主持人:據諸多媒體報道,近年來我國出現了離婚高潮,離婚率還在不斷上升,有數據表明離婚率已經超過了日韓。請問這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馮:個中原由錯綜復雜,但幾個問題是主要的:第一,隨著女性經濟地位的提高和現代意識的增強,其對婚姻質量的要求也在提高。面對有問題的婚姻,她們需要尋求新的情感寄托。第二,男性群體正在分化成三大群落:事業有成的富裕群體;下崗、打工的低收入群體;介于兩者之間的一般群體。這給傳統的婚姻帶來了動蕩、分裂及重新組合的條件誘因。第三,由于流動人口的增加,人們在新環境中交往頻度的增加,和以往配偶相比較的參照系發生了變化,于是,不少人走上了重組婚姻之路。此外,社會對離婚者的寬容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葛:我國人均經濟收入水平的提高是重要原因。它使許多人可以不再為經濟因素而維持不必要的婚姻。婚姻已經不再是生活的必要條件。其次,就是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尤其是夫妻婚姻生活的質量。
柯:要從法定條件和人為理由兩方面看。重婚、通奸、家庭暴力、虐待、遺棄,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因感情不和分居兩年,這幾乎是世界各國所雷同的離婚法定條件,本身就是離婚的原因。人為理由方面,婚外戀、追求性生活質量是目前導致離婚率上升的最主要因素。以前是“為了愛,有情無性”,而現在是“情和性,兩者都要”。如果少了一方,家庭的平衡就會被破壞。所以說,除了法定條件外,當事人看重婚姻生活的質量,是離婚率上升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一點,我和你們看法相同。
2.主持人:離婚率的不斷上升似乎有違我國傳統的婚姻和家庭價值觀,你怎么看?
馮:這確實是一大沖擊。其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一些人對婚姻草率甚至不負責任。這還將持續一段時期,或者說中國的離婚高峰期尚未到來。其正面影響主要在于,告訴我們傳統的婚姻需要反思。在從一而終觀念的束縛下,導致很多婚姻質量低下,因此,離婚又具有矯正婚姻質量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不能將離婚率的上升簡單地視之為壞事。

柯:對,我基本同意馮所長的看法。傳統的價值觀中婚姻形式的重要性遠大于內容。但它們又是具有相對性的,離婚率的上升并不等同于對它們的輕視。對于那些因感情破裂而離婚的,體現了人性。從法律保護意識上看,為了防止家庭暴力發生而維護自身利益的離婚,是對更高境界的價值觀的追求。而那種草率離婚的,則是應當批評的。
葛:離婚率的上升和傳統的價值觀有沖突,這是好事!現代的價值觀突出的是個人幸福,以追求快樂、愉悅為主,是個性文化的建構對集體文化的突破,當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
3.主持人: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婚將會給當事人的家庭、生活、情感以及社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柯:通過代理的一些案件,我著重談談婚變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離婚家庭中的兒童相對來說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具體說吧,離婚會給子女帶來喪失愛心、被遺棄之感,使孩子患上孤獨癥等心理障礙。其影響還會延伸到孩子學業,如不愿學習、說謊、逃學等,甚至出現反社會心理。青少年時期表現為與父母疏遠,過早結交異性、離家出走、酗酒,以致違法犯罪。如果是男孩,則主要表現在行為方面會出現異常,對人冷淡、不愿與人交談、易發怒等;如果是女孩,則以情感障礙為主,表現為愛哭、過分膽小、悶悶不樂。
馮:首先,離婚對當事人來說是一場磨難:正常的生活被打亂,多年的情感被傷害,原有的家庭人際關系陷入尷尬境地。還有就是如柯律師所說的,特別是孩子所受到的傷害常常是終生的。因此,夫妻不和的解決辦法首選原則還是理智和溝通。當然,如果維系家庭比破裂它還要痛苦時,那么婚姻就失去了價值。而一旦這樣,則離婚給家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降為次要的了。
葛:我認為正面影響是主要的。過去,我們高估甚至夸大了離婚的負面影響,沒有很好地評估離婚對社會、家庭、孩子的正面影響。離婚的家庭比不幸的家庭更能使孩子幸福。單親家庭也完全可能過得幸福。
4.主持人:離婚無疑給當事者造成了經濟損失。你怎么看離婚的經濟成本?能否量化?
柯:可以量化。首先,由于對財產的分割,夫妻的共同財產會一分為二,離婚后只對自己所有的份額行使占有使用等權利;其次,家庭收入也會減少,原本兩個人的變成一個人的,而撫養孩子一方會減少更多。如果訴訟離婚,需要付法院的訴訟費、律師的代理費,這兩筆一般都不低于共同財產的2%。如果有子女的,不撫養子女的一方要支付另一方撫養費。如果符合經濟補償的,則需向困難一方或付出較多義務一方支付金錢或實物。當然,還會有一系列很難量化的損失。比如,情緒低落導致疾病,家庭不和諧影響事業發展等。
馮:離婚的經濟成本是客觀存在的。草率離婚者以付出巨大經濟成本、青春成本以及情感成本為代價。如果沒有成本核算的考量,離婚率將會更高!經濟損失可以量化,婚前已有財產和婚后添置財產的由來,便是量化依據之一。依據之二則是離婚責任的劃分。有了前者的量化,離婚的財產糾紛就會少得多。
葛:主持人的說法不準確。離婚對于當事雙方共同而言并不造成實際的經濟損失,并沒有什么社會財富、家庭財富因為離婚而減少嘛。至于從保護女性的角度,離婚時男的多支付金錢,付出經濟代價是可以理解的。
5.主持人:假如不離婚,面對無愛的婚姻,當事人又該如何解決?
馮:可以分居也可以不分居。但無論分居與否,都需要相互尊重,不可尋釁滋事。這時,雙方都處于情緒波動階段,容易發生沖突。因此,理智和冷靜是自律的首選。
柯:面對離婚,很多人都會有顧慮。比如,財產、孩子、工作、社會輿論等問題。那么,如何面對現實成為關鍵。或者努力培養愛情,尋找生活的新鮮點;或者徹底放棄對愛情的追求,以形式為重。但不論怎么處理,都要區分婚姻和家庭的關系,要保護各自正當的夫妻權益。
葛:寬容對方吧。我認為寬容是比愛更高的婚姻境界,有寬容而沒有愛的婚姻也是值得提倡的。我甚至認為愛恰恰是婚姻的頭號殺手。你愛對方,但得不到回應,放逐婚姻吧。
6.主持人:如果除了離婚別無選擇,當事人如何盡量減少負面影響?
馮:當事人應坦然面對現實。要樹立婚姻不在恩情在的新離婚觀,拋棄“不是夫妻,就是敵人”的過激情緒。當事人需要明確,尊重協調和法律裁決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柯:我所理解的影響,主要是經濟和社會兩方面的。經濟上的,建議當事人尋找律師代理,便于解決財產糾紛。同時,律師也會給你提供專業的法律咨詢。社會上的影響,比如個人心理方面,可以尋找心理醫生或者親戚好友。我比較傾向于尋求家人的援助,因為在你的傾訴中,他們會盡最大努力來支持你。
葛:我不同意你們的看法。我前面說了,離婚的正面影響是主要的。關于離婚有負面影響的說法是不確切的,沒有社會學依據的,而是社會過多地對離婚的誤判導致的。比如,一個老師對單親學生的偏見往往影響著孩子的正常成長,而不是離婚本身帶來的影響。
7.主持人:你對徘徊在離婚邊緣的朋友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葛:寬容高于愛。
柯:別對再婚抱高期望值。
馮:三思而后行。
8.主持人:關于離婚,你覺得還有什么遺漏的問題需要討論?
柯:有。比如,很多女性離婚后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解決前夫對自己的騷擾。
【聊天吧】
熱衷離婚,要感情還是責任?
我們在網上征求大家對于離婚熱潮的意見時,跟貼熱烈。親愛的讀者,想必你也有獨特看法吧。
天下無敵手(初中生,男):爸媽離婚了,我恨死他們了,他們現在都有自己的家,可是我哪一邊也不愿呆。我大多數時候就在游戲廳、網吧,或者姑姑家過。不過,倒是有一個好處:我可以到他們兩個人那兒去要錢,數目不大的,差不多可以要兩份。
迷途老馬:當初想離婚,下了很大決心,可是親友都來勸和,好像我們犯了天大的錯誤。后來我想,我們也五十多了,湊合著過吧。可我實在難以忍受她的蠻橫和嘮叨。離婚后,我沒感到沉重,只是感到孤獨。我想我還是要好好創造今后的生活,幸福快樂要靠自己尋找。
心如死灰:離婚后,我不敢一個人待在家。孤獨寂寞讓我難以忍受,孩子判給了他,我的心卻從未停止過牽掛。逝去的婚姻像夢魘一樣吞噬著我,整夜整夜地睡不著!想起往事,想到今后,心死了一般。這樣的日子還有希望嗎?我不知道該怎么辦……幸福?我恨男人!我真不敢再奢望愛情,卻又心有不甘……
徐麗麗(大三學生,女):爸媽在我上大學那年離婚了,可能他們早就計劃好了的。雖然我不愿意,但是我理解,他們應該有選擇幸福的權利。聽說鬧離婚的人越來越多,假如有一天我結婚了,我希望能和相愛的人相伴到老。
獨立寒風(30歲,男):當“閃婚”成為一種時尚,離婚熱早就不稀奇了。我上中學時,父親就重建家庭。我認為不準備忍受婚姻的平淡和艱辛就干脆別結婚,不知道怎樣對孩子負責就先別要孩子,否則就太自私了。
楊小建:離婚只不過是有些人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可以理解!兩個人相愛,幸福就在一起,否則就放手,別拿孩子當借口來決定是否離婚。沒有愛情的家庭,怎么可能為孩子營造快樂、安定的環境?
【看世界】
國外離婚:熱氣蒸蒸各不同
俄羅斯
俄羅斯國家統計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國的家庭越來越不穩定,結婚與離婚的比例越來越接近于相等。1995年,離婚的為66.5萬對,到2001年就上升到70萬對,而1995年結婚的為110萬對,2001年結婚的則減少到90萬對。
加拿大
加拿大統計局的調查顯示,該國多次離婚的人比例越來越高,且離過婚的人再度離婚的機率較高。在1973年的離婚夫妻中,5.4%的丈夫曾經離過婚,但此比率在2003年上升至16.2%。全國離婚人口比率多年來沒有很大改變,但在結婚未滿3周年前離婚的比率在2003年時從37.6%升至38.3%。結婚已滿3年的最有可能分道揚鑣,2003年1000對夫妻中,有26.2對在此關卡離婚。
日本
日本公布的數據表明,截至2002年,該國離婚人數連續12年攀升,其中中老年夫婦的離婚率有所增加。2001年有285911對離婚,2002年離婚夫婦當中15.7%是中老年夫婦,而1975年這一比例是5.7%。另一個現象是,許多老年婦女在丈夫退休后提出離婚。
英國
英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表明,該國的離婚人數持續增加,2003年達166737人,2004年增加到167116人,創下7年來的新高,其中許多離婚夫妻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25~29歲是離婚率最高的年齡群,平均每1000對就有29對離婚。
新加坡
新加坡社會發展青年及體育部發表的報告顯示,年輕夫婦結婚不到5年就分手有增加的趨勢,1990年只占總離婚率的10%,2004年增加到15%。25~29歲的女性、30~34歲的男性離婚率最高。
法國
據《環球時報》報道,20多年來,法國的離婚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從1976年的59190例上升到2002年的128971例。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統計局數據表明,該國40~44歲的男性、30~34歲的女性離婚率最高,而且10年里呈上升趨勢。現今一對夫妻通常會在結婚12年后離婚,2001年這個數字為11.8年。還有30%的結婚近5年和6%的結婚一年就結束姻緣,不過結婚10年以上離婚的還是占多數。